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思,读有所悟——阳信县“三名”工程初中第一协作组共读一本书之《教海漫记》心得集锦(二)

晴朗的天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新年刚过,瑞虎报喜,捷报频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世界,中国女足亚洲夺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虎年又逢盛世,全国上下皆欢喜。阳信县“三名”工程初中“名教师”第一协作组成员在这欣欣向荣,瑞气满满的新年开始之际时刻牢记教师职责坚持读书不辍,通过共读《教海漫记》迎接新的学期,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生前亲自选定的一本文集。出版以来,在中小学教师中引发阅读热潮。读者中,很多人成为优秀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教育专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于老师毕生教育教学经验的一个缩影,《教海漫记》一直被视为其代表作,“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综合篇”四大主题,全景式呈现了一个杰出教师、一位优秀教育家精湛的教育艺术、对学生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协作组的老师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多已是人到中年,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儿需要哺育,事事需要考虑周全,所以整个春节假期忙碌又嘈杂,特别是年后走亲访友的这几天,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偷点闲暇的时间来读读书,根本就是奢望。但全体成员坚持按原计划读书,并按时完成并提交了精彩的读书体会,令人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记短文以表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2.2.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一扇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教海漫记》感悟(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商梅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到处是锦囊妙计,处处带给我惊喜,读来时而惊叹,时而共鸣。于永正老师能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点“支招儿”,我也给自己支点“招儿”,给学生开一扇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常赞同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有增无减,孩子们的学习变成了“纯粹”的学习。有时让学生写周记,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单调,每天两点一线,上课下课,没有波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做久了,也时常会发起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班级小活动。一开始这些活动都是出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但我确定每一次活动都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经历。今年接手初二一班和三班,两个班级风格完全不同。一班学生思维活跃,上课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三班学生因为学习习惯的原因,上课不够活跃,有几个孩子容易神游在课堂之外。有时候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就这样不痛不痒的每天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始终找不到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卡连柯曾说过: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在一班完成了两期班级活动之后,我尝试在三班发起“我是小小朗读者”活动。这个活动相对来说较简单,与课代表制定参赛规则,在班里我和课代表轮流动员。一个星期结束了,我没有感受到学生的积极准备。我在担心,这样的活动可能学生不愿参赛,心里着急,但是只能默默等待。本来定好的活动日期马上到了,但是报名表还是迟迟没有拿到手,还好这天学校有活动,我们的朗读活动也在我的期待中延期。第二天,班里一个平时上课小动作频繁的同学坐不住了:“老师,我们的活动什么时候举行,已经延期一天了。”听到这句话,心里偷着乐,没想到平时不爱学习的他还能关心活动。陆续又有两个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活动在周三晚自习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到了周三活动时间,我早早来到教室。小a同学和小e同学正在黑板上书写活动标题,这两个孩子笨拙的小手,在黑板上游走,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迹看来也让自己不太满意,一遍一遍的擦掉、重写。看到我之后,很腼腆的对我笑。我鼓励他,把粉笔横过来,让字迹变粗,效果可能好一些。果然,他按照我说的做了,虽然还是不美观,但这种自告奋勇的参与活动的精神值得鼓励。就这样我们的活动开始了。主持人有模有样的出场,参赛选手个个精神饱满,评委团三人组更是点评精彩。在这些参赛选手中,大部分是平时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的同学,看到他们上台之前依然不停地读文章,练习朗读,很感动,感动于他们的认真。后来,在作文中,好几个参赛选手把这次参赛的经历写进去,在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他们参加活动的自豪。我想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种经历,活动本身,使学生的生活得到了充实;活动前的期待,也是一种充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它的意义已经超出活动本身,这种经历是刻在心里的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赛也是一种兴奋剂,它会不断挖掘学生潜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学期我带领一班学生一起读《史记》。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准备开展话剧表演比赛。说实在的,我觉得难度不小,写剧本、找演员、排练……哪一项不需要花费时间。学生每天早7:20到教室,一直到晚8:50放学,时间哪里来,这一直是我的顾虑。活动方案一出,同学们开始小范围内讨论,最后三个团队报名参加比赛。每个团队都在无声无息的准备中。有一天,同事中午值班跟我说,班里中午不回家的六位同学,一直在排练话剧,排练的真好。我知道他们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一切都在积极准备之中。周三晚自习,期待很久的活动终于要开始了。肖轩团队的《山河日变》,张玉娇团队的《快穿之身逢乱世》,无论是从转场、台词、道具,还是各个角色的表演上,都带给大家太大的惊喜,我实在是无法形容我的惊讶。