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走“虎”字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最近,从微信“上海发布”中觅得一张2022虎年跑步路线图,这条由“虎”字构成的跑步路线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本来我正处于“冬眠”状态,见图后又坐不住了,决定前往一走。当然,我的主要目的,不光是从锻炼身体出发,从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新年长跑。实际上更让我心动的,则是这条线路上难忘的历史印记,饱含深邃的文脉。这个虎字所在区域,正是我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常来常往,陌生是因为熟视无睹了。大家如有兴趣,不妨随我走一走这个虎字,一起来探寻、了解一下关于沿线马路的那些故事。按下图所示,就从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走起吧。</p> <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辟于1911年,因同济大学前身德文医学堂设于此,故路名以该校的德国创办人宝隆医生(1862~1909)命名为宝隆路。当时是法租界公董局越界筑路,1914年法租界扩展后,该路被划入法租界。由于德法两国为交战国,1915年该路以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重新命名为亚尔培路。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法租界时以陕西省地名改为咸阳路,1946年再改成陕西南路。</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西北角的徐汇区中心医院(淮海中路966号),住在徐汇区及附近的人们一定不生疏。但是,知道这家医院的前世吗?徐中心的前身,是创建于 1934 年的虹桥疗养院,1958 年与 1938 年创建的怡和医院合并,命名为上海市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在医院造起了多幢高楼,面貌一新,今非昔比了。然而,虹桥疗养院老建筑(下照1左)作为医院的5号楼(行政楼),保留至今。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批现代建筑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由中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奚福泉(1903~1983)设计,带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筑风格的遗韵,但是房子的顶部造型又是源自法国传统的双折屋面孟沙式屋顶,200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234、236号(下照1右),原俄国面包房。后面是1899年创办的永祥印书馆总厂旧址,印书馆存在至1956年。南侧的陕西南路238号中轻商务楼,当年则是陕西南路238弄弄堂。</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214号住宅(下照2左),建于1910年代的假三层四坡顶外廊式风格独立花园洋房,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过新乐路口的陕西南路202号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下照2右),即怡和医院旧址,1931年设计的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折衷主义风格,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该处原系美商普益地产公司的产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敌产被日伪当局没收。后来怡和医院搬入,解放后怡和医院与虹桥疗养院合并组建为淮海医院,此地先为中医门诊部,后为上海高教局。</p> <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186弄培福里(下照1右),建于1927年的英式联体花园里弄住宅。188弄纪家花园(下照1左)的建筑形式虽不同,但其后门就在培福里,居民也多从培福里进出(见下照2),故培福里习称大培福里,纪家花园习称小培福里。2015年,培福里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维其克俄文学校曾设在弄内2号,弄内15、16号曾称培罗蒙公寓。1935年,中国盐业银行总管理处迁至上海,“民国四少”之一、文物收藏家张伯驹(1898~1982)时任盐业银行总稽核兼常任董事,也一同来沪并住进了该弄16号,不料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绑票案。原来银行总经理吴鼎昌(1884~1950)积极说服张伯驹兼任了上海分行经理,引起本有机会升一级的分行襄理也是赌徒的李祖莱不满,他勾结汪伪76号特工总部警卫总队长吴四宝(?~1942),于1941年6月策划了这起绑架。张夫人潘素(1915~1992)通过孙曜东(1912~2005),并惊动了周佛海(1897~1948)、李士群(1905~1943),最终以20根金条从驻扎在浦东的汪伪头目林之江(1905~1951)手里救回先生。不多日,张伯驹一家收拾行李,匆匆返回北方。</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东侧是原卢湾区今黄浦区地界了,这边的陕西南路39~45弄长乐邨(下照3),建成于1929年。原为凡尔登花园,一个好听的名称,却与一场血腥的战役有关。凡尔登,法国东北部默兹省城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正式打响。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德、法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屠场”和“地狱”,也成为一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一战初期中国属于中立国,1917年3月14日国民政府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这时上海的旅沪法侨对法租界中的德侨已经充满了仇恨情绪,法租界公董局在3月26日就迫不及待地把位于今淮海中路、茂名南路、长乐路、陕西南路之间的德国花园总会没收,改称为凡尔登花园,随即将其开放任人进入游览,凡尔登花园从此逐渐成为中西人士集会、游乐的场所。当时凡尔登花园的产权仍然属于原业主德商三发洋行所有,法租界会审公堂在一战刚结束时即下令三发洋行将其所有的凡尔登花园拍卖以抵偿债款,1918年12月法公董局拍下了凡尓登花园,继续用于大众集会、娱乐,直到1925年结束。那年,花园东面归属法商球场总会,开始动工兴建按法国传统形式设计的具有法国别墅风格的总会主楼,大门设于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接着在大楼南部建造了几个网球场,临近现淮海中路是一片草地,球场西侧则有一片树林。同时又在花园北部建造七排西班牙式新里住宅,并沿用了凡尔登花园的名称,即今长乐邨。现部分法国总会楼建筑已被拆除,大部分老建筑成为了今茂名南路58号花园饭店裙房,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长乐邨同样,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中31号为传奇女子、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1900~1997)旧居,93号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丰子恺(1898~1975)旧居。</p> <p class="ql-block">  来到长乐路口。长乐路,1914年由法租界公董局分段修筑,以一战中战死的法军少尉名字命名为蒲石路,1943年以福建省地名改为长乐路。陕西南路是前上海法租界内一条重要的南北向街道(也是今徐汇区与黄浦区的界路),而长乐路则是前上海法租界内一条重要的东西向街道(也是今静安区与徐汇区、黄浦区的界路)。在旧上海,这是一条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的马路,从文人张爱玲(1920~1995)到政客汪精卫(1883~1944),都和这条蒲石路有不解之缘。即便在今天,长乐路依旧充满了情调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以西的长乐路,是徐汇区与静安区的分界线。路口南徐汇侧的陕西南路164号为民国时期任财政部司长、上海银行总经理的戴铭礼(1901~1991)旧居(下照1左),花园蛮大的。</p><p class="ql-block"> 路口北静安侧是陕西南路162号龚宅(下照1右),1916年由法国洋行买办龚侍麟(有称龚待麟应该为笔误)建造,龚侍麟去世后由其子龚锡源继承,后来据说卖给了宝昌车行老板,解放后公私合营时期被政府接管。</p><p class="ql-block"> 由陕西南路左转往西进入长乐路后,上述陕西南路164号和长乐路325号、327~329单号、331~333单号、335~337单号共4幢1930年代设计建造的双联体风格花园住宅(下照2左、3左),合称长乐坊,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而与龚宅相邻的长乐路500弄新里住宅(下照2右),其中沿街的长乐路504号曾是1930年代由刘长胜(1903~1967)重建的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长乐路516弄(下照3右)则是建于1926年的新式里弄庆祥里,弄内7号住过1945~1949年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1900~1995)。</p> <p class="ql-block">  长乐路536号上海市妇婴保健院(下照1左),内有一幢著名法国建筑师赉安设计、建于1926年的主建筑,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1881~1973)于1930年代创立的中西疗养院。</p><p class="ql-block"> 长乐路570弄蒲园(下照1右上),1942年建成的西班牙式新里,有独立式和双毗连式两种住宅,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1910~1998)、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1900~1954)、国民党新三军军长龙天武(1906~1983)、上述李石曾等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 长乐路339弄蒲石邨(下照1右下),建于1934年的新式里弄,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蒲石邨最西头沿街的18号(下照2),3楼曾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原型李白烈士(1910~1949)的秘密电台工作地点。</p><p class="ql-block">  一旁的长乐路401弄储康里(下照2),则是建于1928年的旧式里弄,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长乐路左转往南进入襄阳北路。襄阳北路,1921~1929年分段筑,以旅沪法侨名命名为劳尔登路,1943年以陕西省地名改淳化路,1946年改今名。<br>  襄阳北路66~74弄(双)顾德坊(下照1),五条新里由北向南依次排开,1930年建造的住宅,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  襄阳北路新乐路口西北角的新乐路82号首席公馆(下照2左上),2015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在我的印象中,它一直是上海交通运输局所在地,不曾想到解放前,它竟然是上海滩风云人物、青帮教父杜月笙的公馆,还是黄金荣(1868~1953)、杜月笙(1888~1951)和金廷荪(1884~1955)合股的三鑫公司所在地。另一说,此宅原是金廷荪的。金廷荪这个人,进黄公馆的门要比杜月笙早,很受黄金荣的器重,他与杜月笙都是黄金荣身边的心腹大将,杜月笙是武脚色,金廷荪则始终是个文角色。如今,这里已变身中国首家“城市文化遗产精品酒店”,成为中国首家把近代历史博物馆与酒店相结合的文化酒店。<br>  襄阳北路新乐路口西南角的新乐路55号圣母大堂(下照2左下),是一座具有古俄罗斯风格的上海最大东正教堂,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堂建于1931年,背景是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以后,外籍东正教徒从全国云集上海,共建起了7座教堂。建国后,外籍侨民纷纷离境,东正教徒逐渐减少。文革时期,这座东正教堂黯然失色。如今修葺一新,施以美丽孔雀蓝色的一个大穹顶加四角小穹顶,配上奶白色的墙面,在蓝天白云下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丽。在教堂后面,还隐藏着一座先于教堂建造的教士公寓(下照2右),门牌为新乐路55号丙,但须从襄阳北路100弄进入。<br> 襄阳公园(淮海中路1008号),原为农田和墓地,其中有江阴颜料巨商薛葆城家的墓园及祠堂。1938年法租界公董局买来准备用作新建办公楼,由于1940年法国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建楼之事搁浅。1941年公董局决定将其改建为公园,专供法国儿童游乐,因此一度有儿童公园之称。由于国人的抗议,公园于1942年初向中国人开放,公董局为了纪念1939年在抗德战争中阵亡的原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外交官兰维纳,将公园改名为兰维纳公园,并在园内建了一座大理石兰维纳纪念碑(1949年被拆除)。因该公园临近杜美路(今东湖路),为此上海人习称它为杜美公园,1943年汪伪政府将公园改名为泰山公园,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政府于1946年将其改名为林森公园,解放后的1950年又改名为襄阳公园。襄阳公园伴我度过童年时光,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在公园里同大人走散,后来通过公园广播才找到了家人。 <p class="ql-block">  向南过淮海中路来到襄阳南路。襄阳南路原名拉都路,由法租界公董局于1918~1921年修筑,得名于法国邮船公司一位职员,1943年以湖北省地名改为襄阳路,1946年又改成襄阳南路(同时今淮海中路以北的淳化路改名襄阳北路)。</p><p class="ql-block">  襄阳南路淮海中路口西南角的淮海中路1045号淮海国际广场(下照1左),之前是上海教育学院,再之前是淮海中学,那再再之前,即解放前则是上海犹太宗教公会会址拉都路会堂,1941年从虹口摩西会堂迁来,当年的门牌为拉都路(今襄阳南路)102号。</p><p class="ql-block">  襄阳南路淮海中路口东南角的淮海中路1039号高塔公寓消失了,换来的是从淮海中路到南昌路、陕西南路到襄阳南路范围内的淮海中路999号环贸iapm商场(下照1右)。这个公寓住过不少文化名人,例如著名画家贺天健(1891~1977)、著名导演汤晓丹(1910~2012)。汤晓丹的儿子汤沐黎(1947~)是个天才小画家,后来成为闻名全球的美术家,他的弟弟汤沐海(1949~)则是享誉世界的指挥家,父子三人被称为“一门三杰”。</p><p class="ql-block">  在此消失的远不止一个9层高塔公寓,譬如还有热闹淮海路商业街背后曾经人山人海的襄阳路服饰礼品市场,由华亭路服装市场整体搬入,在“将时尚进行到底”的大旗下,“华亭盛世”得以在此延续和发展。我国内地及港澳地区、日韩甚至欧美最新、最酷、最炫、最IN的服饰,大都可在本市场内觅得踪影,且物美价廉,这里渐渐成为了沪上最时髦人群流连忘返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走到与襄阳南路呈丁字的南昌路西稍,原向阳日用品调剂商店位置已经面目全非,现变成了襄阳南路110号中国移动通信襄阳南路营业厅(下照2),不免叫人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当年我是这里的常客,不过不是来掏旧货,而是来掏无线电零件。那时的一些调剂商店,就是以做无线电厂处理的元器件生意为主的,所以吸引了一大批无线电爱好者。门前常有一些“老法师”在“谈经论道”,听听亦受益匪浅。</p> 襄阳南路右转往西进入复兴中路。复兴中路,1914年因法租界向西扩展,取得大片新租界后,公董局填没南长浜而建,曾用名法华路。