<p class="ql-block"><b>《永远的丰碑》——广西军区独立师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英烈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后 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9年2月17日,对我们这些从战场上幸存者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40年前的2月17日早上6点40分,我师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迅速荫蔽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在发起冲锋前,大家仰望北方说:“再见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再见了我的亲爹亲娘!”然后跨出国门冲向了战场,英勇杀敌。殊不知,我师298名战友的这一声“再见!”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17至30岁之间,长眠在祖国的南疆大地;这一声“再见!”变成了今生再难报答爹娘之恩的永别诀辞;这一声“再见!”成了与所有亲人的阴阳两隔!</b></p><p class="ql-block"><b> 1973年12月至1991年3月,我在广西边防一师工作、战斗了18年。参加了1979年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和后来10年的保卫边疆战斗。那一切的一切使我终身难忘。在整整40年的岁月里,一回又一回,感天动地的英烈故事经常撞击着我的心。战友们的决绝意志,战友们的柔肠铁骨,战友们的慷慨悲歌,仿佛从岁月深处浮现,穿越时空,萦绕在我的脑海。一批又一批,让人民获得幸福而自己归于沉寂,正是无数英烈的心愿。然而,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英雄。惟有张扬先烈的不屈风骨,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惟有传承先烈遗志,才有开拓国家光明的未来;惟有尊重为国捐躯的先烈,才能激励更多的人们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勇于献身。首先让我对338名英烈们深深地三鞠躬:你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背靠茂密松林的蜈蚣岭,面向曾经浴血奋战的边境战场,一座正面书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字的雄伟纪念碑,耸立在半山坡上。纪念碑后面是一排排的墓碑,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年轻的名字。这就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防城镇三官社区蜈蚣岭的防城城北烈士陵园。这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后来10年保卫边疆战斗中,广西边防一师牺牲的312名年轻的官兵永远长眠的地方(还有26位烈士安葬在他地)。</b></p><p class="ql-block"><b> 面对着犹如整装待发战士一样排列整齐的墓碑,我胸中涌出无限的哀思;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的音容笑貌连同那场壮烈的战斗场面仿佛不断展现在我的眼前。1991年3月我调离广西防城,到今天已经29年了,我日夜思念着他们,他们一直活在我心里。怎么样来纪念当年一起战斗牺牲的这些战友?2015年底我退休了,决定与战友们一起编辑整理一部《永远的丰碑——广西边防一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英烈传》,以此告慰英烈战友,慰藉自己曾经受伤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b> 在收集整理烈士资料过程中,很多烈属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编写组提供资料;很多战友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主动为编写组收集资料。如黄广福、汤宏寿、黄德满、王顺球、曾岸雄、蔡洪新、陈土清、吴肖魚、李干华、毛明龙、王部伟、胡人民、马殿超等等,使我十分感动。他们为《英烈传》出版发行作出了无私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在编写《永远的丰碑——广西边防一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英烈传》过程中,编写组的同志一边编写,一边在博客、QQ腾讯和微信上发表,不少烈属和战友们阅读后发来微信、信息赞扬我们,支持我们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有的发来信息说:“那场战争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了,但我不知道我的亲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牺牲的。看了你们编写的《英烈传》,知道了亲人牺牲的时间和经过,使我们更增加对亲人的思念。你们为烈士们用尽了心,万分感激你们。特别是看了战友们提供的亲人那些照片,感到太珍贵了,真是千金难买啊!”</b></p><p class="ql-block"><b> 原海军广州基地政委85岁的谭富吉少将发来微信赞扬我编辑《英烈传》:</b></p><p class="ql-block"><b>不忘英烈史迹,</b></p><p class="ql-block"><b>不疏战友深情。</b></p><p class="ql-block"><b>不负重托厚望,</b></p><p class="ql-block"><b>不惜付出艰辛。</b></p><p class="ql-block"><b>不避路远难觅,</b></p><p class="ql-block"><b>不愧无私忠诚。</b></p><p class="ql-block"><b>终将血性军魂,</b></p><p class="ql-block"><b>永载华夏汗青。</b></p><p class="ql-block"><b>原边防一师2团3营8连湖南衡南籍战士周佑华发来微信,赞扬我撰写《英烈传》的善举会:</b></p><p class="ql-block"><b>让烈士安息,</b></p><p class="ql-block"><b>让战友宽心,</b></p><p class="ql-block"><b>让烈属欣慰,</b></p><p class="ql-block"><b>让历史铭记。</b></p><p class="ql-block"><b> 原边防一师浙江籍战友王顺球发来微信:“拜读《英烈传》材料,比看其他任何资料更有意义。每读一篇《英烈传》材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七年前的战场,又闻到了硝烟味和血腥味!战场上的一切的一切,难忘呀,战友!现在,有你这样的战友们在抢救性地收集和整理英烈们的宝贵资料,这不仅是对英烈们的一种真诚告慰,也是对我们这些还活着的战场幸存者的一种莫大安慰。”