它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抛下去一粒石子,使水面顿时泛起涟漪,有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想想,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给学生开一扇窗也挺好。这样,阳光就会悄悄地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我们就能静待花开,收获学生成长的惊喜和内心的震撼,请相信,潜力无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招”尽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教海漫记》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四实验中学 赵洪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在终身成长的新时代里,书与生命融合在一起,书犹如小鸟的翅膀,让人行走在成长的阶梯上一步步攀登,陪伴我们走向未来!春节假期里,网购《教海漫记》已签收,手捧眼看,把感悟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态是一种语言,我们研究它,把他用在教学中,课堂中大的框架要粗线勾勒,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会使课堂“干净”。批评学生要限时,说的话要限量。尽量不给学生留下背后挖苦、嘲笑的把柄。有的老师唠唠叨叨,班级管理等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虽然一声不吭,对学生很少发脾气,班级却管理得井并有条。这与他们善于或不善于用眼睛说话有一定关系。说话、朗读时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和纯语言如影随形,如响随声,自然而然地参与表达,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人的文化素养不同,性格不同,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同,体态语的运用也千差万别。如果说一般人运用体态语言是不自觉的话,教育工作者知道何谓体态语言在课堂中应该自觉运用。所以我教学中,以后更会特别注意表情和体态。这种“尽在不言中”的无声语言的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像它本身那样,是无声的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悄然地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注意从生活中提炼陶冶学生情感的营养。重视开展诸如参观、访问等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结交朋友,让他们在交往中去直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去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交往。时光流逝了,但情却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以情育人,理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外号,是不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外号(不包括侮辱人格的外号)是不是也是人生中的一种调味剂?也许是受张老师的影响,我不反对学生起外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比赛也是一种兴奋剂,它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抛下去一粒石子,使水面顿时泛起涟漪,有了生机。比赛是竞争,竞争本身也是一种动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比赛不能滥,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做法。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老师和学生相似,就是蹲下来看学生,或者说,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学生在一起。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教育本身是很复杂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是“有时”很简单而已。同样褒奖的话,对张三可能起大作用,对李四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一点作用没有也是不打能的)。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放弃所有的人。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就要多说夸赞的话、鼓励的话;就要赏识它、放大它。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能根据兴趣去学习,都会成为天才。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根据兴趣学习的人都是天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受于老师给她初为人师女儿的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声胜有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教海漫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实验中学 李秀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天读到的 “故事”中,感触最深的是《尽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小章中,于老师提到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不说一字,而能让学生在该停时嘎然而止。他通过“走、站、扫”三个连续的动作,向学生发出“停止读书”的信号。这种信号就是老师通过体态语言和学生做好的约定,省时省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于老师还给我们详细地展示了体态语言运用的其他几个案例。在一次公开课上,为了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于老师又通过举手、把耳朵对着学生、拍手等体态语言,调动起课堂氛围。于老师还提到了用眼睛说话的重要性,提到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样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会使课堂干净。他还用细致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说话、朗读时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的重要性,强调体态语言无声胜有声,和纯语言如影随形,自然的参与我们的上课及日常表达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这些所谓的“大道理”都懂得,甚至有些道理在日常教学中还经常应用,但于老师的文字令我百读不厌。仔细品读于老师在此章中提到的体态语言,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的也不少。比如在叫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时,我通常会把手先举起来,以给他们做出提示或鼓励。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有学生在后面做小动作,我也会悄悄走到他的座位旁边以起到提示作用,或者停下来,用眼睛注视着他,或给一个暗示的微笑。