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书协主席及其书法,影响不仅仅是一个时代!

握瑜怀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书法名师精选等你</p><p class="ql-block">舒同 (1905.11.25~1998.5.27) ,男,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省东乡县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创办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枝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党内一枝笔,马背书法家</b></p><p class="ql-block"><br></p> <br></br></h3></br><h3>他曾在回忆录中说,</h3></br><h3>“我的人生,</h3></br><h3>是革命加书法的一生。”</h3></br><h3>不收弟子,</h3></br><h3>不办个展,</h3></br><h3>不出专集,</h3></br><h3>但学舒体者远超千万!</h3></br><h3>既是久经沙场的将军,</h3></br><h3>又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大师,</h3></br><h3>无论岁月如何流逝,</h3></br><h3>都将闪烁光芒!</h3></br><h3> <h3>下面,就让我们沿着舒同先生的生平轨迹,一起来探寻这位书法大家的传奇一生!<br></br></h3></br><h3>出身贫苦勤苦练  </h3></br><h3>九岁书匾惊四座  </h3></br><h3> <br></br></h3></br><h3>1905年11月25日,舒同降生于江西东乡县一个贫苦人家。5岁那年,父母节衣缩食攒了几个铜板让他上了私塾,先生名叫梁翘,除教他经书、子集、歌赋外,还辅导他临习颜体楷书和王羲之的《兰亭序》。</h3></br>小时候,舒同对书法的酷爱可以说到了着魔的地步,一有空就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不停地比划,渐入古人所谓“口如诵,心如闻”的境地。由于幼年家贫,只能用笋衣做笔,用染坊废水在芭蕉叶上习字。后人赞誉舒同的书法“融百家之长,创自家风格”,这除了他禀赋较高外,与他从小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 逢年过节,街坊邻居要写春联,就去请舒同。这是舒同练书法的好机会。他后来回忆说:“此时有好笔、好墨、好纸,笔落纸上,情绪极佳,见到红纸黑字,赏心悦目。”舒同9岁那年,县城一位老者过寿,有人慕名请舒同写匾贺寿,舒同当场挥笔而就“杖国延年”4个大字,围观的几位老先生异口同声惊呼他为“神童”。读了七年私塾后1921年以漂亮的书法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携笔从戎当“文丐”  卖字筹款度危机      <br></br>舒同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民主革命运动爆发。受陈独秀、胡适影响,舒同筹办了联谊性组织“金兰同学社”,与进步同学一起探求救国救民的良策。1925年春,为支持北伐军,舒同等人在东乡成立了“兵差办事处”,他连夜赶写了百余条宣传革命真理的标语四处张贴,看到的人都称赞舒同的字写得好。 <br></br>“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乡县党组织遭破坏,许多共产党员被捕,到处张贴着捉拿舒同的通缉令。在腥风血雨面前,舒同毫不退却,与战友们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征途。来到安徽舍山镇时两人已身无分文。窘境中,舒同想到了卖字换钱维持生计。 镇上一家饭馆早想写个牌匾装点门面,老板让舒同试试,“舍山饭馆”写好后,老板一看眉飞色舞,不但解囊相助,还请了几位先生一起帮着筹集路费。就这样,舒同和乐廷玉为寻找党组织,先后辗转于江西、安徽、湖北、上海、南京等地,历时两年,舒同靠卖字筹款,度过了危难,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丐”经历。“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枝笔” <br></br>六十年代陪同毛泽东主席在山东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随红1军团长征到陕北时,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划拉;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毛主席在中央苏区送给舒同的雅号。舒同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红一方面军召开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主席亲自把一整套‘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内容,书写成对联贴在主席台两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的手迹,那端庄有力的笔法,那奔放洒脱的风格,深深地感染着我。” 舒同  毛主席诗词舒同和毛主席的第一次会面是在一次战役之后。打扫战场时,毛主席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在《红星报》上看过你的文章。”毛主席还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子弹壳,深情地说:“这就是战地黄花啊!”<h3> <br></br>毛泽东主席与舒同等亲切交谈</h3></br><h3>(左三为舒同,左二为白如冰,左一为刘季平)</h3></br>后来舒同经常与毛主席一起切磋诗词与书法。1998年出版的第一部《舒同书法集》中,80多幅作品有一半是书写毛主席的诗词,这与舒同和毛主席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分不开的。毛主席曾评价舒同的字有风度,有基础,好看。在延安,有人请毛主席题字,他常常举荐舒同。<br></br> <br></br>舒同  毛主席诗词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校牌。此时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大门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一手握笔,一手握枪! <br></br>临池挥毫的舒同在一般人的眼中,舒同出身行伍,一介武夫,可能没有多少文化。恰恰相反,舒同不仅很有文化,而且是一般文人难以比肩的大文人,是我军高级将领中的文化名人。舒同如果不是参加革命几十年出没于战火硝烟,很有可能会成为像鲁迅一样的一代大文豪的。而舒同,虽然没有成为一代大文豪,但却是当代发扬光大临川精神精髓——创新精神的第一人,他除了是革命家外,还是中国独创一体的书法革新家。 <h3> <br></br>1939年在晋察冀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期间合影</h3></br><h3>前排左起:聂鹤亭、陈伯钧、舒同、孙毅<br></br>后排左起:杨成武、王平、程子华</h3></br>在将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舒同为党和军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社论、文章和文件,观点鲜明,笔锋犀利,文字镌美,充满革命激情,颇有鲁迅文风。战时,中共中央曾有不少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文件,如《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等,就是由舒同起草,报经毛泽东阅批,然后“转发全军,照此执行”的。与主席的翰墨情缘 舒同  毛主席诗词1954年,中央调舒同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有一次毛泽东来到济南视察,一天晚上与舒同长谈书法直至深夜。