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座破旧的菱湖镇,倾尽无限惆怅——题记</p> <p class="ql-block">许是邂逅在水榭菱湖,踏在本来是一条小河的那条建国路直街口,原先是秀溪桥,俗语称务桥,为单孔石拱桥,跨孙家廊市河,唐宝历年间(825-827)由湖州剌史崔元亮建,桥的构造独特,它的两侧步阶与桥面连成一个弧形,与后来的梯形石拱桥不同。务桥是菱湖最早的古桥,为菱湖集市中心地。务桥的两岸不得了,商贾云集,尤其是孙家廊市,狭窄的江南水乡通道之间成了最闹猛的水市。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林家铺子》拍摄的时候就是把这座桥的南北,选为外景及龙园茶馆内景地。</p> <p class="ql-block">记得电影《林家铺子》开头就出现小桥流水河畔,昏暗迷离,一叶扁舟,穿桥而过……那情景在老高那篇“在电影《林家铺子》里,找寻家乡远去的乡愁”中描述得更丝丝入扣:</p> <p class="ql-block">“一支木撸划开水面,乌蓬船晃晃悠悠不紧不慢,从远处摇进了隆兴桥桥洞,摇进了东栅河。两边齐崭崭的石砌帮岸,一个接着一个的硚口(河埠),两岸是廊棚连着屋檐,黑瓦灰墙旧宅老店;”</p> <p class="ql-block">“乌蓬船慢慢地朝西摇去,摇过有着廊棚的东林木桥,又摇过卖鱼桥,镜头一转,慢悠悠摇进了东南栅的南北湖叉口,前面就是龙安桥。这里河道更显狭窄,河左边一个硚口有妇人在淘洗,右边沿岸是一排“美人靠”,一个瞎子算命先生悠颤颤地走着,街里就是杨楼茶舘。”</p> <p class="ql-block">在他那篇文章里,老高如数家珍地细诉他的家乡:“1958年的菱湖,一个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水乡古镇菱湖。东栅的市河水清鱼儿游,</p> <p class="ql-block">河上小木桥、小石桥一座接着一座,有胜祖桥、福寿桥、崇福桥、龙安桥、卖鱼桥、东林桥、木桥直至东栅尽头的隆兴桥,真是小桥跨小河,廊棚连屋檐,风火马头墙,茶楼酒肆老店铺,尽显江南水乡古老小镇的风貌。难怪影片导演水华说,菱湖和影片的年代场景非常吻合,而影片的原著茅盾更是说,菱湖的外景要比我家乡乌镇还要好。”</p> <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哥儿仨俩站在建国路直街口时,老高对我们说:“我们脚下的路就是一条河,也是《林家铺子》拍摄地。”哇塞,当时狭窄的江南水乡最闹猛的水市竟被坚硬的水泥地填满了。这是何等的破坏力?没想到拍摄《林家铺子》的第二年,到了1959年新筑建国路时就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这条建国路直街口上,环视四周,冷冷清清的街面,人影稀少,二旁店面破破烂烂,没有什么人气。这条被水泥填满的秀溪河,甚是萧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很想以一种最平和的游客心态去端详这千年古老的水乡。可是当我看着这镇没有水流的时候就笑了,原来自己已不热爱菱湖的外乡人,也不属于所向往水乡的游人。我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外乡人,一个过客,我不过是慕名而来的游人,一个热恋江南水乡的狂人,想看着千年后的菱湖尘世如烟,繁华似梦。 </p> <p class="ql-block">不料,一座没有水动的江南水乡堙灭了我的企盼、我的向往。原来。正如老高在那篇文章所感叹一样</p> <p class="ql-block">“63年前的这一幕,至今仍清晰地在我脑海中闪显。如今,联合诊所、秀溪河、务桥等多已荡然无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水乡古镇菱湖风貌已今非昔比,只能让这些珍贵的影片镜头化作缕缕乡愁,永远深藏于我的记忆深处,连同菱湖旧时那原生态的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我不想寄情于菱湖的“红蓼汀中叹香菱,”但是,如果我没有寄情于水乡呢喃,那为何今天跟着老高游戈在古镇大小街巷,去抚摩岁月的沟壑?</p> <p class="ql-block">也不想独自去“享受”这种踏在柏油路上追忆那条秀溪水的那么苦涩和无奈。因为今天所触摸民居,古屋尽是在沧桑的幕后那是不堪回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更不想在大年初五去面临当下的冷清街面、破烂店铺。看着太阳苦苦地笑着躲进云层,把凄凉转化成一片阴影射入这座古镇。此刻,我明白了林徽因那几句狠话:</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北京拆古城墙时,林徽因因反对拆古城墙气成病,向众人撂下了狠话:“以后总有一天,你们都会后悔的。这些城墙都拆掉了以后想建也建不回去了,以后看你们哪里来的脸面到地下去见我们的老祖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就在拆除古城墙的施工现场,梁思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看着几百年来风雨之中巍然不倒的古城墙,在自己的面前被拆除,内心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表达。</p> <p class="ql-block">如今,现实证明:我的“遗憾”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想恢复往日的繁荣已是不可能了。我想当时那些决策者,如今你还站在被水泥填满的秀溪河时,你还为你的丰功伟绩而沾沾自喜吗?听听,林徽因那句狠话吧</p> <p class="ql-block">记得影片《林家铺子》的最后情景:“林老板被迫离家出逃,菱湖安澜桥外宽阔的水域,一叶小舟载着林老板在茫茫的凄风苦雨中摇向远方。”—摘录“在电影《林家铺子》里,找寻家乡远去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今天,老高把我们带到安澜桥,谢天谢地,总算保住了这座古桥。此桥58.5米的长度,4.5米的宽度,6米的高度,比湖州城北门外的潘公桥长出1米,当然描写此桥: “八月澄波分外寒,女郎踏月上安澜。晶宫不受妲娥妒,水色开光总一般。”乃为当下“安澜步月”为清时菱湖八景的第一景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走上此桥,登上桥顶,远挑水际一天,那一叶小舟载着林老板在茫茫的凄风苦雨中摇向远方,如今不知行向何方?不想这座安澜桥见证了建桥至今菱湖280多年的风雨沧桑。斯景已逝,无处可再求。如今我们除了惋惜、叹息、“可惜”,又能做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那些或塌或破,或宽或窄,或曲或直的老弄堂老宅子,还有沉入地下的河网和“七十二座半桥”,它们的故事、传出多少传说、数出多少个名人、留下了多少的记忆。唯有在走街串巷过程中,这些弄堂,这些黄石板,还能说出多少理由去说服这些林老板?</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让林老板的船摇回‘安澜’菱湖……”眼前的现实,有可能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