我也会经常领学生读课文,给他们展示英语朗读中的停顿、连读或声调等。但和于老师的课堂相比,我自惭形秽,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再结合自己当前的教学实践,我反思良久。为什么道理都懂,却不能运用于实际中呢?现在细细想来,觉得问题有两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备课不够充分。备课不充分往往导致我们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一心想着知识点、课堂内容而无暇顾及这些小小上课技巧的使用,甚至忽略了和学生间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缺乏耐心。我是个急性子的人,遇到问题爱着急并总想能快点解决。这导致我在课堂中也急躁起来,所以当出现类似上课不举手、回头说话这样的问题时,急躁中就会忘记体态语言的使用,这也在某种情况下影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态语也是一种语言。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这句话我反复琢磨了很多遍。我想如果我能在在课前充分备好课,课堂中静下心来,再淡定一些,再耐心一些,那么,于老师传授给我们的这些技巧,会轻松的被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新年伊始,新的学期又将开启。带着满满的能量开启新的一年,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潜心学习,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王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读了于老师写的《蹲下来看学生》,感触很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不同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生。对学生而言,当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并寄予他某种较高的目标值、期望值时,他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潜意识地靠近这一目标,从而超过了以前的表现;而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会忽视他的存在,久而久之,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上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学会接纳,学会发现,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丰富的体态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我们学生们的优点。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学会发现,学会用眼睛说话。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杰作比赞赏一个人的本身更有效。”赞赏学生经过辛勤努力后做出的杰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学生进一步努力的信心。所以,我们要善于用鼓励的语言,找出一点能肯定的,绝对比全部否定好。我们想要表达的不满、警告、严厉、生气、亲切、鼓励、期待等信息都可以让眼睛快捷便当地告诉学生,我们的鼓励与期待都能够激发他们心灵深处智慧的火花,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我们就可以听到各种“异想天开”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蹲下来看学生,找找我们与他们的相似之处,以欣赏的心态,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有着各自的经验世界,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会得到不同的看法。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不管学生所想的是令人满意的,还是不尽如人意的;是观念的,还是理想的;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都要让学生去探究,没有想象,就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创造。同时我们要学会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学生的错误。正确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却绝对是创新的。就像《正面管教》里说的那样把错误转变成孩子学习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说“教育有时很简单”,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我们当老师的,讲话要特别小心在意,尽量不说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话,多说赏识、激励、期待的话。老师可以对学生发脾气,甚至拍桌子。拍桌子告诉学生的只是发脾气的程度,而说的话,则是对他的评价,甚至定性,这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心理暗示作用。激励与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要放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蹲”,不只是一个动作,大人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那是一种平等的情怀。因为“蹲”下来,距离孩子的“心”最近。适时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很努力。孩子因欣赏而自信,老师因欣赏孩子而变得快乐,课堂也因欣赏而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厚”教育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教海漫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有时候很简单。读完本书的前二十章,我更想说,教育,更多时候真不简单。教育的过程,不但需要我们充满智慧,不断反思,而且还要谨言慎行,创造“新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年之前打扫卫生时,又拿出我的“宝盒”翻了一遍。盒子是有一年圣诞节,学生送的装苹果的盒子,我看着精致就用来装每一级的孩子们写给我的温暖的信——有的是一张小贺卡,有的是洋洋洒洒的好几页,有的是图文并茂的可爱故事,也有只写了两行字的小纸条。2015年带的那批毕业生里,有个叫小哲的男生,他的“道歉信”又把我带回那节狼狈的课。那一年我第一次教初三,对教材非常陌生,对考点也把握不准。考试的压力强迫着我上完课后一遍遍刷中考题,每天的关注点都在试卷上,根本来不及去关注教法,研究学生。或许看出我的“功力”还太浅,这位小哲同学在我的课上总是一脸不屑,讲过的知识点会以考验我的形式挑衅似的提问我,对我给大家的鼓励或者心灵鸡汤更是嗤之以鼻,以至于我上课时对这个“刺头”心生胆怯。终于,有一天在我讲错一道阅读理解题后他放肆的嘲笑声激怒了我,让我做了至今都后悔的举动——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背上。他怒气冲冲地看着我,头高高抬着,牙齿咬得咯吱咯吱响,好像下一秒就要扬起拳头打在我身上。我歇斯底里地吼他:“你给我出去!”他一摔门,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跑到走廊里“咣,咣”锤起了墙。