</b></p><p class="ql-block"><b> 原边防一师江苏籍战友汤宏寿生前发来微信:“张政委,您好!我和你的心情一样,能把牺牲了的战友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拼命精神弘扬出去是我们的心愿。在您影响下我会好好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可能在今后寻找烈士事迹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有思想准备,在我有生之年努力写好每位烈士传资料。我是在手机上写好材料,并且抄录下来再发出的。我家没有电脑,所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请领导多修改。同时我写的每份资料都是采访后,整理好后才发给您的,非常真实可靠的。有领导的关心,我心满意足了。昨天为找到盛友海烈士的资料,开着自己的车跑了100多公里才找到。我计划在近年内对江苏省52名烈士家庭全部拜访一次,以慰藉烈士英灵。”(可惜,汤宏寿战友在2018年5月20日因病去世了!)是这些将军和战友的鼓励和支持,坚定了我编写好《英烈传》的信心和决心。</b></p><p class="ql-block"><b>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动人的故事,很多感人的人和事,无不让我们感动和流泪。有的战友战前生死相约,情感延续40年。如朱金荣烈士,在生前的1979年1月15日他积极要求上前线,保卫祖国,咬破自己的手指给上级写下了血书:“宁愿前进一步死!也不愿后退半步生!”来表达他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写完血书后,他与同班战友沈福田相互鼓励,同时相互约定: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人不幸牺牲在战场上,另外一个还能有幸生存,活着的一定要到牺牲的一方家中看望父母亲及家人。最后没有想到这个约定,竟成了他们之间的生死之约。沈福田近40年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把战友朱金荣烈士的父母亲当作自己的父母亲关心孝敬。</b></p><p class="ql-block"><b> 有的战友把烈士的家当作自己的家。如雷久强烈士1984年4月15日在对越炮战中,被敌人炮弹弹片击中,光荣牺牲,时年22岁。其父母亲知道消息后悲痛不已。母亲精神失常,生活难以自理。家里上有80多岁的奶奶,下有四个妹妹,大的18岁,小的只有7岁。当时农村靠劳力吃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行。父亲劳累过度造成胃穿孔住院,母亲精神失常也住进了医院。正当烈属身处危难之中,雷久强烈士的生前同乡、高中同学和在部队同营的战友周进松,1983年冬退伍回乡,主动到雷家挑起了重担。他白天外出做工,晚上去雷家看护80多岁的奶奶和4个妹妹,坚持了一年多,等雷久强母亲出院回来,他才回到自己的家。周进松后来与雷久强烈士的大妹结为夫妻,一直把雷家当作自己的家,照顾其全家老小。周进松的战友爱、兄弟情,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b></p><p class="ql-block"><b> 有的战友40年来把烈士始终挂记在心上。参战民兵、二等功荣立者、北海市万宝企业集团董事长杨绍军,十分关心与他一起参战牺牲的廖永优、王日权两位民兵烈士的父母亲和家人,安排其兄弟姐妹在他的工厂里工作。每逢过年过节他都要带着礼品到廖永优、王日权烈士家里进行慰问。把烈士的父母亲当作自己的父母亲来关心。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带上茅台酒、水果等祭品去防城城北烈士陵园拜祭烈士。40年来,他从未间断过。</b></p><p class="ql-block"><b> 有的烈士妻子守贞40年,情感始终不渝。如从英雄烈士师侦察科副科长张紫微烈士的爱人贾爱萍,2团5连副连长林水胜烈士的爱人谢记娇,3团9连连长刘火金烈士的爱人陈志英,2团3机连副指导员方树城烈士的爱人方细专,2团5连排长的吴念强烈士的爱人杨惠明,新2团5连排长王信平烈士的爱人侯玉芬……。40年来她们依然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们没有改嫁,始终坚守那份唯一爱情的动人故事。让我敬佩,让我感动,让我振奋。同时也让我揪心,让我难过,让我反思。我并不赞成这样长期的、执着的、一成不变地去坚守当年那一份仅有的情感。我提倡她们化悲痛为力量,在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前提下,在珍惜与英烈那份感情,关心照顾好烈士的父母亲和子女的情况下,应该重新鼓起生活勇气,重新组建家庭,好好地生活。我想英烈在天之灵也是同意的。</b></p><p class="ql-block"><b> 有的烈属接过烈士的钢枪驻守边关。有的烈士牺牲后,他们的弟弟妹妹或子女踏着烈士的足迹入伍从军,在部队表现非常突出。如丁家善烈士的弟弟丁家明接过哥哥留下的枪,入伍在哥哥生前所在连队,最前沿的广西防城峒中2团6连守卫边关。入伍后,他刻苦学习训练,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回到6连先后担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后来一直升任到正团领导干部。又如张紫微烈士的女儿张耀方,虽然在她的记忆中没有爸爸的轮廓,但爸爸在她心中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激励着她。在她爸爸牺牲18年后,入伍来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深圳特区好六连”光荣称号的连队服役。她继承爸爸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训练勇争第一,后考上解放军体育学院,成为一名女军官。再如在1979年下半年8名烈士的妹妹入伍后,分配到边防一师通信连总机班。她们分别是来自浙江的徐明英(班长)、高菊梅、吴惠芝,来自广东的林桂莲(副班长)、李土友,来自湖南的王茶花,来自广西的张上环,来自江西的刘庆保。她们共同在这个集体里生活、学习、工作、训练了三年多,在一千多个的日日夜夜里,她们勤勤恳恳工作,没有出现过一次接线错误,保障了全师10多次作战任务的完成,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西军区评为“三八红旗手先进单位”,《解放军报》和《战士报》报道了她们的先进事迹。她们的声音传遍了当时边一师的每一个边防哨所和连队,被誉为“千里银线上的八姐妹”,一时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得到了战友们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自卫还击作战至今已40年了,一些具体时间、作战过程、参战人员、战斗情节已经记得不太清楚,加之编写时间仓促,难免出现错漏或不实之处,敬请广大烈属、战友和读者多多包涵!</b></p> <p class="ql-block"><b>傲雪</b></p><p class="ql-block"><b>2019年10月3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