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之三——都江堰

天趣

车刚发动还未上路,就发现指示灯在报警,谁都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将要发生什么,只好拐进路边一家修理铺寻求帮助。<div><br>修理铺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小师傅在忙碌,看到我们进来就停下手里的活儿,跟着我们边往外走边听我们叙述车的情况,他打开车门钻了进去打着火看了一下,退出来说:“没事,只是胎压不平衡。”说着进去工坊,拿起气枪挨个充气测压,很快问题解决了,我们拿出手机准备付款,小师傅笑了笑说:“这点小问题不用,祝你们一路顺风吧。”利落的身影,简短的语言让我们感动不已。</div> 从汉中收费站上了高速,很快就有钻进了大山里。连绵不断的大山就是大巴山。行驶在宽阔的高速上,眼望着车窗外一座连着一座的高峻险峰,还是能够真切体会到昔日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入川后,顺沟而行,越走沟越窄,越走路越高,路就凌驾于嘉陵江之上,江上是高速路,路下是嘉陵江水,这真的不失一种“人定胜天”的美景。透过山坡上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绿,看到断断续续整齐的石砌古栈道遗迹忽隐忽现,绿荫中透出石砌的“飞仙关”三个字,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古关名,更看出了当年那种“难于上青天”的险绝。一进入绵阳地界,河谷的梓潼河作陪,山势也渐缓,河谷渐开,一路上雨停停下下,至此才雨住日出。<br><br><div>中午两点多,早过了吃饭的点儿,我们停车走进路边一家代记特色卤肉面馆想吃点儿饭。店铺门面简陋的有点儿不起眼,但进去却有点别有洞天的感觉。这是一家特色传统老店,说起“特色”不仅仅是工艺和味道有特色,就连其卖面的方法也十分特别,见惯了论碗卖的面食,在这里却是论斤论两卖。卤肉面8元一两,9元二两,10元三两。老板告诉我们说:“一般要二两就够了。”我们就要了9元二两的卤肉面,没想到吃了还真是不饥不饱正好。饭后直扑都江堰。</div> 我们眼前的都江堰,历经千年岁月,早已不是原来的都江堰了。谁也说不清历朝历代赋予了它多少内涵。<br><br><div>都江堰位于岷江从狭窄的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冲积平原处,此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200毫米。而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分为东、西两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漳腊的无坝处汇合。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岷江有黑水河、金马河、江安河、青衣江、大渡河等90多条大小支流,其上游水量大,河床陡峭,水流湍急,奔腾的岷江水携带着大量泥沙进入成都平原,水流急速减缓,泥沙开始沉滞,因此岷江水时常给素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带来恼人的水患。李白当年在《蜀道难》中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正是当时水患惨状的真实写照。</div> 早在春秋战国时,战乱纷起,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统一,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渐强盛,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启用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隐士李冰作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携同其二子李昱遍访当地治水能人,进行大规模详细的实地勘察,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制定了因势利导,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治水方案。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江水分流,整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堰功道”记录了历代功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宝瓶口”入口</b></h5><div><br></div>李冰父子首先修建的是宝瓶进水口,其实宝瓶进水口就是在玉垒山脚凿一条引水渠,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凿渠匠人只能以火烧石,烧红的岩石遇水爆裂,就这样一点一点抠出了一条长80米、宽20米、高40米的进水口,因其状似瓶口,故曰“宝瓶口”。凿出的山石堆放在宝瓶口旁,形成了一个乱石平台,美其名曰“离堆”。宝瓶口既起到了分流西边江水向东,解除了水患的作用,还对东边干旱地区的万顷良田进行了灌溉,以保旱涝丰收,可谓一举两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鱼嘴”分水堰</b></h5><div><br></div><div>宝瓶口完工后,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宝瓶口所处的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达不到分水灌溉的效果,为此李冰有了一个修建了分水堰“鱼嘴”的大胆想法。<br><br></div><div>“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工程设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条件下,能在汹涌的岷江中心用竹笼装卵石修建“鱼嘴分水堤”实属不易。而且还能够巧妙地设计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实现“分四六,平潦旱”的效果更为罕见。位于岷江中心的鱼嘴分水工程把江水一分为二,西边为外江,又叫金马河,是泄洪河道,东边紧靠玉垒山的是内江,是人工引水渠,用于灌溉。在冬春枯水期,江水顺着弯道直入内江,进水量约为六成;夏秋季水流暴涨,不受弯道限制直冲外江,内江进水反倒成了四成。你说神奇不神奇?<b><br></b></div> 为了更好的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水量和冲刷江水从上游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和宝瓶口间又修建了“飞沙堰”,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分洪和减灾作用。“飞沙堰”由平水槽和溢洪道组成,溢洪道前修有弯道,使奔流的江水形成环流,江水漫过堰顶时水便携带着泥沙冲入外江,以保证内江和宝瓶口不被淤塞。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竹笼装卵石筑成,当遇到特大洪水时,它会自动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确保平原居民不受水涝灾害之苦。 站在鱼嘴分水大堤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感慨万千!感慨着伟大的工程!更感慨功劳卓著的李冰父子竟然极有可能和我们是同乡! 走过长长的堰功道,缅怀着一位位功绩卓著的先人。都江堰,和我们也仅有一面之交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