那一节课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收场,既不能厚着脸皮平静心情上课,也想不到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拿着课本狼狈地跑回办公室。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他相处。那天后的每一节课,小哲同学不但仍然不配合我上课,而且还带动他的好朋友上课时玩魔方——要都要不过来的那种,偷摸发怪声——想惩罚查却找不到证据的那种。这些都让一直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不容侵犯的老师位置上的我觉得非常恼怒。这时,我意识到一味地吼叫、生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得像于老师说的——换个做法。慢慢地。只要是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我开始“无视”上课时这个小团伙的挑衅。几天下来,他们觉得很无趣,也就慢慢没了声音。几周后,一个“机会”送到我的手边。小哲和另一个男生打闹时把胳膊摔骨折了,疼的龇牙咧嘴,需要马上去医院。我想都没想,拿起车钥匙把他拽进车里。已经是下班时间,我还“不计前嫌”地送他去看病,这让小哲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在路上一声都没喊疼。到了医院,我陪他挂号,拍片,拿药,买饭,等他父母从老家赶来时已经很晚了。那件事后,我装作什么也没发生,仍然对他“冷处理”。终于有一天,这封“道歉信”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看着信我悄悄长舒一口气,事情终于解决了,真的像一块大石头被搬走一样舒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哲事件”过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怎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们心里的想法,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事发生呢?在一次专家讲座中,我知道了“蚂蚁视角”,也正是于老师提出的:蹲下来看学生。站着和蹲着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蹲下来才能和学生推心置腹。以学生为本应该怎么理解?很简单,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或者说,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学生在一起,这样才能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高高在上的说教,训斥起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时,这种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更不要体罚,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读第十九章时,我会在想如果邵军没有遇到吴老师,李志安、李志军没有遇到于老师,李树彬没有遇到熊老师,那他们是不是又会过另一种人生?老师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是一句无心的话,出自老师之口分量就不一样,可能就会成就一个人,也或许会毁掉一个人。大学时的外教CC在我成为一名教师的路上对我帮助很大。毕业第二年,考上编制后,我在QQ上联系她,给她讲她说过的话帮助我走过考研失败后的那段混沌期。她却回复我“When?”那时,我意识到,我仅仅是她帮助过的成百上千的学生中的一员,而这些在善良的她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后来我们很少联系,但是我也学到了非常重要的一课——我们永远不知道哪句话或者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谨言慎行,争取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常为学生注入“兴奋剂”,让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新鲜感,而比赛也是一种兴奋剂。年前进入复习阶段时,孩子们厌倦了一遍又一遍地听写单词。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共同商定,办一次“百词斩单词王”的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来写单词,只要准备好了就可以来通关,我们将按照成绩评选出“班级单词王”和“年级单词王”。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证书,却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一说听写就叫苦连天到下课后办公室满是要参加挑战的同学,果然像于老师说的——比赛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抛下一粒石子,水面顿时泛起涟漪,有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二十章,于老师送给想要做老师的女儿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喜欢这两句话,同时也让我想到另外两句我一直铭记在心的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情育人,理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海漫记》读书笔记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树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春节,阳光下与亲朋好友聊天拉家常,灯光下晚上与与于永正老师交流教育生涯。继续手捧《教海漫记》回忆过去,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可谓充实而快乐。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刚毕业那会儿一次课堂上,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A正在用手持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的与同桌说笑,显然她们走神了。仔细一看小A,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如果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路边我会感觉这是一位美少女。可这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音识里,绝不介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A站起来,她和我顶撞 “我们在讨论问题还不行吗?”(我们知道这是假的,如果再针锋相对,势必师生都很尴尬关系僵化,我只好生着闷气让她坐下了)……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巧妙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以后碰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给他们一个或严肃或微笑的眼神或走到学生身边时,轻轻拍一下肩膀,灵活处理而不是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伤自尊心,可能还会以为是我故意跟他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他们”还会大胆地号召其他学生“效仿”……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局的。