1918年该路向东延伸至法租界东部边界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1922年该路向西延伸至宝建路(今宝庆路),1931年再向西延伸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918~1943年间名为辣斐德路,1943年改名大兴路,1945年再改今名,取复兴民族之意。作为昔日上海法租界腹地的一条重要干道,徜徉其中,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梧桐婆娑人未晚”的老上海风情,什么叫“梧桐树下最上海”。<br>  复兴中路1261号位育中学(下照1左),创办于1943年,名字取自《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956年初改为公立而更名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1987年恢复原校名,是徐汇区的老牌名校。校内红楼(下照1右从永康路96号后门口拍摄),建于1927年,法国古典式风格,原门牌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250号,初为美国侨民住宅,2000年将楼内居民动迁安置后才全部划归学校使用,2015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br>  经过位育中学西侧的复兴中路1263~1273号公寓住宅群(下照2左),来到复兴中路1283号楼前(下照2右),这是前述海上画派名家贺天健的另一处旧居,因名人故居而瞩目。<br> 复兴中路以住宅区为主,西段多为新里、洋房,像这段复兴中路北侧就有一些讲不出名堂但不俗的老房子,如:1282弄余德坊,1280~1286双号住宅,1288弄住宅,1290、1292号住宅,1294弄怡德里,1298~1306双号住宅,1308号住宅。其中1308号重门深锁,庭院深深,不知有什么来头?从地图上看,好像是汾阳路45号汾阳花园酒店的一分子了。 复兴中路1295弄桃源邨(下照1左),建于1930年,典型的联排式新里住宅,呈行列式布局。小区内确实种植过很多桃花,颇有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笔下的“世外桃源”意境,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桃花源般的景象早已烟消云散。从前的桃园邨,大门口24小时值班,闲人免进。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多多,比如弄内8号是黄埔革命同学会旧址,1931年8月遭到蒋介石(1887~1975)的残酷镇压,主要负责人余洒度(1898~1934)、陈烈(1902~1940)等20余人被捕。弄内30号,住过一位宏图未展的癸卯进士、淡泊明志的前清旧臣、满腹经纶的教育大家一一民国诗人和书法家、“江南大儒”钱名山(1875~1944),谢玉岑(1899~1935)、谢稚柳(1910~1997)、马万里(1904~1979)等一批书画诗词方面的泰斗都曾是他的学生。桃园邨还是“辣斐德路上的明星弄堂”,据说4号为石挥(1915~1957)、蓝马(1915~1976)旧居,6号为陆露明(1917~1995)旧居,12号为黄宗英(1925~2020)旧居,26号为冯喆(1920~1969)、顾也鲁(1916~2009)旧居,这里还有大导演卜万苍(1903~1974)拥有的独栋住宅。那时候,“话剧皇帝”石挥是“金嗓子”周璇(1920~1957)的男友,周璇应该也是这里的常客吧。<br>  复兴中路1315弄丁家弄(下照1右),入口为一条长长的通道,弄内1-4号已经是新工房了。建于1939年的新式里弄“又一村”仍在,隐身于弄内西侧(见下照2左),恰如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坐落于西北角的原花园住宅,现为复兴中路1315号邮电医院(下照2右上)和荣城酒家(下照2右下),风韵犹存。<br> <p class="ql-block">  过汾阳路,复兴中路南侧出现不少老公寓建筑,如:</p><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1317弄福禄公寓(下照1左),建于1935年。不过它没有建国西路上1939年建造的福禄邨有名,相关资料极少。</p><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1327号伊丽莎白公寓(下照1右),现名复中公寓,建成于1930年,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自建成后至太平洋战争前,公寓内居住的几乎都是外侨。</p><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公寓(下照2左),因其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而得名,曾用名花旗公寓、白司东公寓、复兴公寓,建成于1929年,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1363弄克莱门公寓(下照2右、3左),由5幢完全相同的公寓楼组成法国式公寓里弄,建成于1929年,文艺复兴式英伦亚当风格建筑,名字取自原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大班、比利时人克莱门,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里在1936年曾开设辣斐溜冰场,1941年又开设了辣斐剧场,上海孤岛时期负责演出的是于伶(1907~1997)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后被迫关闭,随后在剧场原址上开设了一家供应意大利菜肴及西点的森内饭店,1954年后饭店改为东华书场,直到文革期间歇业,此后公寓完全成为了居民住宅。</p><p class="ql-block"> 地图上,将复兴中路1363弄标注为克莱门公寓,而将复兴中路1363号标注为玉门公寓,其范围又包含了复兴中路1365~1377号。但复兴中路1363号似乎不存在,复兴中路1365~1377号住宅(下照3右、4)建成于1920年,包括1幢独立式花园住宅和1幢6单元联排式住宅,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特征,201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以上黑石公寓开对外开放后受到关注,成为网红打卡之地。去年新冠疫情期间进入尚需登记,这次前往已可随便入内,所以有幸见到了它的正面,于是多拍了几张。 复兴中路1360弄(下照1),弄内有四幢五层公寓,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这四幢公寓住宅四角对峙,优雅地合围出中间的公共地带,而这公共地带正是淮海中路1273弄著名的新康花园南入口。此门新冠疫情期间一度关闭,后曾开放过,今见其又关闭了,这个小区管得紧的。而在从前,我们常把它当作复兴中路与淮海中路之间穿行的捷径。新康花园是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于1916年建造的私人花园,当时园内布置极为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医院等,现在的11幢二层花园住宅式公寓建于1934年,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弄内5号是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丁善德(1911~1995)旧居,16号是著名电影演员赵丹(1915~1980)、黄宗英(1925~2020)夫妇旧居,18号是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1911~2011)旧居。<br>  复兴中路1380号上海交响乐团(下照2),上海跳水池旧址,1964年由常熟路运动场西半部改建而成,设施完善、条件最好,是上海游泳馆建成前上海游泳比赛的主要场地,现在建起了一个演奏厅。<br> 复兴中路左转往南进入宝庆路。宝庆路1902年修筑,初名宝建路,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名字命名,1943年以发音相近的湖南省地名改今名。<br>  宝庆路20号理日科技工业园,原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内有4幢风格各异的老洋房。直对大门略带英式乡村风格的1号楼(下照1左),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号楼左前方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2号楼(下照1右),位于宝庆路桃江路口最一目了然了,如若拐到桃江路28号南门处观看更清楚;园区西北方向,还有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3号楼和呈现文艺复兴特征的折衷主义风格4号楼,建于1925年,200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此地是1928年起历任财政部局长、司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副总裁以及上海造币厂厂长的陈行(1890~1953)旧居,但有说1号楼,也有说4号楼,到底几号楼?我被搞糊涂了。<br>  宝庆路21号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照2),原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其内建于1914年的3号楼是法式风格花园住宅,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曾用于职工宿舍,后为轻工设计院贵宾楼。<br> 由于宝庆路20、21号均为单位,不好随便入内,照片只能求助于网络了。因为宝庆路20号内的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完成不久,所以网上最容易找到的是它们的修缮效果图,上述1、2号楼见下图1左、1右,完全看不到的宝庆路20号3、4号楼和宝庆路21号3号楼分别见下图2左、2右和下照3。 <p class="ql-block">  宝庆路左转往东进入桃江路。桃江路1913年修筑,原名恩利和路,以1883年在越南被杀的法国军官命名,1943年更名靖江路,后因易与静安区京江路混淆,故在1980年以湖南省地名改为桃江路。国母宋庆龄(1893~1981)曾住桃江路45号,家门前的这条路是她最喜欢的散步道。路边的一座座小洋房,则像一个个温婉如玉的大家闺秀,顾盼生姿,楚楚动人。</p><p class="ql-block">  路口的桃江路25号(下照1),一幢德国式的折衷主义大花园洋房,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这幢住宅建于1927年,最早的主人是德国驻沪领事,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接收,后通过房屋交换,成为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周仁夫妇的寓所。周仁(1892~1973),中国钢铁冶金学、陶瓷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周仁出身于豪门望族,他的祖母是盛宣怀(1844~1916)的姐姐,姐夫是蔡元培(1868~1940),太太聂其璧(1901~1990)是曾国藩(1811~1872)的外孙女,结婚时的傧相则是宋美龄(1898~2003)。2009年,这座洋房的车库被翻修改造,开出了一家老麦咖啡馆,于是成为桃江路上的文艺地标闻名沪上,尽管今已关门,只留下“桃江路25号-1”的字样,可仍叫人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桃江路21~7号三幢1920年竣工的风格各异的洋房(下照2左),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桃江路21号(下照2右),法式花园住宅,建国后亦曾为中国科学院使用。</p><p class="ql-block">  桃江路15号(下照3左),是原民国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陈继承旧居。陈继承(1883~1971),在国府军界有“八大金刚”之称,其军政生涯源于黄埔军校。1924年起,他从黄埔军校教授部战术教官做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后来许多高级将领及各级校官都曾是他的学生,故又有“黄埔儒将”之称。</p><p class="ql-block">  桃江路7号(下照3右),二楼带一个大露台,有个非常漂亮的花园,原是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兼法租界公董局总董梅理霭的早期官邸之一。</p> 桃江路向东走到头(见下照1左),是由桃江路、汾阳路、岳阳路所形成的三角花园,花园中央矗立着塑有普希金铜铸胸像的纪念碑(下照1右)。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后在一次决斗中遇害。1937年旅沪俄侨为纪念诗人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了这座纪念碑,现在看到的是1987年诗人逝世150周年时在原址第三次落成的纪念碑。<br>  东平路,与桃江路首尾相靠(见下照2左),堪称“孪生姐妹路”。也是1913年修筑,原名贾尔业爱路,以法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1943年以山东省地名改今名。旧上海的东平路,仿佛是民国版的“比弗利山庄”,集中了众多名人豪宅。最巧合的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不约而同地看上了她,难怪上海人爱用“贵气”来形容这条马路。<br>  北侧的东平路2~10双号住宅(下照2右),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中2~8双号是建于1920年代的4幢同一款法式花园洋房,合用一条弄堂,弄底处设有私家车库,南面是花园,1930年代里面住的有欧美律师、工程师一类知识分子,8号住户则是担任上海美通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美国人比尔夫妇。10号是建于1939~1940年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入口本在衡山路1号,原为福新面粉公司经理王禹卿(1879~1965)故居。<br>  南侧的东平路1号席家花园(下照3),是苏州洞庭帮、控制着汇丰银行一切对华业务、中国近代最大买办席正甫(1838~1904)的孙子席德柄(1892~1968)的宅邸,虽然席家没有位列民国四大家族,但与陈、宋两家有姻亲关系,席德柄与宋子文(1894~1971)还是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接着的东平路7~11单号,分别是孔祥煕(1880~1967)与宋霭龄(1889~1973)的旧居、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爱庐”、宋子文的私宅,过衡山路还有陈立夫(1900~2001)的府邸。<br> 往南进入岳阳路。岳阳路1912年修筑,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命名为祁齐路,1943年以湖南岳阳市名改今名。岳阳路上没有什么商店,于是少了许多市井味,也似乎与时尚无缘,在这条路上漫步,恍若走进世外桃源,俗念顿消。<br>  岳阳路1号教育会堂(下照1左),由陈毅(1901~1972)亲笔题字,现在是个三星级宾馆,记得原来是徐汇区少科站,文革期间林彪(1907~1971)反革命集团曾在此策划阴谋政变的“571工程纪要”。目前正在全面修缮,房子全部被罩起来了,故找出一张去年拍的旧照(下照1右)贴上。<br>  岳阳路45号(下照2左)曾经与岳阳路1号合二为一,后来我以为又分离了,但从眼前情形看来并未分开,里面好像新添了不少西式建筑,是建酒店式别墅吗?这里之前为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原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市少科站)。里面有幢经典西式建筑称作1号楼(下照2右),是一幢北欧传统建筑,建于1911年,原美孚洋行大班阿特金森在1922~1927年间居住于此,据说后来是英籍犹太商人、上海滩首富沙逊(1881~1961)的住宅,200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br> <p class="ql-block">  岳阳路44号(下照1左),建于1927年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为1927年上海市特别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国民党元老黄郛的私宅。