舒同汇报他练写草书“蛇”字时说:“我在少年时代,多次冒险进山,仔细观察蛇的行(走)、游(戏)、卧(眠)、攀(登)各种姿态,终于领悟到书写‘蛇’字的秘诀……”毛泽东说:“书法这门艺术,应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取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这点你做到了。你这种认真琢磨的独闯精神,应当继续发扬。” <br></br>舒同  毛主席诗词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接着说:“我喜欢收藏你的字。有人说舒体字是‘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也有的书法家评价你的字体风韵是‘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这些我都同意。” 舒同  毛主席诗词1959年的一天,舒同陪毛泽东去看郊外一座古寺,那里有一些古人墨迹,两人又侃谈起来。舒同问:“主席,您的书法墨宝,中国人到处都可看见。您把草书艺术推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堪称中国近代狂草第一人。”毛泽东沉思后回忆道:“我练字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打下书法基础;第二阶段是建党后到抗战爆发,由于流动性和严酷斗争环境,留下的作品不多;第三个阶段是1938年到1949年,我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四大家族;第四个阶段是进北京城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也就欢快飞动了。” <br></br>1960年5月4日,舒同陪同毛主席接见干部还有一次,舒同陪毛泽东游济南大明湖,二人坐船在湖中游荡。舒同又问:“主席,您见多识广,想必收藏了很多古人书法作品吧?能否评论一下?”毛泽东笑道:“我收存了600多种拓本和石刻影印件,看过400余种碑帖。我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及怀素的草书帖。对于乾隆的字,虽然到处都有,但它有筋无骨,我不喜欢。乾隆时期提倡赵书,代表人物是张照。弘历的书法功底较深,但气格不高。那个时期风行‘馆阁体’,评价不一,有人就认为是钻进了书法的死胡同。” 舒同  毛主席诗词毛泽东这番话,使舒同大长见识,豁然开朗。他回到家中,久久思慕,无法入眠,一方面深感主席以非凡的造诣驾驭书艺,成为中华民族的书法大家,无怪乎柳亚子曾说:“中共方面,毛润之一支笔确是开天辟地的神手。”另一方面他回忆自己走过的书艺道路,觉得主席的每句话,都为舒体字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舒同  毛主席诗词1961年夏,舒同在济南千佛山疗养,两个月书写用了1000多张宣纸。他按照毛泽东的教导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鲜有人知,曾内定为中共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 <br></br><h3>1990年9月28日,台湾国画家凌蕙莲<br></br>在北京三O一医院拜见八十七岁高龄的舒同</h3></br>1948年中国共产党准备解放台湾时,时任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舒同,是中央和华东局内定的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刘格平为副书记。虽然没有正式上任,但舒同以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台的敌工工作。1949年10—11月间,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最大的内线是被称为“密使一号”的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为取得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舒同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共产党员朱谌之赴台与吴联系。 周总理诗 舒同 书据悉,朱谌之从香港抵台,吴石在寓所秘密会见朱谌之,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资料,包括《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和大、小金门的《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岛各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空军的部署及兵力情况等。这批情报通过秘密渠道很快从香港送到华东局,由舒同递送北京。当年,毛泽东听说这些情报是经一位女共产党员秘密赴台从一位国民党高层的“密使一号”那里取回时,当即嘱咐:“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还在红线格信纸上写下:“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春早。” <br></br>后来,国民党“保密局”抓获共产党台湾工委委员陈泽民及工委书记蔡孝干。蔡变节,导致岛内400多名共产党员被捕,吴石、朱谌之也在其中,并被杀害。台湾没有解放,舒同最终未能上任。但舒同作为中共对台工作的第一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记载。大胆尝试创“舒体”  借古于今“七分半”   <br></br>所谓舒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这个“七分半”,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既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br></br>“七分半”字体充分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基础和面貌特征。应当说,舒体字的形成,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舒同的墨海生涯从14岁在乡间小有乡誉时起,直至93岁病逝近80个年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十年浩劫”的动乱,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罹难挨斗的“牛棚”里,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舒体”享誉海内外  德艺双馨成大师 说到舒同的书法,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到处可以欣赏到舒同的佳作。北京后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门匾、上海火车站站名、武汉蛇山“黄鹤楼”牌匾、“半塔中学”、“琅琊羲之砚厂”、“费县影剧院”等题名,这些墨宝都成为了存世的稀世珍品。其独具特色的“舒体”被作为单独的字体输入电脑,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出版物。<h3> <br></br>20世纪50年代,舒同与家人合影</h3></br><h3>(左起关关、安安、舒同、均均、舒同夫人)</h3></br>舒同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谦和,说话声音很细,但在原则问题上,在重要会议上发言时,常常声若洪钟,响如惊雷。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br></br> 他的作品在四五十年代就流行,除当过“革命文丐”卖过字外,从未收过润资;他的作品遍及大江南北,自己却无一收藏;他是新中国首任书协主席,却宣布只当一届;他成名70余载后,才举办第一次书法展览;他90岁高龄时,才出版第一部作品集。<br></br> 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是因为他这位马背上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不愧是当代一位“德艺双馨”的书法艺术大师。而舒体,就是这位书法大师给中华民族书法史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舒同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