相反,我们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学生,既维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也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小B,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一天晚自习时,我打算换一个思路,用老师深深的爱,让她感动不已,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孩子,你看,你不写作业都能考班里前十名,能和老师谈谈你回家后的课外生活吗?让老师也学习学习?”她说回家后主要看课外书和做奥数题,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大体浏览一下基本不动笔墨,所以看起来“被判定”不写家庭作业,我说孩子你的拓展学习习惯很好,视野宽广,怪不得思维敏捷,有独到见解呢,如果你再挑选家庭作业中感兴趣和感觉较难的仔细做一下,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老师相信你肯定会从优秀走向卓越!好,你回去吧。"只见小B一脸疑惑地看着我,(可能她认为我会因为不写家庭作业的事又训他一顿),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她挑选家庭作业中感兴趣和感觉较难的做了,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并得到了各科老师的表扬。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也有过不写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有时甚至能进年级前十。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或者有的学生是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资源呢?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在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有时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教海漫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流镇中学张云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从“心”开始的教育,传递爱心的“身教”,感动和影响着他的学生。熊老师、庄老师、于老师,三个人一句有心的话成就了一个人。的确如此,我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源于恩师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读五年级时,有一次上语文课,牛老师检查古诗的诵读情况。这次不同往常,老师改变了检查的形式,让学生上台前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作者、内容、翻译诗句等。其实这些老师已讲授完,我也温习巩固了,心想要是叫到我,保准完美,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谁曾想我真的中奖了,第一个上台。我板演好题目后,牛老师提出讲解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我挺直站立,目视前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双手哆嗦,粉笔也抖落在地上。老师见状说了好多鼓励的话,还让同学们鼓掌,这些对我没起任何作用,我依旧未说话,眼泪簌簌落下来。坐在最后面的老师缓慢走来,用他那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对全班说:“若以后她能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她会做的很好,她不会让我失望的。”说完,老师把我领下了讲台。那一刻我深受感动,发誓要把书读好,否则,对不住老师的激励和期盼。后来,我在填报志愿时,争取了恩师的意见,成了一名光荣的教师。现在我与恩师经常联系,遇到问题时常向他请教,让他给我支招。感谢老师,感恩相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身为老师的我,平时讲话特别小心在意,尽量不说挫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话,多说赏识、激励、期待的话。老师可以对学生发脾气,甚至拍桌子。拍桌子告诉学生的是发脾气的程度,而说的话,则是对她的评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孩子成长启蒙的引路人,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千万不要轻易评价甚至给学生定性,否则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心理暗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放弃所有人。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我们就多夸赞,多鼓励;就要赏识它、放大它。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一旦能根据兴趣去学习,就会成为理想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绝对是一门艺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教海漫记》感悟(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翟王镇中学 宗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恰逢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我来说整个春节假期忙碌又嘈杂,特别是年后走亲访友的这几天,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偷点闲暇的时间来读读书,根本就是奢望。当深夜来临,幼子陷入沉睡,且把因招待客人而变得一片狼藉的家收拾利落之后,才可以拖着疲惫的身躯半躺在床上拿起久违的《教海漫记》,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让自己的心享受片刻的安宁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着于老师看似散漫文字,总会让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笔进行圈点勾画,甚至有些句子觉得必须要抄录下来,牢牢记在心里才能心安。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老师上课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看”有重点,“视”有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批评学生,最好让学生坐在侧面,这样会减少对立情绪,减少畏惧感,使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易于接受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每当我因学生调皮乃至恶作剧而要动肝火的时候,便问自己:“你这么大的时候又当如何?”这样一问,常常便会有另一种心态出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我的思绪也会转到平时上课时的一些场景片段上,想着课堂上的那些让我感觉无计可施的情形,而睿智的于老师则会采用一两招巧妙的方式化解后,我会由衷的感慨:教育绝对是一门艺术。