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夏广忠</p><p class="ql-block">朗诵:刘淑清(昙花两朵)</p> <p class="ql-block">今儿个是元宵节,在北京老早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习俗,一个“闹”字凸显出元宵节 有多么热民心 愉精神 接地气儿。</p> <p class="ql-block">比如,今天电视里的“北京早新闻“,头一条儿就是人们排成百米长龙,赶早儿在“稻香村”、“桂香村”两个老字号前买元宵的镜头。场面上看大多是年轻人,这证明咱北京人吃元宵讲究的是吃“现摇的”传统,被现代青年人继承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两个村”制做的元宵名声大,一 是江米面儿的质量好,二 是馅儿料品类多,三 是摇出的元宵雪白匀称,吃起来甜香糯软,有一种咀嚼老北京文化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自小儿到老都住在京城远郊区,改革开放前的元宵节,吃元宵都是到就近的 摇元宵的摊位去买。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近距离的观看到制做元宵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做元宵要提前预制好馅儿料,然后,把和好的江米面用硬木板拍成片儿状,再用刀切成一个个小方块儿,在盆里沾上清水,之后用罩簾捞到白柳条儿编的面簸箩里摇。其间要沾几次清水 一直摇到裹上的面够厚够个儿为止。</p> <p class="ql-block">那时,街摊儿上摇元宵的餡儿料,主要是芝麻酱、花生醤加糖、加青红丝、加核桃仁儿等,不如现在这么丰富。</p> <p class="ql-block">但那时摇元宵 都是祖传的手艺,既讲卫生 又讲究货真价实。城外乡镇的元宵节还多靠了他们支撑着那份儿喜兴,这予我确实有很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过往,听长辈们说,早年北京的元宵节 在颐和园、北海公园儿里还有夜市观灯活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很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观灯活动就是在公园里选一宽阔地界儿,搭起丈八高的架子,拉上电线。到了晚上挂起各色各式的灯笼。有莲花灯、五星灯、宫灯,还有能旋转的走马灯。</p> <p class="ql-block">在各色灯笼间,悬挂着写有各类谜语的彩色纸条儿,有猜字儿的,猜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件儿的,还有猜人名儿地名儿国名儿的,或是专指某种动物的。当时,只要游人猜中灯谜,就能领到一块儿手帕,一支元珠儿笔,一盒儿擦脸油等。奖品虽小,但人们享受的是那种节日的快乐,符合“正月十五闹元宵观花灯”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可现如今的人们大多喜欢猫在家里 ,边看电视台的元宵节晚会边品尝元宵,这种一家人团圆乐哉悠哉的氛围,有多美呀!</p> <p class="ql-block">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着团圆和谐之意,也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晚会正在热闹欢快的播放着,我伏在阳台的石案上 ,随笔写下连连浮想,自以为也算是元宵节里一份快乐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