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正月初十,是父亲的忌日,父亲已离去整整十年了,十年,说长不算长,说短不算短,但他永远活在亲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编写此文的动力不是中国的孝文化使然,我也算不上是孝子,而是带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想法来写的。大海里有很多聪明的物种,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海底文明?有的人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象人类一样创造出文字,随着一个聪明的个体逝去,它这一辈子的经验教训也随之消失,代与代之间以及同类之间没有知识的传承与借鉴,或许有的经验教训会“写”进基因里遗传给后代,但这种方式进化得太慢了,而人类自从有了文字,文明发展的速度便有了质的飞跃。现在进入了自媒体时期,我以这种文本方式向亲们讲述父亲的故事,严格来讲,这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祭文,如果您看到这些故事觉得那怕仅有芝麻大小的启示或受益,我就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将冲破为长者讳、为逝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藩篱,真实、客观地以工作、兴趣爱好等主题展开叙述或评论,功是功,过是过,其实每个人一生中功与过、是与非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 工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在生时积极努力工作,对待工作一丝不苟</b></p> <p class="ql-block"> 经历过解放前国破山河碎的父亲,解放后总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经在很多地方工作过,每在一处厂矿企业工作都非常努力,曾经获得的“先进”、“劳模”奖状不知有多少,很久以前,我在一机关领导办公室看到一本地方志,很厚的一本,随便拿起来翻翻,非常巧,不经意间发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曾经被省人委授予“全省工业先进标兵”光荣称号。但在父亲眼里,那些奖状只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也没有刻意的全部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工会系统没有忘记,凡是受过省级表彰的都当作“省劳模”对待,所以上栗县总工会每年都对父亲有过慰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残存的聘书和奖状,聘书上面有江西第一任省长邵式平的印鉴</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在萍乡第七塑料厂工作时得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恢复工作后在三爪仑林场得的奖状</p> 兴趣爱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一名机械电气爱好者</b></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35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成长阶段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之时,生活非常艰难,农忙季节在家种地,农闲时又去安源煤矿“推洋炭”(即用土车子做苦力运煤)赚点钱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安源煤矿有很多机械及电气设备,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父亲“推洋炭”的歇息时间都会很用心的去观察机器的运作,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亲实际上只受过四年的正规教育,还不是全日制的,两年私熟加解放后两年业余中学,抗战时期能躲过侵略者的杀戮已是万幸,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学。</p><p class="ql-block"> 60年代,父亲受朋友之邀来到靖安县三爪仑林场,负责照看一台烧木炭发电的机器。当时建国才十多年,百废待兴,工业底子薄,修铁路急需大量的枕木,而山上砍伐的树木又不能尽快地运输出山,虽然山上架设了运输索道,但因技术不过关老出毛病,效率很低,正当林场领导担心完不成任务而焦头烂额时,父亲主动请缨,承担起改造运输索道关键机械构件的任务,用很短的时间绘好图纸并到机械厂加工好,索道改造非常成功,从此山上砍伐好的原木便顺顺利利地运到了山下,父亲把爱好用在了工作单位,解了林场的燃眉之急,此事曾在林业系统轰动一时,华东六省一市林业部门曾派员到三爪仑林场参加现场会进行学习推广这一经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60年代在三爪仑林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父亲自学时读过的专业书籍(都是苏联人编著的,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当时苏联老大哥对我们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也是一名无线电爱好者</b></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曾经读过的无线电方面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仅通过自已看书学习就能组装收音机,修理收音机、电唱机等,这在60年代,无论在三爪仑林场和老家彭高都是绝无仅有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我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父亲留存着很多购物发票或收款收据,其中就有50、60年代购电子原件的发票,提起这件事,我还记得70年代大哥不小心弄丢了父亲一张买扳手的发票,父亲大发雷霆,还扇大哥耳光,当时父亲为啥这样看重这些购物发票,估计不是有收藏的爱好,而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公有制盛行,只有厂矿企业才会去买这些东西,平常百姓家一般不会去买这些东西,生怕别人怀疑拿了公家的东西而污了自己的清白,因此家里一把电钻、一支钻头、一把卡尺等等都能在一沓沓、一卷卷的购物发票中找到其对应的发票,随时都能证明这些东西的正当来源。</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留存的60年代的购物发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对音乐也很感兴趣</b></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亲手抄写的二胡歌谱</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当时社会普遍的经济困难与物资匮乏,个人兴趣爱好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但个性倔强的父亲自有他的办法,凭着坚韧的毅力,背着爷爷把爷爷准备做家具的上好的樟木板材用掉了,经过几十天的努力自己精心制作了一架扬琴,脑筋转不过弯来的爷爷气得要死,父子俩为此事怄气了好长一段时间(此故事为邓光信堂叔口述)。