举例来说平时我经常在课堂上提醒学生要养成不能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是总有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抄着两手,只用眼睛看,总要我走到他的身边提醒他拿起笔时,他才会慢吞吞的拿起笔象征性的在书上划几笔,我估计划的什么内容可能他自己都不清楚。为此我非常苦恼,但却无能为力。于老师在书中说:“养成教育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一种实践的机会,不提供“养成”的条件和机会,只口头上讲,是什么也养不成的。”读完这句话之后我豁然开朗,我希望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但很少为学生创造静心读书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总是被动的进行阅读,难有深刻思考的时间,也就难以对某些文字有深刻的感悟,当然不会有记录的欲望。就像我之所以如此喜欢读这本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于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一些事件也恰是我经常会遇到的,我阅读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所以我会有感触,我会喜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久以前就有老教师对我提出忠告说一定要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可以少走弯路,但我从未放在心上,甚至还不以为然,现在我终于明白:教育这门艺术,必须依靠专家的引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但愿因为遇到《教海漫记》让我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加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蹲下来看学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教海漫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阳信县第五实验中学 常洪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拜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的教育篇后十章,我感触颇深。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他们是孩子,我们的确应该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蹲下来看学生,找出一点能肯定的,总比全部否定的好;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蹲下来看学生,才能和学生推心置腹;蹲下来看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错误,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蹲下来看学生,就是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学生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我班一个男生,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游戏,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在讨论游戏,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整个班的学习。作为班主任的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们不许看,而是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些活动。首先,我要求学生们在家里举行一个家庭讨论会,论题是“学生玩游戏好吗?”并要他们做好记录。通过家长和学生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发觉他们基本上都是反对的声音。接着,针对有些学生还不愿意接受意见的思想,我在班中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论的内容是:"你支持玩电脑游戏吗”。一小部分支持者是正方,大部分的反对者是反方,双方各出五名选手来辩论,教师是裁判。经过一轮激烈的辩论,反方以绝对的优势压倒正方,结果支持者都心悦诚服地承认失败。我趁这一教育时机立刻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引导他们要正确看待电脑游戏,凡事都要有个度。总之,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以引导的方式来教育远比强制干涉要好得多,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一张嘴巴来实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蹲下来看学生,老师最好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不能只限于课上45分钟,大量的交往在课下,课下师生间的交往的范畴远远超过课上。也只有在课下大量的交往中,才能更好地建立师生间的关系,才能把自己融入学生中间,才能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我上完课,常常不是急于回办公室,而是和孩子们聊一聊。有时中午也到学生中间和他们闲谈。海阔天空什么都说。这时,学生真的把我当作是他们中间的一员,这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课间操时间,我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跑步、跳绳,大家笑啊、乐啊,这时的我已经完全忘了自己是学生眼中“最为严厉的班主任”了。我觉得老师除了上好课以外,还要多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多和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牢固的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只要试着“蹲下来”,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用爱来穿针引线,以心换心。师生间一定会有一片真诚的天空的。“蹲下来”看你学生的世界吧!你会生活在真诚的世界里,那里的天很蓝、水很绿,花儿更是争相斗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换个角度看待学生,就换了心情做教师,善待了学生也善待了自己,给了学生一个机会就给了他们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翅膀,他们就会拥有一片蓝天,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细节着手,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教海漫记》读书体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实验学校 李静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春,冬阳明媚。继续阅读《教海漫记》,在一个个故事中感受于老师的教育智慧,感受他在细节之处的用心与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这样说:“上课不也应如此吗?大的框架要粗浅勾勒,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影响学生的往往是细节。印象中在进行阅读分享活动后,对学生展示的过程及感受进行了整理,制作了美篇,反复检查认为没有错误发布到了班级群。