黄郛(1880~1936),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他是正式主持上海市政规划的第一人,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内政部长等职。这里建国后曾作为上海市音像资料馆,现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老干部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48号上海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下照1右)。这儿最热闹的时候是前几年免费提供公益鉴定服务,许多市民拿着家传或“掏宝”来的真假藏品前来鉴定,结果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啰。</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79弄茂龄邨(下照2),建于1941年的新式里弄,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如果说45号1号楼为岳阳路发展阶段最早的建筑,那么茂龄邨就是岳阳路上的收官之作。</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110号(下照3左),建于1930年的现代式花园住宅,现为国家安全局用房,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113号(下照3右),建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上海桐油大王、爱国民族资本家沈瑞洲(1897~1968)寓所,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  过永嘉路口,东侧岳阳路145号市老干部局,1928年由宋子文出资自建的私宅,为荷兰式乡村花园洋房,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目前保存的三处宋子文旧居,他最喜欢的是这里和东平路11号,似乎表明宋子文对孟莎式坡屋顶或许情有独钟吧。</p> 岳阳路168号(下照1)上海京剧传习馆(1、3、4号楼)/上海戏曲艺术中心(2号楼),始建于1921年,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最早为毕比夫人住宅,抗战时期居此的是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南洋糖王黄奕住(1868~1945),解放后成为办公场所,据说也是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麒派艺术创始人、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住过的地方,1980年代起上海京剧院入驻。<br>  岳阳路170弄1号现代式花园住宅(下照2),1936年竣工,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 <p class="ql-block">  岳阳路190号霖生医院旧址(下照1),建于1920年,英国乡村式住宅建筑,2003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一代名医牛惠霖(1889~1937)、牛惠生(1892~1937)兄弟从海外名校学成归来,在此创办霖生医院,救治过英国驻香港总督,也医治过红军将领陈赓(1903~1961)。他俩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甚多,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可惜两兄弟都因积劳成疾而同年早逝,一个48岁、一个45岁。1939年,原上海医院在战乱中几经辗转搬迁至此,并易名为国际红十字会防痨协会上海医院。1958年,该院并入徐汇区结核病防治所。</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200弄现代式公寓里弄住宅(下照2左),建于1930年代,初为银行职员宿舍,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网上说,此宅1999年房改时加建过,2层变4层,面积翻了1倍。这我无印象了。</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195弄(下照2右),这条深弄不知为何,总是给人以神秘兮兮的感觉。后来才知道,由于其位于建国西路394号市公安局办公大院北面,所以早年部分市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家被安置在里面。此弄解放前就是国民党高官住宅云集的地方,如:3号为行政院副秘书长朱宗道旧居,5号为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阮清源(1909~?)旧居,7号为第十一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1895~1969)旧居,9号为国防部中将参事白觐圭旧居,12号为国防部常务次长郑介民(1898~1959)旧居。</p> <p class="ql-block">  今天就让我来揭开岳阳路195弄的神秘面纱吧:弄内1号现代风格花园住宅(下照1左),1934年建造,1号甲花园入口门楣刻有“传庐”字样(见下照1右上);2号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下照1右下),1928年建造,1960年代后为著名翻译家草婴(1923~2015)旧居;3号西崽公寓(下照2左),1935年建造,现代派风格,好像多分配给公安干部;23号欧陆式花园住宅(下照2右),1929年建造,据说建国后曾为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杨光池(1905~1987)的寓所。因为有解放前的上官云相旧居即解放后的杨光池寓所之说,所以网上也有7号为杨光池寓所、23号为上官云相旧居的说法。2、23号和1、3号住宅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p> 岳阳路建国西路口西北角的建业里(总弄为建国西路442号),1930年建造,近200幢石库门房子,分为东、中、西三弄,因由万国储蓄会旗下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设,故名。这一带包括前述岳阳路170弄1号、岳阳路200弄,均为该公司所建。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券门洞,形成建业里鲜明的建筑特色,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然而2005年初,建业里千户租赁居民动迁完成后启动改造项目,听说现东、中里均是拆除重建的“复制品”,商品化使建业里不再是充满市井烟火味的亲民的石库门民居啦。 <p class="ql-block">  与建业里斜对角的岳阳路255号建襄小学(下照1左),徐汇区四大公办名小之一。现在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儿原为岳阳路小学,真正的建襄小学旧址其实在建国西路以南近肇嘉浜路口的襄阳南路582号。这所创办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的原民办小学,由当时的永嘉街道文教主任吴佩芳(1931~)发起,以“鸡毛飞上天”的办学精神蜚声全国。其事迹被人民沪剧团排成现代沪剧《鸡毛飞上天》搬上了舞台(丁是娥主演),海燕电影制片厂也以此为题材拍摄成电影《春催桃李》在全国上映。</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265号(下照1右),建于1944年的现代式花园住宅,初为“东庐”私宅,1940~1950年代曾为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上海文史档案馆使用,后来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319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迎面是一幢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下照2左),建于1928年,解放前是法国领事馆,解放初由解放军医科科学院接管使用,1956年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在地,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对面的岳阳路320号,大门口墙上刻着的仍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但官方网站已在2020年4月停用,称“已完成机构改革”,那么该院内现主角应该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称“生化与细胞所”)了。直对大门的主建筑叫做“在君楼”(下照2右),建于1930年。该建筑由日本建筑师设计,从空中俯视呈一个“日”字,整体建筑体现了哥特遗风和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共同影响,建筑外形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极为相似,仿佛一对“双胞胎”。初为1920年代日本政府用庚子赔款在上海建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所正馆,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属中央研究院,随即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医学、心理学7个研究所迁来上海并设在这里。1946年,中央研究院将此命名为“在君实验馆”,以纪念1934~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字在君,1887~1936)。解放后成立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在此建立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又迁往湖北武汉。“在君楼”后来归生理研究所使用,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另外,同院内的细胞研究所主楼北侧三层办公楼和二层5号楼(下照3),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向南过肇嘉浜路去枫林路(下照1右),过肇嘉浜路现有一座人行天桥(下照1左),让人联想起的却是随肇嘉浜填埋而逝的枫林桥。枫林路原名丰林路,是1920年底出任松沪护军使(北洋时期松江及上海城区最高军政长官)的何丰林强占农田划地筑路的结果,从而改变了这片原来默默无闻区域的命运。何丰林(1873~1948),为袁世凯(1859~1916)嫡系,民国初曾任宁(波)台(州)镇守使,1919年其前任护军使卢永祥(1867~1933)升任浙江督军,何氏由副职转正而成上海滩“一把手”。次年,何在肇嘉浜南岸修筑了两条马路:东西走向经过护军使公署大门前的署前路和南北走向贯穿署前路的丰林路。后者路名是他模仿附近法租界以名流名讳命名道路的惯例,堂而皇之地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所以路北端跨越肇嘉浜、连通法租界的木桥亦名丰林桥。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何丰林随着战争的失败而黯然下野,从此再未踏足上海一步。1927年,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和周恩来(1898~1976)、赵世炎(1901~1927)的指挥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因此新政府附近的丰林路和丰林桥亦被改成了枫林路和枫林桥。</p><p class="ql-block">  枫林路上占地面积最大、最最有名也最热闹的,无疑是枫林路180号中山医院了(下照2左)。1931年,孙中山(1866~1925)的儿子孙科(1891~1973)以及孔祥熙、宋子文、颜福庆(1882~1970)等众多名流联合发起建立一所公立医院,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命名为“中山医院”。虽说是建立大型公立医院,但是经费全部从社会募集,通过慈善募捐,整整用了五年集齐所有医院建设经费。1937年,上海中山医院建成开业,设施设备和规模都远超当时大多数综合性医院,被誉为远东最先进的公立医院。</p><p class="ql-block"> 与中山医院并存的还有一所医学院,1927年成立于吴淞,初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我国西医泰斗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1928年,随大学先后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1936年,今医学院路138号上海医学院枫林新校区(下照2右下)和今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下照2右上)一号楼、工字楼及松德堂陆续建成,所在地沈家浜路改名医学院路。抗战爆发后,1939年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白龙潭,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歌乐山。抗战胜利后才迁回上海,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一直是其教学医院。医学院路138号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显示国立上海医学院旧址是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孤陋寡闻了,有这个称呼吗?)。</p> <p class="ql-block">  医院的“吃香”,使得中山医院向东南扩张得厉害,把儿童食品厂也“吃”了个精光(见下照1、2左)。枫林路208号上海儿童食品厂,其前身是创办于1931年的天星糖果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并入10余家饼干厂和糖果厂,1960年改名天星儿童食品厂,1972年改称今名。1992年,中信泰富集团旗下的香港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与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又成立了上海大昌儿童食品厂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枫林路200号。我在现场看见,此地已经归入中山医院,医疗科研综合楼工程项目正进行到收尾阶段。</p><p class="ql-block">  过斜土路后位于东侧的枫林路251号牛奶棚No.025店处(下照2右),不同于其他连锁店均是租赁的房子,这里以前的的确确是光明乳业的母公司一一上海市牛奶公司所在地(从西藏中路泥城桥迁来),再之前归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使用。此地解放前是一个私人牧场,解放后公私合营并入国营牛奶公司,但牧场主的家直到1980年代才搬离,而牧场主的一位后人则顺利成章地进入了奶牛研究所工作。也许你要奇怪了:我为什么知道得如此详细?嘿嘿,因为我在这里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  来到零陵路,该路1930年代初筑;1954年自东向西筑至大木桥路,以湖南省地名称为资兴路;1958年延伸至宛平南路,又以湖南零陵改今名;1976年修完全程。让我惊诧的是:原到零陵路为止的枫林路向南打通啦?在此湮没的是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见下照1)。1970年,该厂从浙江中路486号迁入这零陵路322号原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校址开始,正如其品牌商标“飞跃”一样进入了腾飞时期,当年与“金星”、“凯歌”电视机三足鼎立,成为行业翘楚。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990年代中,为了做大彩电规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组,通过行政手段硬将金星、飞跃、凯歌三家蜚声中外的电视机厂整合成一家企业———金星电视机总厂。