我懂事时没看见那架扬琴,毕竟是DIY的东西,寿命肯定不长,只见有二胡和三弦。</p> 热爱生活 <p class="ql-block"> 父亲有那么多爱好其实都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当时社会普遍性的经济困难与物资匮乏对父亲来讲都不是问题,都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把生活过得非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根本没有超市的概念,合作社卖的商品其品种也很少,乡村一级的合作社几乎没卖过衣裤,有布匹,但要凭布票购买,布料在很长一段时期似乎成了红白喜事的送礼佳品,在乡下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先准备好布料然后请裁缝师付去做衣裤,但在我们家却不是这样,父亲从新华书店买来有关裁剪书籍,让妈妈自学了裁缝,买不起缝纫机咋办?父亲花很少的钱到金属回收公司淘到一个废旧的机头,精心修理好之后用木料做了一个下架,就是这样一台奇特的缝纫机在我们家服役了几十年,我小时候我们家的衣服绝大多数都是妈妈用这台缝纫机跟我们缝做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老家乡下很难买到蜂蜜,而父亲工作的靖安山区盛产蜂蜜,父亲不是把蜂蜜买回家,而是自学养蜂,从几百公里远的靖安县把整箱整箱的蜜蜂带回老家养,从此我家年年都能吃上蜂蜜,直到后来生产队大量使用农药,生态环境不适养蜂了才终止。</p><p class="ql-block"> 当萍乡城里刚出现爆米花机的时候,父亲就用他灵巧的双手仿制了一个,那轰隆的巨响曾引来好多邻居看热闹,而后纷纷有邻居端来大米到我家来打爆米花。</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印象经常都有新鲜事在我家发生,父亲就是这样热爱生活,勇于尝试,喜于接受新事物,就连我家的菜园,有一年都有好多邻居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奇特的蔬菜,那是父亲试种的特长蛇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父亲,父亲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我在乡下除了与小伙伴玩泥巴,父亲还给过我一个手摇发电机,这是我童年一件很新奇的玩具,发出的电力可点亮小灯泡,偶尔没事就会拆了装,装了又拆,就这样陪伴我整个童年,使我对电的认识从儿童时候就开始了,后来在水库的电站工作,技术上的问题一般都难不倒我,电站那些发电机对我来说已没什么奇巧,那不就象我儿时的玩具吗,只是个头大一点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敢于实践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韶源农机厂时是技术骨干,当时的农村为了搞好农业生产,老老少少全民皆兵都在农田里劳作,生产队主要灌溉工具是手摇脚踏的水车,现代农业机械少得可怜,父亲用自学的知识改良设计轴流式水泵,与农机厂团队一起精心生产制作,为农业抗旱作出过贡献。</p><p class="ql-block"> 为了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父亲还有过研制耕田机的想法,那时作为动力的柴油机、汽油机很贵,电动机相对便宜,便有了研制电动式耕田机的想法,也得到了厂领导的支持,于是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当电动式耕田机运到田里试耕时,动不了几下链条就断裂了,最终归于失败。此事当时大多数人都持理解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同事背后议论浪费了厂里的人力物力(此故事曾听杜华贤叔叔口述)。后来大哥提及此事,慨叹父亲受的正规教育太少,其敢于实践、不辞劳苦的工作热情可敬可佩,如果上过大学,设计这样的机械其实也不是难事。</p> 告慰先灵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向关心国家建设,在70年代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时,父亲特意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套精美的南京长江大桥的画册贴在墙上,时不时去欣赏一下,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神色。当时还有一段小趣事,仅几岁光景的我看了这些画册用稚嫩的声音问爸爸为什么桥的两边种着很多辣椒?只见过家里白炽灯的我通过父亲的讲解才知道照明的路灯还可以长这个样子。父亲离去的十年国家层面的发展变化已经无法用简单的三言两语来表达,干脆就不说了,下面只讲家里的两件大事以告慰先灵。</p><p class="ql-block"> 喜爱音乐的父亲二胡拉得相当好,拥有超高的音乐天赋,令人惊讶的是玩这些乐器全都是无师自通,可惜当时家境贫寒,没有条件往这个方向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家里现在出了音乐专业人才,孙女邓紫曦已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在校期间曾多次拿到学校的人民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去年毕业时还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接着又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晚年,常常念叨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把老家的老宅修缮好,不要让其倒塌灭失,要感恩邓氏祖宗,一百多年前建造得这么好的房子,让我们家在困难的时候有一遮风挡雨的居所;再是要感恩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土改”时期给我们家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让我们家具有无可争辩的合法居住权。</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们兄弟仨合计合计,已把老宅的主体工程修缮好,借给彭高镇政府作临时性的邓贞谦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都已经有一年多了。</p> 客观评价 <p class="ql-block"> 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称其为粗人、俗人也不为过,查阅一下我们邓氏家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上溯几百年才有做小官吏的祖宗。父亲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掌握了近现代一定的科技知识,无论是细微的钟表到普通家电,大到水泥厂的球磨机,出了毛病都能修理好,音乐艺术领域也有所涉猎,比起同时代的大多数农民是进步多了、优秀多了。至于他的缺点,教育子女时滥用暴力,我曾看到文章称民国蒋总统吃了败仗也是亲手杖责高级军官,直至头破血流为止,民国总统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民国出生的父亲温文尔雅呢?</p><p class="ql-block"> 呜呼,先父已去十年整,世上再无邓洪初,先父在世时无论其成功与失败、荣与辱、正确与错误都将化作一盏明灯,照亮着儿女们前行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