隔了一段时间发现小佳有时看着我好像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也很纳闷。课后问她是不是有不会的问题,她犹豫了一下告诉我,他们组的活动照片和感受在美篇里没展示,因为看我那段时间很忙也一直没有和我提起。我赶紧检查,的确疏漏了,向她和小组同学道歉。虽然之后补充编辑了,但总觉得这件事对孩子有一定影响,课上对他们的关注更多,来弥补自己的失误,心里对这件事一直放不下。哪个孩子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与分享过程呢?却因为我的失误让孩子们留下遗憾。这件事也提醒我整理活动内容与平时教学时更加仔细,在孩子们心中,任何一件事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教学中细节影响重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于老师还提到老师上课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要观,“八方”要听,但是要“看”有重点,“视”有目标。我们要像于老师这样把爱走神、好动、爱讲话的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作为上课的注视对象,让眼睛会说话,用眼神表达满意、生气、愤怒等,学会将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放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目光要多瞥向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爱说的孩子身上,让他无所遁形,不敢乱动,一发现风吹草动就给他找点事做:读书、写字、做题……也就是“以动治动”、一举两得,所以老师要学会经常用丰富的表情和灵活的眼神吸引学生,使其注意力集中,可以少费许多口舌,拉近师生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亲昵,尊重。多用眼睛说话,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使课堂“干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换个说法和做法》一文,于老师教会了我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注意说话和做事的方式,尽量用一种柔和但又适用于学生的方式,可以引起情感共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换个说法和做法须得在教师保持一种平静心态下进行,如果已经处于心态崩溃的边缘,建议不要尝试,会适得其反。尝试用鼓励的方式表达建议,对每个孩子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繁琐的生活中驻足,在家务、感冒休息的间隙慢慢阅读,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伴春光而行,阅读的时光,浸满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有时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教海漫谈》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陈玉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有时真的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可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开学之初,我们班来了一个“淘气包”,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捅了四次娄子,平均一周一次,家长也被叫来了四次,对于这个孩子,老师们都感到很无奈。第一次是和他爷爷在家闹矛盾,不想八点之前来上学,可他爷爷非得让他来,这个同学的爷爷就把他送到学校大门口就回家了,可这位小王同学并没有进教室,而是自己在校园里捉蝴蝶并玩了起来,班主任老师给小王同学的爷爷打电话,询问孩子为什么没来上学,爷爷接到电话很是惊讶,原本早到校的孩子去了哪里呢?于是班主任和孩子的爷爷就开始分头寻找,终于爷爷在操场旁边找到了正在玩蝴蝶的小王,毋庸置疑,爷爷一定会大发雷霆,又训了小王一通,连拖带拽地拖到了教学楼门口,小王爷爷这时遇见了一位熟人,便说了两句话,就在两人说话之际,小王同学又犯了老毛病,只要一有不高兴的事,便会搞一些破坏来泄愤。小王看见了在教学楼里的展板,一句话不说,过去就把展板踢到了,并把展板上的幕布狠狠地撕了下来,当爷爷和其他一个老师过去组织时,已经晚了,小王同学被叫到了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初,班主任问小王同学为什么这样做时,小王同学一句话也不说,班主任只好让他先冷静一下,等想说的时候再说,大约在办公室占了半个小时以后,小王同学终于开口了,说了一句话“我爷爷不讲道理”。班主任顺藤摸瓜问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婚,孩子虽然判给了爸爸,但他的爸爸常年不在家,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不听话时便会训斥孩子,甚至打孩子,和孩子用心交流的时间很少,所以也导致了孩子这样的性格。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家庭背景以后,感觉孩子其实挺可怜的,从小在一个缺少父母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我们又能对他要求什么呢?既然我们知道了原因所在,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班主任老师找来我们几个女老师商量,看看能不能发挥我们女性的作用去感化他,我们当然愿意帮助这个可怜又“可气”的孩子了。并开玩笑说把他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一下,于是我们的研究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下午,其他同学都去上体育课,只有他自己在教室里,原因就是不愿跑步,虽然在教室里也不学习,而是一直在撕一张纸,我便以从门口经过为由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坐下,尝试和他聊天,我问他“你怎么了,怎么没去上体育课啊,是不是不舒服啊?”小王同学并没有回答,只是点了一下头,我看到有回应,于是便跟他说了一些推心置腹的话,告诉他如果有伤心事可以告诉我,也可以给我写小纸条,他又点了点头,整个谈话过程,他没说一句话,只是点头,但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的情绪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屑到逐渐点头示意,这种变化说明有些话能触动孩子的心灵,他能感受到我是在关心他。他毕竟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表面再装的玩世不恭,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波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学期过去了,小王同学没有再搞破坏,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也没有再不上体育课,只是偶尔会有不高兴的时候,但他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师们也不用每天为他提心吊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有时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伸手便可成功,爱心是头顶温顺美丽的阳光,能照亮世间黑暗的角落,爱心是脚下一条石子路,能让离家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爱心是数以万计的璀璨繁星,能点出美妙绝伦的无限天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自己活成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教海漫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永正老师的大作《教海漫记》我到今年才有幸遇见,相见恨晚。