由于三家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包括技术和销售队伍都难于融合,因而并未出现所期待的“一加一大于二”效应,非但飞跃、凯歌销声匿迹,金星彩电也从当年的行业老大跌落神坛。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零陵路往东,到小木桥路左转向北。小木桥路,1915~1916年间筑,原名七贤路,1926年以北端肇嘉浜上小木桥改今名。沿途以住宅为主,像日晖六村等(见下照2)。这条马路一直以来相对比较冷清,记得小时候去小木桥路那边捞鱼虫、抓蝌蚪,南部还是一派田园风光呢。</p> <p class="ql-block">  望见斜土路口西北角的小木桥路268弄1号泰康大楼(下照1左),想到的是其西侧的泰康食品厂(斜土路1591号),如今已经是中山医院东院区及心肝门诊部了(见下照1右),古色古香的门楼极富民族气息(见下照2左)。源于山东泰康号(1914年由青岛的华德泰日用百货店和万康南北杂货商店合资在济南开设)的中华老字号泰康食品店(1929年由济南迁来上海南京东路),背后就是这家泰康食品厂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结合中西方糕点特色形成上海特色的精美糕点,作为上海另一张名片的万年青饼干,松脆可口的苏打饼干等等,充满了老上海记忆的味道,百吃不厌。现工厂早已迁往宝山区,留下马路对面一家泰康食品厂经营部(斜土路1628~1634号)也不知何时杳无踪影了,只见小木桥路231号一爿写着“泰康食品”的半间门面小店(下照2右)在苦苦支撑,不过贴出了一张布告,本月25日关门大吉。</p> <p class="ql-block">  来到小木桥路近北端的平江路口(下照1左),这条横马路即前述署前路。但很少有人知道,静悄悄的此处曾是上海的政治中心一一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平江路48号/下照1右)。早先是于1914年设立的北洋政府沪海道尹公署所在地(从武康路黄兴旧居搬来),由两幢风格一致、总平面呈L形、二层北面有户外连廊联接的硬山顶外廊式楼房组成,建造于1920年代前期。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迁往新址办公,旧址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1949年后房屋收归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第一医学院幼儿园,辅楼则为医学院教职工宿舍。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一医通过房屋置换后作为办公地。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3、7号楼),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更不为人知的,离道尹公署不远还有一处交涉公署(或称外涉公署),是北洋政府外交部在上海设立的派出机构一一特派江苏驻沪交涉员公署,地址为平江路170弄12号(下照2左),俗称外交大楼或交涉大楼,建于1923~1924年间,解放后成为上医宿舍的一部分,现为民居。1927年3月蒋介石到上海,将其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辕。就在这里,蒋介石秘密策划了四一二政变,向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大开杀戒。四一二政变后,今平江路(原署前路,后改为市政府路)成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和警备司令部所在地,还建起了枫林桥监狱。监狱的主体部分在交涉公署内,另一部分在枫林路西侧由军队征用的某私人别墅院内北面(近肇嘉浜路)。数月间里,在此枪杀革命志士数百人,鲜血染红了枫林桥畔。“枫林桥烈士牺牲纪念地”已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但是在现场我没有找到标志。那么枫林桥烈士就义地到底在哪里呢?回家后再次查阅,初步判定在今枫林路平江路囗西北角(今枫林路14弄1号枫林大楼/下照2右),或者医学院路以南,当年那里都是荒地和坟地,于是成为蒋介石反革命大屠杀的刑场。在枫林桥殉难的革命烈士有(按牺牲先后排列):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领导者之一汪寿华(1901~1927),总工会《平民日报》编辑糜文浩(1901~1927),领导沪西工人纠察队的佘立亚(1897~1927),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1898~1927),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郭伯和(1900~1927)和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赵世炎。杜月笙充当了四一二政变的马前卒,他率先对汪寿华下黑手,骗其赴宴然后指使手下将其打昏,装入麻袋再运至枫林桥附近活埋,这是牺牲在枫林桥的第一位中共高层领导人。长期以来,枫林桥牺牲烈士事迹介绍都归并在龙华烈士陵园,以致我看到过网上有人称“龙华枫林桥”,实属误会。</p> <p class="ql-block">  由小木桥路向北偏东斜穿肇嘉浜路(下照1左)到太原路。太原路(下照1右),1918~1921筑,以旅沪法侨名命名台拉斯脱路,1943年以山西省会太原市改今名。本是一条比岳阳路更幽静的马路,自从某年某月通上了公交,才打破了往日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余老师,原先就住在肇嘉浜路至建国西路这段太原路上,但具体门牌号记不清了。我的学生生涯有三位对我影响最大、最深的老师,另一位赵老师曾住在前述岳阳路建业里,还有薛老师曾住在即将走到的永嘉路慎成里。算起来要50年或更长时间了,我非常怀念他们。师恩浩荡,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 太原路238号住宅(下照2左),1939年建造,晚期装饰艺术派风格,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过建国西路后的太原路200号西班牙式住宅(下照2右),据传民国期间先后为汪伪大汉奸周佛海、上海警备区司令汤恩伯(1900~1954)的公馆,现为民居,2015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太原路199弄双梅村(下照3左),建于1934年的混合风格联立式住宅,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太原路181、177弄台拉别墅(下照3右),建于1930年的新式里弄,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p> 太原路160号太原别墅(下照1),即蒲石公馆旧址,1924年由狄百克洋行出资设计,历时4年于1928年落成,仿照法国路易十四皇宫建筑设计建造,始称狄百克花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狄百克家属迁移香港,1941年该园由盛宣怀外孙、日伪税务局长邵式军(1909~1964)的地产公司接收,曾作为日军司令部使用过,后由清两广总督之子、汪伪政府要员岑德广(1897~?)购入。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洋房被没收分配给前述上官云相,同年12月美国驻华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1880~1959)抵达上海,当局安排他居住于此至1947年离开中国,人们遂称此处为马歇尔公馆。195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接管,1956年改建为太原宾馆接待高级贵宾,后为瑞金宾馆太原分馆(国宾馆),接待过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国家元首,长期以来被神秘色彩笼罩。去年走过,发现门前有“菩提”字样,觉得异常奇怪:难道太原别墅与佛教有了联系?当时因为要“验明正身”我没进去瞧一瞧,今年这里完全开放了,连门卫也“缩”在了屋里,于是进去遛达了一圈。经过碧绿的草坪(下照2),走到右侧(北)的一个“园中院”。终于明白,“菩提”原来是指叶叶菩提餐厅,一家高档素食店。如今她的上海旗舰店开进了太原别墅,既有美味珍馐,又有下榻之处(见下照3)。 接着再来欣赏那座久闻大名的法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花园住宅,堪称上海法国式建筑的经典之作。最显法国特色的部分是它的孟莎式屋顶和5个巴洛克风格、拿破仑头盔式的法式老虎天窗,但它的北立面又是一个具有早期法国文艺复兴特点的城堡式尖锥屋顶,局部装饰带有二十世纪初欧洲新艺术派的特征,建筑室内装修呈现折衷主义特点,南面廊柱两侧一对镇守的石狮子则为这幢异域风情浓郁的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并产生几丝庄严肃穆的气氛,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路右转往东进入永嘉路。永嘉路,1920年筑,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名命名为西爱咸斯路,1943年以浙江省永嘉县改今名。这是一条欧陆风情浓厚又充满海派风情的迷人马路,既有岁月雕琢的浓韵洋房,也有满怀情愫的石库门里弄。<br>  街角的永嘉路425号“网绿大楼”(下照1),爬满了古称地锦的爬山虎。虽然不是有故事的老洋房,但是那绿叶掩映下的圆弧形楼梯、圆拱形窗户,倒也与周围的老洋房相得益彰,常会吸引路人驻足,摆出姿势拍上一张,记录下网绿一刻。<br>  永嘉路404号(下照2左),建于1942年的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br>  永嘉路396弄(下照2右),建于1941年日伪占领上海期间,由业主陈止蕃建造,故取名“止蕃小筑”,后被居民叫成“正蕃小筑”。弄内8号是摄影大师郎静山(1892~1995)故居。2019年,郎静山被国际影艺联盟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br>  永嘉路388号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下照3左),原中国中学,前身是中国中小学,一所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名校。1933年,周慎修、杨安仁等先生目睹日寇侵略气焰嚣张,民族危机日重,倍感“欲救亡图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遂在永嘉路249号兴资办学,并以“中国”二字冠名。1935年中、小学部分开,中国中学迁至本址,中国小学在解放后成为永嘉路第三小学,现向阳小学北校区(下照3右)。<br> 永嘉路389、387号两幢风格相近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下照1、2左),1932~1936年建造,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初为比利时商人的鲁义士洋行住宅,后来转让给荣氏家族的荣智勋。令人不解的是,网上竟查不到荣智勋的一丝半毫生平,故只能根据红色资本家、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1916~2005)的儿子、前中信泰富集团主席荣智健(1942~)的名字来猜测,他可能是荣氏家族“智”字辈的,但年龄显然比荣智健大很多。这座荣宅,解放后归部队使用,曾为零三单位华东办事处,至今仍是“军事管理区”哦。<br>  永嘉路383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下照2右),由著名建筑师范文照(1893~1979)设计的混合式花园住宅,1926年建造,其主要造型特征为英国乡村式,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民国时,这里是孔祥熙私宅之一,他当财政部长之时在此活动频繁,常有政界、金融界名流出没,热闹得很。解放后,1976~2003年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厂址,一些令人难忘的译制片如《简爱》《佐罗》《悲惨世界》《尼罗河上的惨案》《追捕》等都诞生于此。<br>  永嘉路371~381号建于1927年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为南国艺术学院旧址(下照3左)。中国革命影剧运动奠基人、戏剧改革运动先驱田汉(1898~1968),在1920年代组织南国电影剧社,1928年又在此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居住在弄口371号底楼。<br>  永嘉路345弄庸邨(下照3右),建于1935年,装饰艺术风格。弄内3号为“海上三老”之一闻兰亭旧居,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闻兰亭(1870~1948),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上海闻人,日占时期出任了伪商统会理事长,抗战胜利后被当作“汉奸”判刑,结果病逝。然而,闻兰亭号称中国“商界状元”却两袖清风、家无恒产,出门时常叫黄包车或坐公交车,甚至连住宅也是租赁的。他资助孙中山革命,掩护过共产党,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甚至提供情报支援抗日。闻兰亭去世后,上海举行了有几千人参加的隆重公祭追悼仪式,出殡送葬队伍长达几里路,盛况空前,反映了他在上海公众心目中的形象。<br> 永嘉路襄阳南路口。<br>  西南角为如雷贯耳的乔家栅食府(下照1左)。乔家栅,驰名沪上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1909年,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那是安徽人李一高创立的,应该算老城厢里的乔家栅。现在这个西区乔家栅则要从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说起,为躲避战火,乔家栅从老城厢搬往法租界内的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今巴黎春天处),此后开始了李一高与二房东王汝嘉(1896~1975)的合伙经营,可是李、王经营思想不同,双方很快产生矛盾,于是分手单干,王从不懂无形资产价值的李手上高价买下了“乔家栅永茂昌”品牌,1940年在襄阳南路336号重新开张,定名为“乔家栅食府”。西区乔家栅就是这么来的,老板王汝嘉的家也在不远处的襄阳南路357弄永安别业。<br>  东南角的住宅(下照1右)未见挂牌,但据说大有来头。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在景林堂举行结婚仪式,在大华饭店举行婚宴,新婚之夜入住的并不是宋子文赠送的东平路9号“爱庐”,而是这拉都路(今襄阳南路)311号。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12月22期《良友画报》刊登了这处蒋公馆并贴出了照片,标题是“蒋介石新住宅”。<br>  永嘉路321弄集益里(下照2左),建于1939年的新式里弄,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弄内8号,第一届民盟中央主席张澜(1872~1955)曾居3楼,第六届民盟中央副主席叶笃义(1912~2004)曾住2楼。<br>  永嘉路291弄慎成里(下照2右),建于1928~1930年,旧上海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上最大的一条石库门里弄,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去年在大修,现已修葺一新(下照3),因为仍是民居,显然比前述建业里更接地气。弄内66号是1939年转移到此的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1991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由王尧山(1910~2005)夫妇当二房东,刘晓(1908~1988)做三房客,掩护省委机关活动。而相邻的65号则为国府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1907~1981)旧居,他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和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工作。<br> <p class="ql-block">  永嘉路右转往南进入嘉善路。