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家乡“年节”文化的淡漠</span></p><p class="ql-block"> 际涯 </p><p class="ql-block"> 一晃春节又到了,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不由得又想起家乡过去的年节来了。</p><p class="ql-block"> 想到家乡,我就不由得想起元代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将游子思乡之情吟诵成千古绝唱,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任尔纵横州千里,凭汝难舍乡寸土”。是啊,不管你身处何方?不管你高低贵贱!家乡都是你与生俱来、永远留恋的乐土。而农历新年的到来,就是中华民族回乡探亲团圆、敬祖拜宗、祭祀神灵、祈求佑护,寄托来年风调雨顺、祥瑞安康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因此,每年春运的大迁移,早已成为了世界的奇观之一。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然而,我最留恋的还是过去的家乡年节。因为他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彰显着先祖的聪明智慧。</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五,六十年代,由于家乡贫穷,我们小孩儿都十分渴望和期盼新年的到来。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有压岁钱、还有舞狮子、耍龙灯和“社火”玩。谁不向往呢?</p><p class="ql-block"> 宋朝王安石的诗歌《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形象的描绘了春节一派祥和红火的景象。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儿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格外忙碌。挑水、洗菜、煮肉、磨豆腐、炸馓子、蒸馒头和红眼馍。打扫房屋和门前街道的卫生,洗衣、洗澡和理发。除夕上午还要贴对联,贴门神,傍晚还要去祭坟。到处都洋溢着“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过年虽说喜悦,但也很忙碌。母亲有时忙到夜晚很深,因为那可是一大家人啊!一切都在紧张中、忙碌中、兴奋中!</p><p class="ql-block"> 除夕大家吃完团圆饭,一切都基本忙完了。初一一大早大家就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只等享受正月春节的美好时光啦!一到大年初六,街上就开始闹“社火”了。东街去西街“娶亲”,西街送媳妇儿去东街“回门”?你挑逗我,我挑逗你,“社火”自然就闹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社火”越闹越大,气氛越来越热。每当下午,街道两旁人山人海都在观看“社火”。青色瓦片的屋檐下,一排排铺板门前,都站满了人。一条老街被人们挟持地水泄不通。有的看一遍还不过瘾,还要跟着或者超近道再去看一遍。</p><p class="ql-block"> “社火”一般有高台、高跷、划旱船、跑马马、舞狮、舞龙、秧歌和大头娃娃等。高台又名芯子。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六十年代初,高台一般都是简单的弄几头牛、几匹骡马和几辆骡马车。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便以骡马车和小型拖拉机为平台,在铁匠铺用钢筋打造成造型的架子,再将一两个或多个穿上戏服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在上面,造型亮相。高台的造型很巧妙,有用手托住的,有在长枪棍棒上半空中站立的,造型优美、飘逸和惊险。</p><p class="ql-block"> 在高台中,背芯子的和大头娃娃尤为生动。背芯子的人肩上扛着一根铁棍,铁棍末段站着一个小孩,他们伴的都是剧中人物。下面滑稽迈步摇摇晃晃,上面微微摆动,甚是搞笑。而大头娃娃一般都是压轴的一对。大头面具很大,形象造型很喜庆,很滑稽。成人带上大头面具就像一个小孩儿一样,本身就很好笑。手上再摇一个扇子,或拿一个刷子不断调戏着两边的观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高跷,家乡又称“走高腿”,一般用两根木椽刨成木腿,在木腿上安装上脚踏板,脚踩在踏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高跷短的有一米多高,长的有两米多高。低高跷可以小碎步走,也可以慢步跑,比较灵活;高高跷步幅较大,两者都是随着社火锣鼓的点敲击,有节奏的行走,显得整齐威武。特别是踩高高跷的,歇息时可直接坐到沿街的房檐上。惹得我们小孩子跟着围观,甚是稀奇!</p><p class="ql-block"> “社火”人物的扮相,一般都是民间流传的,或者戏曲传唱的英雄历史人物或熟悉的知名人物。都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通过人物扮相阐明一个故事。一般扮演的有《秦香莲》、《杨门女将》、《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三国演义》、《四郎探母》、《薛仁贵征西》等戏曲和传说中的人物。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后边随着时代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逐渐就演变成样板戏里边的英雄人物和受批判的人物。甚至将一些被打倒的国家领导人和阶级敌人作为高台和踩高跷的人物扮相。“社火”成为污蔑、丑化、批判“资本主义当权派”的宣传工具。我记得“文革”时批判刘少奇和王光美,就利用了踩高跷。“两人”踩三条高腿,中间一条高腿是两人共踩的。将两人的腿捆绑在一起,走的时候两人动作要一起走,难度很高。给刘少奇的扮演者装上大鼻子,扮相油头粉面;给王光美的扮演者装上大乳房,头包丝巾,扮相妖里妖气。以此羞辱和丑化。</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划旱船的音乐优美、动作轻盈,是民间不可多得的歌舞剧。</p><p class="ql-block"> 跑马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跑竹马和舞龙、耍狮子则多在正月十五前后,晚上在大街上演出。如果哪户人家想要给他家演出,以求吉祥。便送些烟酒糖果,他们也上门给演出。喜欢围观的人往往气氛高涨,嘻嘻哈哈、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前后还是灯笼的海洋,那时节满街都是灯笼。各家门上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大红灯笼,莲花灯、宫廷灯、转灯。特别是转灯,最惹人驻足观看。它通过灯笼里的蜡烛或者煤油灯燃烧的热气,推动画轴里边人物画面的转动。人物的画像便一帧帧映射在灯笼表面的纸上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时不仅大街小巷各家都挂红灯笼,而且满街各式各样的灯笼游走四方、川流不息。有些小孩儿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有些小孩拉着船灯、兔子灯、狮子灯等。特别是船灯最多。每到春节,大人们便要自己去给孩子扎船灯、买灯笼。船灯下面画上一波波的浪花,船上面画上船舱的门或窗。下面安上四个轮子,船里面点上蜡烛或者煤油灯,船灯就制作好了。小一点的孩子,大人还要领着,以防船灯燃烧或者孩子的安全。那时大人小孩儿的感情温馨极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的船灯上面有一个一个“船夫”,“船夫”的篙和下面船的车轮相连。小孩儿拉着船向前走,“船夫”便随着小船轮子的转动而上下动作,似乎用篙撑船,真是奇妙极了!</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年节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心境越来越淡漠了。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不仅仅是团聚、走亲、娱乐,迎岁、拜神,祭祀、驱瘟等。它是一次人们心灵和灵魂的洗礼!它是敬畏天地,膜拜神灵的祈祷!他是感恩长辈的扶养,护佑小辈的成长的使命!春节充满着古人的聪明智慧,富有极大的仪式感和崇拜感。因此,我们的祖先把“年节”称为一元复始、一岁之首,是元旦、是正月、是新春;是祭祀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的虔诚;是互致问候,普天同庆、面向未来凝聚亲朋好友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留恋家乡过去的年节,也呼唤年节传统文化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2022年正月初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