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Miss. An🍒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沟通和技巧。很庆幸,自己阅读了家教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中的理念和案例不仅对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且对成人世界的沟通与交流都是大有裨益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的桥梁——接纳感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接纳感受是本书观点的基础与核心所在。说实话,我是带着质疑阅读这一章节的。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着太多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明知是错的,难道还要接纳?如果我们接纳,难道不是溺爱?读完本章节,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有着各自真实的感受,而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回应正面感受不难,回应负面感受则需要使用沟通技巧,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等方式,因为人在情绪低落时,在乎的从来不是事情是否正确,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倾听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并产生共情。一句“辛苦了!”,一句“这该多疼啊!”,一句“你一定很失望吧!”会让人热泪盈眶,也会给人无限力量。当有人理解你有多累,多疼,多失望的时候,好像更容易忍受苦痛,更有力量克服困难。所有的感受,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应该被接纳,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就会变成溺爱。“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拳头。”所以接纳感受和接纳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感受没有对错之分,而行为则有。父母要尽量做到温和而坚定:温和地接纳孩子的感受,坚定地保持自己的原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的供养——摒弃惩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本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原则,难免会触碰惩罚,且惩罚是否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直是老师们,父母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读完“代替惩罚的方法”这一章节时,我陷入沉思。首先,我们自问,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其次,我们再问,我们受罚时有何感受?答案呼之欲出,越进入角色,越能理解惩罚带来的负面感受:敌意、仇恨、抗议、自怜、负罪感、愧疚感……然而,父母仍有担心:如果放弃惩罚,岂不对孩子无能为力?岂不让孩子掌控一切?但父母必须理解和认可:惩罚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强制一个人,是故意剥夺他的时间或追加他的痛苦。惩罚孩子,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抗议父母、仇恨他人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而父母的管教,其意图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励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当冲突出现时,父母应摒弃对抗,抛开胜负,心平气和地聆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一起讨论,找到彼此同意的解决方法,让个人需求得到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的语言——描述性赞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有人把赞赏比喻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事实证明,从小得到赞赏的孩子,比起那些得不到赞赏的孩子,自我感受会更好,更乐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也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但可能是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大部分人都吝惜着自己的赞赏,批评很快,表扬很慢。做父母的我们有责任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同时也需谨记,赞赏是有方法的。“太棒了!”“真了不起!”“我为你骄傲!”这些空洞赞赏,我们脱口而出,孩子们理所当然,感受不到任何鼓励和力量,更有甚者,频繁的使用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和错觉。如何正确赞赏呢?体验孩子的行为并只针对行为本身进行详尽描述。当检查孩子作文时,去发现写得优美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然后加以评论,会比一句空洞的“你真棒!”更具鼓舞,更能激起孩子的写作渴望。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赞赏孩子,他们会因感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赞美而备受鼓舞,也会因具体的肯定而对自己要求更加明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的呵护——忌贴标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读完“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这一章节时,我余悸着,愧疚着,因为我开始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给我的女儿贴标签。“她早产,所以个子不高。”“她语言启蒙晚,说话不是很清晰。”“她晚上特别能耐,一直玩到十一二点。”可以想象,女儿在读懂我的语言后,会怎样看待自己?心理学也明确提出“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有机会向你展示出他有多淘气。所以,不管怎样,父母都应尽力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不仅如此,父母应寻找一切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让孩子从自己的固有角色中释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的真谛——鼓励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每个孩子都想长大,但又希望自己还是个孩子,他们需要一步步地成长。很多育儿书里都提到,培养孩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父母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独当一面。重要性虽知,但我们内心充满着矛盾。首先是,图省事。当代父母,特别是女性,既要生儿育女,又要挣钱养家,还要貌美如花,每天陀螺般地生活。替孩子穿鞋、扣纽扣要比教孩子穿鞋、扣纽扣省事得多。其次是,经验之谈。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我们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要多。”我们明知应该怎么做,还要克制自己不提建议?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让孩子避免痛苦和失望,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面对挣扎和犯错?这的确很难。更困扰我们的是,我们无法在情感上隔断与孩子的紧密联系,无法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们的失落感。但帮助孩子自立的正确途径必须是,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自己面对自己的选择,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每个孩子独一无二,我不企图有本百科全书可以教给我所有的育儿知识,我需要和我的孩子一起不断学习。用一句电影台词勉励自己:我们不可能当完美的父母,但当好父母的方法却数不胜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