嘉善路,1913年筑,以法国驻沪领事名命名甘世东路,1943年以浙江嘉善改今名。</p><p class="ql-block">  路口的嘉善路131、137、143弄甘邨(下照1、2左),原为甘邨一、二、三弄,建于1931年,90年前属于前有小院后有车库那种新式里弄,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1999年一同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还有嘉善路169弄翠竹乡(下照2右),行列式布局的独立式里弄公寓住宅。</p><p class="ql-block">  嘉善路与陕西南路550弄相通,这条弄堂的25~37号“嘉善老市”(下照3),每两周才举办一次的露天市场,是一个很有味道的老外集市。每到开市的那一天,会有许多来自各国、各地的人汇集在此摆摊,分享自己的文化和创意。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欣赏到各种手工艺品,购买到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更像一个世界文化交流会,大家相互间十分友好,随意地站着畅聊、免费试吃,就算你不买东西也不会尴尬。</p> <p class="ql-block">  嘉善路建国西路口是“虎”字图上开、停表的位置,到达这里后需沿嘉善路往南,从大木桥路肇嘉浜路口继续走“虎”字中的“几”字。大木桥路(下照1左),在小木桥路之东且与之大体平行,路名均来自于马路北端肇嘉浜上的木桥名。有一种说法,大木桥初名“大马桥”,因为马车可以从桥上通过,是人们到龙华进香的必经之路,沪音“木”与“马”发声相近而讹作“大木桥”。大木桥路始筑于1921年,作为主要的交通道路,向来比小木桥路热闹得多。可要说大木桥路上有哪些优秀历史建筑或有什么文物保护单位(点),这还真说不上来。然而,大木桥路上的变化却是有目共睹的:</p><p class="ql-block">  大木桥路40号上海市第五十九中学(创办于1933年)的位置,目前是地铁9、12号线嘉善路站和其上2021年底刚刚开业的大木桥路18号玖时活力中心大楼(下照1右)以及其后的久岸大厦,又一个生活、娱乐、文化全覆盖的商业体诞生。</p><p class="ql-block">  大木桥路88号云洲商厦邮票市场,前身是太原路邮票市场,与北京月坛邮票市场、广州人民公园邮票市场和成都署袜街邮票市场并称当时的“中国四大邮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在集邮爱好者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5年,徐汇区国资委投资的新徐汇集团及云洲商厦有限公司成立,20多年发展历程,这里从单一邮票钱币市场演变为综合性古玩收藏市场,众多国内外颇具实力的古玩界名家纷纷入驻,可谓群贤毕至、雅客云集、人气旺盛、交易活跃,云洲商厦已成为正规的、公认的、实至名归的云洲古玩城(下照2左)。</p><p class="ql-block">  大木桥路斜土路口,此地曾是为周边工人新村配套服务的区域商业中心。记得东北角合丰大楼(下照2右)的位置,转角处原有一个呈“L”形的较大百货商场,名字忘了。在尚未改革开放的计划经济年代,国营百货商店是商业的支柱。时过境迁,商场已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  大木桥路461号日晖电影院,始建于1958年,1976年又进行过扩建,今日已变成斜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下照3)。</p> 大木桥路左转往东再次进入零陵路(下照1左),接下去将走一个阶梯形到达瑞金南路。先零陵路左转往北进入零陵北路(下照1右),零陵北路再右转往东进入茶陵路(下照2左),茶陵路继续左转往北进入茶陵北路(下照2右),直到斜土路。零陵北路、茶陵路和茶陵北路都是1954年修筑的马路,这一区域的代表建筑是较早期的多层住宅如日晖一至五村,当然也有少数新建高层住宅如日晖新城。 然后向北穿过斜土路到合宝路(下照1左),合宝路右转往东进入正阳路(下照1右),正阳路再左转往北进入雅安路(下照2左),雅安路接着右转往东进入炎虹路(下照2右),最后到达瑞金南路。这一区域的路名以前从未有耳闻,代表建筑也高大上多了,如金巢铂瑞阁、之俊大厦、时运大楼、衡园、鼎园。 <p class="ql-block">  鼎园(下照1)有必要唠叨唠叨,我来说说它的风水故事吧。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围绕这一区域四周的四条主干道,名字分别带有金、木、水、土四种元素:东边的瑞金南路名字中有“金”,西边的大木桥路名字中有“木”,北面的肇嘉浜路名字中有“水”,南面的斜土路名字中有“土”,五行中具备了四个。而鼎园北侧位于炎虹路旁,路名中的“炎”字从二火,本义即火光上升,泛指焚烧,因此火也有了,五行俱全。而开发商给楼盘取名时又添了一把火,这鼎园的“鼎”是古代生火烹煮的青铜容器,火势更旺了。根据五行说,住在五行俱全楼盘里的人家,必定风调雨顺、家业兴旺。当然,信不信由你。</p><p class="ql-block">  炎虹路右转往南进入瑞金南路。瑞金南路,原为1914年所筑的日晖路,因在日晖港东,1958年改名日晖东路。1995年填路西日晖港扩筑道路,1996年以江西瑞金改称今名。日晖港,西北接肇嘉浜,东南入黄浦江。早在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上海县志》就记载了日晖港的来历。当年通判邹志学、知县颜洪范建造石闸而开始被悉知,但名字还不是日晖港。直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上海县志》记载,日赤港又名日晖港,俗称石灰港。1867年(清同治六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高昌庙沿江地区,日晖港取代肇嘉浜渐成航运干道,码头环周形成内日晖市和外日晖市。至1930年代,高昌庙至日晖港沿斜土路、龙华路形成沿江工业带,在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中划为沪南工业区。随着工厂的增加,入港废水剧增,港水严重污染。雪上加霜的是,不但因为工厂林立大量排污而成为上海首污,还因半个世纪都在这儿运粪便而被人们戏称为“屎港”。这日晖港里的环卫粪船、垃圾船我是亲眼所见的,的确臭气熏天。1980年代的环保监测数据表明,日晖港自水质至底泥,主要污染物全部超标,水质污染为六级,居黄浦江十大支流污染之首。1992年启动《日晖港综合治理规划》,1993年对日晖港北段至中山南路康衢桥南实施了埋管填浜筑路工程,至此开始华丽变身。</p> <p class="ql-block">  瑞金南路斜土路口(下照1左),当年斜土路跨日晖港有座平阴桥,就是前述北洋军阀何丰林,以其老家山东省平阴县给取的名。约于1915~1918年间建桥,桥面系木结构,1942年曾修缮,1964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板桥面、铁杆桥栏。1983重修,又改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89路公交车原在此地有“平阴桥”站,现已改为“斜土路瑞金南路”站了。</p><p class="ql-block">  瑞金南路518号公安博物馆(下照1右),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内首家公安专题博物馆,馆内记录了自1854年上海建立警察机构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沿革,并收藏了晚清以来警察题材的大量中外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件,镇馆之宝是一把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勃郎宁手枪。该馆涵盖面极广,内容相当丰富,非常值得一看。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场),免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瑞金南路中山南一路口(下照2),当年横跨日晖港连接今中山南一、二路有座康衢桥,始建于1924年左右,以中山南一路旧名命名。1946年改建,除桥墩改用钢筋混凝土,桥面仍为木料。195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58年拓宽时采用了钢管栏杆。</p> 过了中山南一路,南面原日晖港东的日晖东路保留了下来,填埋的日晖港另建成了一条瑞宁路。因为日晖港是原卢湾区与徐汇区的界河,所以日晖东路属于今黄浦区,瑞宁路属于徐汇区(见下照1)。<br>  瑞金南路左转往东进入中山南一路(下照2左)。中山南一路,1914年筑制造局路至日晖路(今瑞金南路)段,原名康衢路,194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南路,1950年改今名。现为上海内环线一部分,筑有内环高架路,这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城市快速道路。<br>  中山南一路上不能不提的是打浦路隧道(下照2右),这是黄浦江中第一条越江隧道,亦是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1965年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通车。当年可是代号“651”的保密工程,通车之初是有解放军站岗的,且要凭通行证过江。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打浦路隧道续写“姊妹篇”,其复线隧道通车,由上海隧道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63”大型泥水平衡盾构功不可抹。这样,老隧道压力大大减轻,现在新老隧道均实行单向通行,老隧道由浦东到浦西,新隧道由浦西到浦东(入囗在下照1的日晖东路与瑞宁路之间)。<br> 中山南一路左转往北进入鲁班路(下照1)。鲁班路让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中国工匠师祖鲁班(前507~前444),但是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今山东)人,同上海肯定没有直接关系,难道是鲁班路上有鲁班庙?还是与鲁班路连通的吕班路(今重庆南路)谐音有关呢?二者皆有可能吧。实际上,鲁班路附近是先有山东同乡会馆(建于1903~1906年),1914年法租界扩张成功才开始修筑马路,是否有过鲁班庙未见史籍记载详情,不过山东人尊鲁班为先祖是无疑的。另说,浙江宁波帮营造商约在1911年自立门户,租借山东会馆的空地自建水木业公所,内设鲁班殿,故山东会馆也被外人叫做鲁班庙。重庆南路则始筑于1889年,原名卢家湾路,1902年以法国驻华公使名改名为吕班路,与鲁班路一字之差、发音相近,故鲁班路命名是否受其影响亦难说。今重庆南路与鲁班路呈一线,均为南北高架路的一部分。下照2为鲁班路立交,东西与内环高架接通,南面连接卢浦大桥。 鲁班路600号江南造船大厦,原来在2、3楼有个江南造船博物馆,前身是江南造船厂厂史博物馆,上海唯一的跨越三个世纪的造船行业大型博物馆,浓缩了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至今141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近代工业发展史、近代国防发展史的变迁。 <p class="ql-block">  鲁班路左转往西进入瞿溪路。瞿溪路(下照1左),1914年筑,以瞿真人庙命名为瞿真人路,1958年以浙江瞿溪改今名。瞿真人庙位于今瞿溪路447弄1号,1893年由湖南会馆募资修建。那是快接近西藏南路的瞿溪路段了,庙址估计已无存。而本段瞿溪路似乎没有什么可介绍的,到打浦路右转往北。打浦路(下照1右),1914年筑,以原肇嘉浜上打浦桥得名。</p><p class="ql-block">  打浦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斜土路以北段(下照2)。较典型的有打浦路38弄海华花园(下照3左),所在地原称“斜三地块”,1980年代还是居住着1千多户居民的棚户区,人称“上海龙须沟”。改造这个地块需要大量资金,听说前后有50多批开发商前来考察后又走了,1992年中海地产与区政府签约,1995年建起了海华花园。南面不远的打浦路80弄海丽花园(下照3右)、88号海丽大厦,应该也是中海的“作品”吧。由此打开了打浦桥“城市更新”的局面,随后一系列高档住宅和商务楼拨地而起,跻身上海滩一流社区。</p> <p class="ql-block">  打浦路15号中港汇黄浦(下照1左),原名长城金融大厦,是集酒店及办公一体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内含一家五星级酒店叫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高226米,共52层,2012年底竣工,属打浦桥地区绝对的地标建筑。只是英文音译而来的名字太拗口,连读几遍也念不顺、记不住,我想大家彼此彼此吧?</p><p class="ql-block">  打浦路1号金玉兰广场(下照1右),一个集办公、商场、宾馆、银行、娱乐、公寓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楼群,打浦桥较早的潮玩中心。下沉式广场见多了,上升式广场却不常见,它仿佛置身于繁华都市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成为打浦桥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打浦路左转往西进入徐家汇路。徐家汇路(下照2)要算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马路了,于1861年动工并建成。当时上海县为了联合法租界共同防御太平军,同意在租界外修建马路以方便军事通行。法租界修建的马路由斜桥起,沿肇嘉浜北岸原上海县城通往松江府的官路,重新敷设后直达徐家汇,为区别公共租界所筑另一条徐家汇路(今华山路),人称“法徐家汇路”。1920年,上海地方政府沿肇嘉浜南岸也筑了一条斜桥到徐家汇的马路,取名“斜徐路”。1946年填没打浦桥以东肇嘉浜,斜徐路并入到徐家汇路。而1954年完全填没肇嘉浜时则另辟了肇嘉浜路,同时并入打浦桥以西段徐家汇路和斜徐路,于是形成如今徐家汇路不通至徐家汇的局面,斜徐路更只剩了鲁班路西侧一小段。</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路618号日月光中心,一家集商业零售、休闲娱乐、综合办公、公寓住宅、美食广场于一体的一站式大型商业中心,地铁9号线打浦桥站就在日月光中心内。</p> <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讲到打浦桥,往往聚焦在一个点,就是瑞金二路与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交汇的那个口。特别是瑞金二路肇嘉浜路口西北那个转角(见下照1左),当年是生意兴隆的浦光百货(肇嘉浜路2~12双号)。现在仍在坚守的最久远的店,恐怕只有一家哈尔滨食品厂了(见下照1右)。历史上真正的打浦桥也确实在此口上,而打浦路对准的则是另一座建于1915年的打浦路桥。</p><p class="ql-block">  打浦桥,建造年不详,似应建于1814~1870年(清嘉庆十九年至同治九年)之间,初为木桥,192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1946年填没肇嘉浜之日晖港(今瑞金南路)以东河道时拆除。桥名由来不确定,有称从位于今肇嘉浜路18~26双号间(见下照2)跨东芦浦的带浦桥演化而来,该桥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被拆除。清末民初,打浦桥由桥名衍为片名。</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西过瑞金南路到肇嘉浜路(下照1)。肇嘉浜路要从肇嘉浜讲起,原是上海地区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航河流,原河道从黄浦江上溯,进大东门,穿越上海县城,出老西门,斜向西南至斜桥,再往西经过卢家湾、打浦桥、徐家汇,可以向西通达松江府城。20世纪初,上海县城以东部分填筑成白渡路,城内部分填筑成肇嘉路(今复兴东路一部分)。以后,肇嘉浜缩减到打浦桥日晖港以西到徐家汇的河道,并作为上海法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解放后填筑成肇嘉浜路。曾经,肇嘉浜路中间从头到尾的绿化步道、街心花园令人回味无穷,这里有我祖父到我儿子四代人留下的足迹;后因拓宽马路变成了现如今单纯的绿化隔离带,不能不说是个遗憾。</p><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128号卢湾体育馆(下照2左下),取代1992年拆迁的陕西南路139号前卢湾体育馆、原上海市体育馆。张德英乒乓中心(下照2左上),印象中在此很久了。张德英是上海人,1959年容国团(1937~1968)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年仅6、7岁的张德英亦卷入了乒乓热潮中,1964年她入选上海市业余体校,在文革前最后一次全国少年乒乓球赛中为上海队获得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而文革中她却不得不打起背包远赴黑龙江,历史印记给了她一个独特的标签:知青,当中国乒乓球队在1971年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乒赛上重新站到世界舞台,让张德英怦然心动看到了希望,她找出那块尘封许久的旧球拍,不仅打得整个建设兵团无敌手,也把黑龙江省女队给全扫平了,然后她代表黑龙江参加全国比赛再打进国家队,曾是世乒赛女团冠军主力和女双冠军,从而实现了她的三个愿望:一进国家队,二入党,三回上海。张德英终于荣归故里,后又去了美国,1998年回沪创办了这个乒乓中心。</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口的肇嘉浜路212号明珠大饭店(下照2右)所在地,1892~1966年是清真别墅,原名息心亭,又称日晖港清真寺、肇嘉浜清真寺、徐家汇路清真寺。文革以后,这块地皮还给回民组织使用,1998年建成明珠大饭店。上海的宾馆一般叫“酒店”,偏偏明珠叫“饭店”,原因就是穆斯林是禁酒的。</p> <p class="ql-block">  走完“几”字,回到建国西路嘉善路口东行。建国西路,东段为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辟筑,名为靶子路或打靶场路,1920年以旅沪法侨名更名为福履理路,1922~1925年逐渐向西延伸至贝当路(今衡山路),1943年改名南海路,1945年改今名。</p><p class="ql-block"> 建国西路228弄嘉御庭(下照1左),徐汇区中心地段最后一幅大面积旧城改造土地,由香港嘉华集团投资开发,吸纳建国西路百年人文底蕴,延承法式官邸的华贵魅力,全力打造成为徐汇区中心标志性住宅,深得本地思古幽情人士、港台及海外华侨青睐。</p><p class="ql-block">  建国西路212号乙/陕西南路582弄亚尔培坊(下照1右上),建于1921年,以陕西南路旧称得名,毗连式新式里弄住宅,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建国西路172号/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下照1右下),建于1930年,典型的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群,当时上海的住宅以西化为时尚,而步高里却以“复古”为时髦,在上海数以千计的弄堂里独树一帜,或许正是这个原因,198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步高里和前述建业里一样,也是由万国储蓄会旗下的建业地产投资建设,名字来自法文“Cité Bourgogne”(译“勃艮第城”),以纪念一战中法国军队进攻并夺取德军占领的勃艮第城。沿街靠陕西南路的建国西路194号住宅,为英语教育家平海澜(1885~1960)旧居;弄内52号,则为文学巨匠巴金(1904~2005)旧居。</p><p class="ql-block">  建国西路144~148双号福绥里(下照2),中西合璧风格石库门里弄住宅,其中146、148号为江南传统三开间民居格局,144、148号有独立花园,3幢独立住宅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国西路137号原卢湾体育场(下照1),曾经的标准田径比赛场地,中学时代我几乎每年来此参加校田径运动会或区中学生田径比赛。因为当时徐汇区除了市田径队占用的风雨操场,没有像样的田径运动竞赛场地。不过,自从其南侧肇嘉浜路造起了卢湾体育馆,这里也渐渐盖起了房子,现变成了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建国西路75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下照2),房子已经不像当初印象中的模样了,但对这个地方记忆深刻。这里原属上海市公安局的办公地,文革初局内部的公革会和消革会不合,一方调动公安人员前来支援,另一方调动消防人员前来支援,建国西路上警车、消防车不时呼啸而过。然后发生武斗,接着救护车又开始忙碌,为了防止伤员再次冲突,公安的伤员送往广慈医院,消防的伤员送往中山医院。</p> 建国西路76号住宅(下照1左)、建国西路68号住宅(下照1右),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br>  建国西路56弄曲圆(下照2左),小区由法式、美式和西班牙式的洋房及新里组成,近代海派建筑荟萃,建于1912年后,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注意,这条弄堂的名字叫“曲圆”,但很多人按习惯把它叫成“曲园”,这“圆”和“园”含义相通么?那它为什么会叫“曲圆”呢?没有查到出处。<br>  建国西路25弄楚园(下照2右),建于1936年前,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据说汪伪上海市政府专员、上海特别市警察局长卢英(1894~1951)旧居在此弄内。这人是黄金荣最得意的门徒,原任上海市公安局侦缉总队长,汪伪政府成立后沦落为可耻的汉奸、走狗,抗战时期杀害了不少抗日志士,手上血债累累,因此在上海解放后,他很快就被人民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立即执行。<br> 建国西路左转往北进入瑞金二路。瑞金二路,1907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辟筑,1914年划入上海法租界,名金神父路,1943年改今名。<br>  瑞金二路198弄安和新邨(下照1),现代式联排住宅,1912~1936年建造,细部处理略具装饰艺术派特征,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  瑞金二路207号(下照2),先为法租界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医学化验所,后为1938年建立的巴斯德生物研究所,它是1887年在巴黎成立的巴斯德研究院在上海的分院,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该院,1951年该院并入新成立的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958年迁往北京。随后,1950年建于南京的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1956年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于1957迁址上海入驻此地,1983年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导,2002年更名组建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内有一幢法商赉安洋行设计的建于1934年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楼房,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 <p class="ql-block">  瑞金二路158~144双号(下照1、2)和绍兴路1~3单号(下照3)独立式西洋风格花园住宅群,共8幢机平瓦复折坡顶西式风格建筑,建于1930年代,2015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其中瑞金二路148号(下照1右)是秦鸿俊金神父路地下秘密电台旧址。1936年,受中共党组织委派,秦鸿钧(1911~1949)赴苏联学习电台技术,1937年夏学成回国。1937年底,受共产国际派遣,秦鸿钧在该宅3楼建立秘密电台,与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联系。1939年末,秦鸿钧接到通知,撤销电台,离开上海赴哈尔滨接受新任务。1940年夏,秦鸿钧受党组织委派从哈尔滨重返上海,并在离此不远的打浦桥新新南里(今瑞金二路409弄)315号阁楼上继续开展他所熟悉的秘密电台工作,在险恶的环境下又坚持工作了近十年时间,结果牺牲在上海解放的黎明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以前述李白烈士为原型,结合了秦鸿钧烈士、张困斋烈士(1914~1949,秦鸿钧上线)的事迹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而瑞金二路144号(下照2右)则为梅屋庄吉旧居,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梅屋庄吉(1868~1934),日本长崎人,家庭富裕,崇尚维新,1895年春与孙中山一见如故,是孙中山的知己好友和有力支持者。1915年在梅屋庄吉的帮助下,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喜结连理。</p> 绍兴路,1926年筑,以意大利国王名命名爱麦虞限路,1943年以浙江绍兴改今名。绍兴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飘着浓浓的书香,是条闻名遐迩的文化街,书香的氤氲使这条小马路浸润着无法复制的优雅气质。<br>  以绍兴路5号(下照1)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版权局、上海市电影局“领衔”,这里也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社址。乖乖,想不到一座原私人宅子可以容纳三个局机关!1949年以前,房子的主人为华商电气公司和合众轮船公司老板朱季琳(1874~1952)。他是洋派人物,信天主教,而且要求全家人都入教,包括十几个子女。据说吃饭时间一到需摇铃,呼拉拉一大群人围坐在四张大桌子前用餐。园内有教堂、大小客厅、弹子房、电影室等,院子里有花园和网球场。主楼以东8幢小洋楼,就是上述绍兴路1~3单号加瑞金二路144~158双号住宅,正是留给8个儿子娶媳妇的。这里派对特别多,比如圣诞节晚会、复活节酒会等。朱家的西洋小乐队在上海滩上很有名,每逢周末就以乐会友。不知西侧现绍兴路5号甲的私立永昌学校西式建筑,原来是不是他家的?但是,这么一位大老板,网上竟没有他的简介和生平,以致连他的生卒也无从查证。因为有人提到朱季琳的二舅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1840~1939),我由此顺藤摸瓜查到了马相伯外甥朱志尧(1863~1955),这才明白朱季琳是其六弟。5号这座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2009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br>  绍兴路15号(下照2)上海音像出版社宅,相关资料有限。<br> 绍兴路54号(下照1)上海人民出版社宅,2009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现靠近大门的花园小径旁一块太湖石上有绿色的“笙馆”两字,相传上世纪20~30年代有个著名风水大师曾经得到过杜月笙的关照,他一心想报答杜的恩情,在知道杜月笙想造这房子前独自前往,守候36个小时选定黄道吉日,并利用地心引力、月亮和地球的转势为杜公馆用风水布局,当公馆建造完成,里面的摆设放置完毕,这位风水大师也飘然离去。笙馆的花园里种了两棵女贞树,传说这位风水大师测算出杜月笙人到中年后会出现两个最喜欢的女人,而且这两个女人会与他相伴到老,这是指四姨太姚玉兰(1904~1983)和五姨太孟小冬(1908~1977)吧?实际上这54号亦另有一个故事,听说此地原为美国领事馆兴建的侨民俱乐部,1939年落成后未曾使用就因故出售,被民族资本家章荣初(1901~1972)以4千两黄金购得,直至1952年由国家收购,后成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址。<br>  绍兴路74号(下照2),1947年竣工的现代式花园住宅,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楼原是张群公馆,张群(1889~1990)在1929~1932年间为上海第三任市长,1949年去了台湾。这里1958年后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的驻地,1978年时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大楼。另一版本,这些是指绍兴路7号,我无法确定。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下辖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包括隶属于这些出版社的多家杂志社,如《故事会》等,现74号楼前门上确有“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故事会文化传媒”字样。<br> 绍兴路7号中华学艺社旧址(下照1左),2008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学艺社初名丙辰学社,1916年成立于日本东京,1920年总事务所迁沪,1923年改名中华学艺社,1930年购得爱麦虞限路45号(今绍兴路7号)地建社所,1932年落成。在1948年,此宅为当过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学者、诗人、出版家朱经农(1887~1951)的寓所,此后他留居美国。<br>  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团宅(下照1右),1935年建,外部形态简单,内部具有装饰艺术特征,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最早是法国领事警察俱乐部,内设图书馆、弹子房、酒吧间、礼堂、舞台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在此设立警察博物馆和俱乐部。<br>  绍兴路21号住宅(下照2左),查不到更多信息,反正蛮漂亮的,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br>  绍兴路25弄新式里弄住宅(下照2右),1933年建造,早期现代主义风格,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细部,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 绍兴路27号花园别墅,听说曾是杜月笙送给他四姨太姚玉兰的私人居所,现作为老洋房花园饭店对外营业(上海本帮菜),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绍兴路上还有四邨二坊一公寓。<br>  绍兴路18弄、2~34双号金谷邨(下照1),1930年建造的新式里弄住宅,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1888~1953)化名为吴子详所建,外观简洁,没有多余装饰,整体朴素大方,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1892~1968)曾居住在本弄内。弄内也曾聚集了一批文艺界名流,如著名电影导演桑弧(1916~2004)、著名电影演员张伐(1919~2001)等。<br>  绍兴路36弄、38~42双号静邨(下照2),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住宅,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r> 绍兴路102弄、98~106双号爱麦新邨(下照1),这条建于1932年的新里住宅,算不上优秀历史建筑,也不是文物保护点,但有必要一叙,当年里面住的可全是白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千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其中包括大批贵族。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19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达到1.5~2万人,1934年的法租界约有俄侨8千多人,所以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能够成为上海一条最浪漫商业街,有俄侨的贡献哦。<br>  绍兴路47弄安甯邨(下照2),建于1912年。绍兴路上最小的村,仅3个门牌号。“甯”这个字我查过了,它是个简体字,虽与“宁”同义,却与“宁”的繁体字“寧”显然不同,也决不是“宁”的异体字。“甯”作为姓,起源于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甯氏在2800年历史长河中,一直使用“甯”字。传,清道光皇帝名旻宁,民间为避讳,故将“宁”写成“甯”。安甯邨亦常被简写成安宁村,搞不清楚的是,当初取名时就是安宁的意思但写成了安甯,还是确实别有用意呢?<br> 绍兴路88弄惠安坊(下照1左),1934年建造的新式里弄。弄内住过上影演员、“银幕胖姐”林榛,原名袁行正(1921~1977)。她的父亲是有着“中国银行业之父”称号的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袁励衡,而她的作家姐姐袁行恕(1916~1990)有一个女儿就是琼瑶(1938~)。也就是说,林榛是著名作家琼瑶的亲姨。然而,林榛不幸于1977年5月29日遭遇车祸去世,享年56岁。<br>  绍兴路96弄文元坊(下照1右),建于1912年的石库门新里,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1929~1934年,前述“海上三老”之一闻兰亭在10号居住过。这条弄堂算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石库门了,曾经许多表现老上海题材的影视剧来此取外景。<br>  绍兴路56弄胜利公寓(下照2),1935年建造,外立面极具现代感,80多年过去也未落时。<br> 绍兴路上还有44~50双号、52弄等不错的住宅,不一一详述了。 绍兴路62号绍兴公园,1951年开始修建,最初为绍兴儿童公园,儿孒小时候我常带他来玩。1998年进行了重建,公园里树木葱郁,有精致小景,虽是弹丸之地,却也独具匠心,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憩锻炼场所。公园中央,矗立着一座由日本长崎县赠送的梅屋庄吉铜像,因为附近瑞金二路上有梅屋庄吉旧居。孙中山逝世后,梅屋庄吉深情铸造了四座孙中山铜像送来中国,如今他自己的铜像也被安置在了中国上海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供人瞻仰纪念。 <p class="ql-block">  绍兴41号中国农工民主党早期中央机关旧址(下照1左),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1930年,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1895~1931)从欧亚各国考察后回到上海,在中华革命党的基础上组建新党,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为总干事的秘密中央机关就设于此,此处也是邓演达工作、居住地之一。1931年临时行动委员会决定联合各方反蒋力量策划举行革命起义,邓演达担任起义总指挥,但由于叛徒告密,邓不幸被捕牺牲。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于1935年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又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p><p class="ql-block">  绍兴路108号中国民主促进会旧址(下照1右上),即陕西南路235号卢湾图书馆(下照2)的前身中国科学社暨明复图书馆所在地。这里是1945年民进诞生地,也是今民进成立旧址纪念馆,会心楼前竖立着民进主要创始人马叙伦(1885~1970)和王绍鏊(1888~1970)的半身铜像(下照1右下)。1995年为改善交通拥堵问题,拓宽陕西南路提上议事日程,民进成立大会会址面临拆除,引起了民进上海市委的关注,最终市政府经过综合考虑,决定把陕西南路作为交通单行道,不再拆除两边建筑扩路。随后在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1905~2011)的亲自过问下和上海市委统战部的具体落实下,1999年民进成立旧址举行了揭牌仪式。2005年又进一步确认,当年的会址就是与明复图书馆毗邻的小楼,原中国科学社总办事处。这楼1956年捐给国家,其后数十年成为七户人家的民居,2004年动迁后基本恢复原貌,并交付卢湾图书馆使用。陕西南路235号建于1929年的现代派风格明复图书馆,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国科学社暨明复图书馆旧址,2007年公布为卢湾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陕西南路542号现代派风格花园住宅(下照1),建于1934年,原为吴淞-汉口飞行员协会外籍成员居所,后成为三兴营造厂厂址,建国后曾为民航局所用,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br>  陕西南路520号,绍兴路之外又一处张群旧居(下照2)。张群是国民党元老了,除了担任过上海市长,还担任过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四川省主席、行政院长等职。这个人与蒋介石结为把兄弟,是重庆谈判时周恩来的对手,一生与日本有很深的渊源。此处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大铁门紧闭,门口除了门牌号没有任何标牌,我知道内有一幢中式祠堂建筑,没有更多详情细节了。 <br> 陕西南路233号汉庭酒店陕西南路店,百度地图上这么标示,高德地图上则标为宓亚酒店。每次看到这幢船形大楼(俗称“纸片楼”),就会想起著名的武康大楼。其实这楼造得形象逼真,也不赖喔!宣传上写着“随心灵动,遇见灵感”,看来设计建造者也是颇为得意的。可不知为何,大楼外围一直被封闭并空关着,还有“敬请期待”字样。那么,将期待多久呢? <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右转往东再次进入永嘉路(东段)。</p><p class="ql-block">  永嘉路39弄郑家衖(下照1左),独立式花园住宅群,含各种西式风格洋房,1920年代设计建造,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弄口旁的永嘉路37号住宅(下照1右),也可以算郑家衖的一分子吧,同为2015年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永嘉路19弄西爱邨新式里弄住宅,分两部分:10号前1927年设计,之后1938年设计。与19弄同总弄的21弄恒爱里,1930年代建造的新式里弄住宅。2015年两弄(下照2)一起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永嘉路17号住宅(下照3),1936年建造,共由4幢洋房组成一个口字,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永嘉路向东走到头,就是瑞金二路197号瑞金医院(下照1),1907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取名广慈医院,法文名为圣玛利亚医院。文革时改名东方红医院,后来名字再也没有变回来,而是依了瑞金二路的路名叫作瑞金医院。1912年,蒋介石派人在此成功刺杀了光复会创始人陶成章(1878~1912)。反正,蒋介石不喜欢广慈医院,广慈医院也不欢迎蒋介石。一解放,广慈人就打着蒋介石的骷髅丑化像上街游行庆祝。近代中国医学历史上,有着雄厚医疗史料的广慈医院,1958年成功抢救烧伤总面积达89%的钢铁工人邱财康(1928~2014),这是世界烧伤医学史上一个奇迹,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标志,从此广慈医院烧伤科声名远扬。1910年左右在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上真实反映了广慈医院之初的样貌(下照3),4幢最早的建筑从左到右依次为:①华人病房楼、②中央大楼、③外籍病房楼、④特等病房楼,现除了1949年后作为高干病房、2007年后作为院史陈列馆的原外籍病房楼(9号楼),应该均无存了。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有3、8号楼,其中:3号楼(下照4)落成于1940年,与1935年竣工的2号楼相邻,用于收治平民病患,这是医院内首造五层楼房,也是当时全上海最新式的病房;颇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的8号楼(下照5)建于1921年,1991年前为妇产科病房,现为行政办公楼。瑞金医院有两座铜像(下照2),分别是外科鼻祖傅培彬(1912~1989)和内科鼻祖邝安堃(1902~1992)。 <p class="ql-block">  瑞金二路118号瑞金宾馆(下照1),上海的国宾馆之一,就是说以前只接待中央领导人和重要外宾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四栋近代欧式洋楼最让人津津乐道。近东大门的1号楼(下照2),始建于1917年,初为马立斯的英国古典式花园住宅,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就是在这楼中的玫瑰厅举办了订婚仪式,1945年后成为国民党励志社总部,解放后首任上海市长陈毅曾在此办公,亦接待了不少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故称名人公馆,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马立斯是谁?他是如同英籍犹太人冒险家哈同一般的人物,19世纪中叶来到上海滩淘金,靠旧上海跑马场、房地产发大财,其地位仅以工部局在1910年发放的汽车执照为证,虞洽卿0001号,马立斯0002号,哈同0003号,沙逊0004号,足见其当时已不同凡响。这处马立斯别墅是接老马立斯(亨利•马立斯)班的小马立斯(高登•马立斯)于1916年购买土地建造的。西南面的3号楼(下照3左)也是马立斯住宅,这是1920年竣工的现代式花园住宅,室内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因为土地价格飞涨,北面一块地被小马立斯卖给了日商三井洋行,1924年建起了三井洋行大班的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即今4号楼(下照3右)。3、4号楼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实西面今文化广场的地皮原来也是小马立斯的,1928年法商集资办逸园跑狗场看中了这块地,于是小马立斯将地作价参股而成为跑狗场大股东。</p> 上海前四大国宾馆(西郊、兴国、东湖、瑞金)现都属于东湖集团,但只有瑞金宾馆全部外包给洲际集团管理,所以比西郊宾馆等开放,不需要凭预约餐厅信息入内,尽管大模大样地进去。一踏入瑞金宾馆,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便迎面扑来,连门房间都是欧式的,一棵参天雪松傲立在此亦有120年了。1号楼现取名卧茵楼(下照1左),因为它的前后都是茵茵大草坪。楼侧圆弧形阶梯廊内镶嵌着一座女神雕像(下照1右),南立面面对大草坪,一对威武石狮镇守(下照2左)。北面与1号楼隔着大草坪相对的2号楼(下照2右)为辅楼,两楼主入口各一座门廊供轿车直达,楼前共享一座喷水池。而中间的连廊(下照3左)有人说叫9号楼,其实不然,9号楼(下照3右)在2号楼东面。 <p class="ql-block">  碧绿如毯的大草坪,百年古樟环抱,中有喷水池、葡萄廊架点缀,无比和谐(见下照1、2左)。小道边的亭子(下照2右),亦洋气十足。</p><p class="ql-block">  在大草坪深处,有一座看似陈旧古朴的中式四角亭,用木栅栏围着,入口一对狮身象面石柱,与瑞金宾馆原有风格完全不同(见下照3左)。不过不要小看了,这座建筑居然是宋代文物遗迹,也就是史载的“淡井庙”局部遗址。据专家考证,这个文物景观已与瑞金宾馆连成一体,风雨同舟了差不多95个春秋。资料显示,淡井庙始建于南宋末年,当时上海尚未设县,地处华亭县淡井村。宋咸淳年间(1265~1274)上海设镇,淡井庙作为华亭县城隍神设在上海镇内的一座行宫,民间俗称老城隍庙,庙址就在今永嘉路上。而淡井庙内最早供奉的城隍神,就是汉代大将纪信(?~前204)。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原华亭县城隍亦晋升为松江府城隍,于是淡井庙改称松江府城隍行宫。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设立为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所以“先有淡井庙,后有上海城”。1373年(明洪武六年),淡井庙内供奉的城隍爷改为被朱元璋(1328~1398)敕封显佑伯的上海县人秦裕伯(1296~1373)。1404年(明永乐二年),上海县知县张守约把原祀奉西汉大司马霍光(?~前68)的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祀奉秦裕伯,淡井庙便算上海城隍在城厢外的行宫,所以后人称淡井庙为老城隍庙,论资历比今城隍庙要早得多。清康雍年间(1661~1735),淡井庙由道观改为佛寺,庙门原有“宋建淡井庙”石匾。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主持正声重建前殿,1932年(民国廿一年)主持慧德重建后殿未竣,1937年由黄金荣、杜月笙等助成,1939年翻建加高前殿,后主持谷声又续建。1914年后淡井庙所在地区被划入法租界,庙前开辟马路,周边弄堂房屋应运而生,人口逐渐密集,庙中的香火也兴盛起来。民国时期,淡井庙曾被评为“上海第一古迹”。1927年由马立斯出资建造别墅时,将淡井庙的一部分圈入了别墅,庙堂依然保留在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上。解放后的1958年,华侨胶木工场、淡井庙小学开办于淡井庙。文革中,淡井庙殿房全部被改建,1997年初庙址又被全部拆除,这座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从此消失(今永嘉路12弄)。好在瑞金宾馆还保留了淡井庙的遗迹,使这个“上海之根”得以保存。淡井庙名源自庙内一口井(下照3右),井水味甘且淡,不同于上海因近海而水质普遍偏咸的情况,并传说这口淡井中的水能治疗某些疾病。</p> <p class="ql-block">  近宾馆西门(茂名南路207号)处,就是取名绮思楼的3号楼(下照1、2)了,又称总统楼,许多来访国家元首曾下榻于此,现西北侧又造了一幢新3号楼雅泰阁。</p><p class="ql-block">  不开的宾馆北门(复兴中路595号)处有4号楼(下照3),現名馨源楼,解放前地址为瑞金二路114号。其整体设计雍容典雅,南立面为连续券柱廊,东部设轿车停靠的拱券门廊,旁有一穹顶塔楼,清水红砖外墙加孟莎式红瓦屋顶(见下照2)。建筑体现了高超的力学原理,连拱门都不用一根钢筋。穹顶塔楼曾被视之为殖民者头盔,一度上海建筑凡有这类造型都会被削平,它能留存至今也是万幸。这里抗战时期是日军最高指挥所,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国民党三青团总部。</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4号楼还有一件奇闻轶事:楼下一个小房间曾长期停放着两口棺材,其中一人叫张锡瑗(1907~1930),她是邓小平(1904~1997)的前妻。张锡瑗与邓小平相识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两人随党中央机关到上海工作后结成革命伴侣,不料张锡瑗难产英年早逝,所生女孩不日也夭折了。邓小平因忙于革命工作,委托了中共特科的同志将妻子安葬,当时葬于江湾公墓。1949年上海解放,邓小平就去寻找前妻的坟墓,由于日军在江湾修机场,许多革命烈士的墓地都找不到了,张锡瑗的墓穴则浸泡在水里,于是取出遗骨放在一副棺木中,和同时找到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工运领袖苏兆征烈士(1885~1929)棺木一起移至邓小平住的楼内。不久邓小平率军南下进军大西南,张锡瑗和苏兆征的棺木就一直存放在这瑞金宾馆4号楼里,文革中差一点遭造反派开棺,最后在知情者保护下于1969年被安葬到龙华烈士陵园。</p> 如今瑞金宾馆又新建了主楼/琅庐(下照1、2)和贵宾楼(下照3)。前者的大堂更金碧辉煌,但据说客房比较一般;而后者的客房更豪华高档,地处宾馆中心位置,并面对一个有湖有瀑布、名为“松涧”的下沉式广场(下照4、5),风景优美。 <p class="ql-block">  瑞金二路153号住宅(下照1左),建成于1930年,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瑞金二路129弄花园坊(下照1右),1928年建成的新式里弄住宅,机平瓦坡屋顶,清水红砖外墙,均有独立花园,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曾居住过花园坊的文化名人有:9号张雪父(1911~1987),16号关良(1900~1986),73号王远勃(1905~1957),103号黄源(1906~2003),106号徐懋庸(1911~1977),107号曹聚仁(1900~1972),115号黄自(1904~1938)等。</p><p class="ql-block">  瑞金二路111号北万兴点心店(下照2),上海老字号,包子很出名,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我没有整明白的是,到底是北万兴点心店还是所在住宅为文物保护点?万一它搬迁了,比如今虽写着一行小字“北万新香山店”,实际上已是港式张记烧味馆。那么,指北万兴这地址就不对了,指住宅则名称不对咯。</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644号清华中学(下照1左),前身是创办于1938年的弘毅中学和励志中学,1958年两校合并为红星中学,1985年更名为清华中学,因为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定点学校。茂名南路156号正门北侧的1号楼(下照1右),已经有100年历史了,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马路对面的复兴中路597弄14号文化广场1号门(下照2左),其实现在已经不存在弄和几号了,除了一个门楼,周边房屋早就拆得一干二净变成了公共绿地(下照2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旧上海法商赛跑会,即逸园跑狗场,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1952~1954年脱胎换骨,改建、扩建、新建为文化广场,变身申城政治集会和文化演出的主阵地。我印象特深的:一是1965年上海第一把手柯庆施(1902~1965)追悼会,花圈从里摆到外,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二是1969年文化广场特大火灾,牺牲了14位救火市民,350人轻重伤,损失惨重;三是1992年上海股市全面开放,文化广场曾作为临时证劵交易市场,那个热闹场面亦是空前绝后的。之后又成为花市,这个我是外行,期间我没进去逛过。2016年文化广场获得上汽集团5年冠名赞助,到去年6月期满,现已不见“上汽”字样,应已恢复原名,陈毅题字的“上海文化广场”(见下照3)。</p> <p class="ql-block">  文化广场旁(西侧)有条弄堂,一边是复兴中路599、601号独立式花园住宅(下照1),1920年代建造;另一边是陕西南路191~193、195~197单号联立式花园住宅(下照2),1929年设计。其中复兴中路599号为民国银行家席德懋(1892~1952)旧居。席氏为金融世家,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席德懋、席德柄兄弟,前述东平路1号席家花园即席德柄私邸。</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陕西南路口,四个角都有名堂:</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是上述陕西南路191~197单号住宅外立面(下照1左),再往南一点的是陕西南路203号白尔登公寓,1924年竣工,简约的新古典主义风格,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1896~1957)和姑妈张茂渊(1901~1991)曾居住于此,年幼时的张爱玲总爱往这里跑。</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是复兴中路1195号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下照1右)。1908年同济德文医学堂新址校舍开始动工兴建;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联合办学而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定名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由国民政府接收中法通惠学校的校舍和设备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解放后,1958年更名为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1983年恢复大专建制后改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区内现矗立着一些历经百年风雨、颇具欧陆风格的老建筑群,主要有:图书馆(上海唯一的普鲁士风格建筑)、德文科讲堂、医预科讲堂、第二宿舍、第三宿舍、第四宿舍,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西北角是复兴中路1180~1184双号梅谷公寓(下照2左),1921年建造,略具现代形式,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原住户以外侨居多,底层则长期作为商铺使用。当时最大的店面在大楼转角,店名叫宝崙大药房,一直开到本世纪初,后来改名汇丰大药房。还有一家中美食品店,就是解放后的、我记忆中的采芝斋,老字号了,一扇门在复兴中路上海电影院旁,另一扇门在陕西南路上。</p><p class="ql-block">  其西隔壁的复兴中路1186~1190双号上海大戏院,1941年由法商影院公司、太平洋行经理、苏联人芦古文集资兴建,1943年3月竣工并正式上演话剧,1944年由演出改为放映电影,1947年改组成三泰游艺有限公司,1956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名上海电影院,2011年因年久失修停业,直到2017年改建完成后重新开放并恢复旧名,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东北角是陕西南路151~187单号陕南邨(下照2右),原为亚尔培公寓、皇家花园,由法国天主教普爱堂建造,1930年竣工的花园公寓里弄住宅,16幢四层法式公寓自由错列布局,每幢入口处有门厅,一梯二户各三室,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中147号是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家门前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上的民主革命先驱杨杏佛(1893~1933)寓所,159号为电影明星王丹凤(1924~2018)旧居,另外还有不少文化名人也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路口稍往北一点,东侧黄浦区境的陕西南路187号即陕南邨入口(下照1)。</p><p class="ql-block">  马路西侧,即对面徐汇区境的陕西南路370弄,弄内2号为国民党中将胡靖安(1903~1978)住宅(下照2),建于1930年的现代形式建筑,2017年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胡曾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所以军统头子戴笠(1897~1946)当年考入黄埔军校后,第一个要讨好的人就是他,他也可以说是戴笠仕途的引路人。胡靖安1953年在上海被捕,关押了22年,1975年特赦出狱,安置在政协上海市委秘书处任专员。</p> <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右转往东进入南昌路(下照1左)。南昌路,包括租界时代的陶而斐司路和环龙路。陶而斐司路为今南昌路东端重庆南路与雁荡路之间的一小段,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最初的名称为军官路,1920年以法国军官陶而斐司改名;环龙路为今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飞行员命名。1914年,陶而斐司路和环龙路都被划入上海法租界。1943年,汪精卫政权将两条路统一以江西省会更名为南昌路。</p><p class="ql-block">  南昌路203号的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下照1右),成立于1923年,前身为中华化学工业会上海分部,1959年更名,延续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上海最悠久的学会之一。</p><p class="ql-block">  沿南昌路向东到茂名南路口。西北角的茂名南路100弄淮海坊(下照2),建于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初名霞飞坊,1950年随林森中路(原霞飞路)改名淮海中路而名淮海坊,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是一条经典的新式里弄建筑,当年无论是商贾巨富、军政要人,还是文化艺术界人士,都愿意选择此地为最佳居所,建国前先后在淮海坊寓居过的知名人士数不胜数,我仅列举三位:一是大明星胡蝶(1908~1989)住33号,二是大作家巴金(1904~2005)住59号(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大画家徐悲鸿(1895~1953)住99号(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  茂名南路1919年修筑,以比利时主教名命名,1943年以广西桂林改名桂林路,1946年以广东茂名改名茂名南路。南昌路茂名南路口的另三个角也都有些名堂:</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的茂名南路106~110双号爱达公寓(下照1中),查了多家地图均未标示出来,这是一幢典型的“边角料”建筑,留心一下西侧南昌路179、181号亦属爱达公寓的造型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不是人们口中所称的“纸片楼”吗?(见下照1右)爱达公寓与南侧茂名南路112~124双号钟和公寓(下照1左)的连接几乎“天衣无缝”,看来前者的“光芒”是被后者掩盖了。钟和公寓旧名希勒公寓,建于1930年代,现代派风格,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安放着一座泰戈尔铜雕(下照2左上)。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那么,为何要在此竖其雕像呢?原来他曾三次到访上海,与首次访华时的随行翻译、中国诗人徐志摩(1897~1931)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两次在徐的寓所暂住,现南昌路136弄11号即为徐志摩旧居。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印度总理普拉蒂巴·帕蒂尔访华,期间向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赠送了泰戈尔铜像,故置此路口以志纪念。</p><p class="ql-block"> 泰戈尔铜像后的茂名南路159弄住宅(下照2左下),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中国书画收藏大家钱境塘(1907~1983)旧居、北大才女林昭(彭令昭,1932~1968)其母许宪民(1908~1975)的旧居分别在弄内2号、11号。还有,因上了BBC后迅速走红却属于无证经营的阿大葱油饼记得吗?最早就设摊在本弄2号后门。</p><p class="ql-block"> 东北角的茂名南路143~151单号南昌大楼(下照2右),1933年建成,原称阿斯特屈来特公寓,又称环龙公寓,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特点是公寓楼与保姆楼分开,主仆分明。</p> <p class="ql-block">  向北又来到了淮海中路口。淮海中路,1900年法租界越界筑路,初名西江路,1906年又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之名改称宝昌路,1922年再以法国将军名命名为霞飞路,1943年以五岳之首改名泰山路,1945年以国民党元老林森(1868~1943)之名改为林森中路,解放后的1950年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改名为淮海中路。看看茂名南路淮海中路口四个角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的茂名南路131弄余庆里(下照1左上),是上海同名最多的弄堂,不过这个建于1912~1936年的余庆里已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的淮海中路887~903单号永新大厦(下照1右),原是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1996年二百与香港永新合资建成新大厦。这个转角上曾为著名的老字号老大昌食品厂,后来搬走了,地方让给了二百。</p><p class="ql-block">  东北角的淮海中路870号国泰电影院(下照1左下),原名国泰大戏院,自1932年元旦开幕后专门放映美国影片。建筑造型为线条明快的装饰艺术风格,是当年上海装潢富丽堂皇、音响效果最佳的电影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北角的淮海中路884号淮茂绿地(下照2),实际上这是茂名南路58号花园饭店让出来的一小块地建成的街头景观,以前这里是高高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  最后西行至淮海中路陕西路口:</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的淮海中路939号巴黎春天(下照1),又叫春天百货,1865年创立于法国巴黎,是世界顶级的时尚品牌和零售巨头。在此消失的有一些我非常熟悉的场所和商店:陕西南路139号卢湾体育馆(前上海市体育馆)、淮海中路953号公泰水果店、淮海中路939号六一儿童用品商店、淮海中路919号哈尔滨食品厂、淮海中路911、913号红星皮鞋店。唯一保留的是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大门,并特建了一个“过街楼”,不过现在淮海坊的主要进出口在前述的茂名南路南昌路口。</p><p class="ql-block">  东北角的淮海中路918号百盛购物中心(下照2左),是东南亚百货品牌1994年进入中国的首店在北京落地后,于1996进驻上海的首店。在此消失的也有一些我非常熟悉的商店:淮海中路920~930双号启发西服公司、淮海中路940号江夏点心店、淮海中路954号利闻无线电商店。</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的淮海中路999号环贸iapm商场(下照2中),由香港新鸿基开发,是一个集甲级写字楼、商业、高级公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囊括了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南昌路、襄阳南路围成地块的全部,在此消失的不仅一家转角处的淮海中路955号上海第二食品商店,还有淮海中路975号上海食品厂、淮海中路1029号天津馆(燕京楼)和陕西南路318号美心酒家、陕西南路320~326双号东方体育用品商店以及淮海中路987弄钱家塘等住宅。</p><p class="ql-block">  到达西北角的淮海中路966号徐汇区中心医院(下照2右),回到了起点,“虎”字游圆满完成。</p> <p class="ql-block">  这条线路上的人文历史实在丰富,如果面面俱到,都可以汇编成书了。因此,部分内容不得不简略,以上涉及陕西路、长乐路、襄阳路、复兴路、宝庆路、桃江路、岳阳路、太原路、永嘉路、嘉善路、建国路、南昌路、茂名路、淮海路的某些细节,请分别参阅我以前写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3g71kdcf" target="_blank"><i> </i>细数淮海中路的变与不变(黄浦段)</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h20k7by" target="_blank"><i> </i>细数淮海中路的变与不变(徐汇段)</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izj97ye" target="_blank"><i> </i>徐汇永不拓宽的31条马路,你熟悉几条(原新乐街道片)</a>》《<a href="https://www.meipian.cn/3ngdpjzh" target="_blank"><i> </i>徐汇永不拓宽的31条马路,你熟悉几条(原永嘉街道片)</a>》。最后,恭祝各位看官:虎年快乐,虎虎生风!</p> 前一篇:<br><a href="https://www.meipian.cn/3y2mu3zs"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巡游奉贤十一镇(1)</a><br><a href="https://www.meipian.cn/3y4r4x9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巡游奉贤十一镇(2)</a><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