然也没有遗憾,因为我总相信人或物在你生命里相遇的时间总是在冥冥之中安排好的。我在工作近二十年之际,即将突破困惑瓶颈期的时候遇见了它,认真拜读,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通过叙事的方式用轻松的比较让我们读着一个又一个平常又不平常的故事, 在这一个个故事中将教育 的真理蕴含其中, 读来耐人寻味。合上书页,于老师的形象便留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我只听过于老师的大名,没有见过本人,更没有研究 过他的文章和课例。这一读我便深深迷上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说,要做一个幽默的老师。幽默常常能化解尴尬,也能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味。尤其在面对后进生的处理上,于老师一句幽默的话总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到极大的尊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他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动怒过,教育效果当然是不容乐观的。三十岁之后,懂得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便有了更加智慧的做法。平和的心态,是幽默的基础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说,要做一个基本功过硬的老师。于老师的朗读,虽然他说自己的普通话有方言腔,但是他在每次备课的时候总是一遍一遍地朗读课文,在课上指导孩子们朗读时,他的范读总能将孩子们带入情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的简笔画画得好,孩子们复述课文,他能够快 速地将整个故事用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赢得学生的佩服。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总会因为崇拜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这门学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说要做一个浸润艺术的老师。于老师多次强 调艺术的重要性。对于班里的孩子,他时刻不忘督促他们练习乐器。而他自己呢, 从小喜欢音乐,拉二胡, 唱京戏更是他热爱所在。书中有几处详细描写他唱京戏的痴迷状,不仅带给他艺术的浸润,更是通过京戏了解到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京戏,对他一生影响至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老师说, 要做一个天真的老师。我们常说要“蹲下 来教孩子”, 这种蹲下来, 就是要有儿童视角。儿童是天 真活泼的, 我们就要做个天真的老师, 才能走进儿童的世 界。于老师不管作为一个老师、家人还是朋友的角色, 身 上的天真总是显露无疑。就连那个健忘症, 也显得天真可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了这么多, 汇总成一句话, 其实于老师就是一本经典的活教材。有名师引领,成长不惑,愿我们都把自己活成一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感悟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刘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我对第二章理解感受较深,其实也就是怎么确认教学目标达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某些事情做对本身并不是理解的证据,这也许是偶然或者是机械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感受较深的一句话,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考试会出现发挥超常的情况,考试有时候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为一名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首先要清楚“知道”和“理解”的区别。例如,小学语文的阅读短文练习中,概括短文内容这一道题是让学生知道短文内容,了解大意。而“理解”应该是为什么在这里放这个情节?为什么删去某段情节反而让故事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清楚“知道”和“理解”的区别后,可以回忆一下,在课堂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是让学生理解,还是仅仅是让他知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作者在这一段话中提出了一种“模式”能力,例如同一位教师分别教授了两组关联词,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这位教师教学关联词的模式:情景引入关联词词素讲解-更多情景引入加深理解-造句这,就是一种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做一名好老师作为我的目标,但首先要清楚好老师并非仅仅要求知识渊博,好老师会及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可能被误解的地方,以及通过学生的反馈知道学生最终有没有理解;会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去探索这个知识,总之,好老师追求的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追求“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在课后我时常会反省自己:这堂课我是把鱼直接给学生,还是教会了学生怎么钓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并没有理解“理解”本身。所谓的专家盲点会使我们在工作时遇到困难,使我们(或者教材编者)混淆学习内容与学生为了掌握和应用学习内容所需要的积极意义建构。”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效果是的,不论是什么知识,教师要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从其已知的认知到达理解的新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教女儿爱上读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流镇中学 刘桂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雯秋在蹒跚学步时就对很多事情表现出兴趣,比如玩拼图、捏橡皮泥、拼积木多、玩磁力片、和小玩偶嬉戏,还喜欢跳舞,只要音乐响起小屁股就会随着节奏一扭一扭的,不过她最喜欢的就是听我讲睡前故事。伴随着女儿的成长,我用心设计的一个图书角也华丽登场:清洁、舒适的沙发垫,温柔、美丽的海棠花,一个个书格子更是承载着她儿时的梦想。绚丽多彩的绘本也在我的精心挑选下脱颖而出,有《我妈妈》《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好朋友》《亲爱的小鱼》《幸福到了鼻子尖》...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夜晚悄悄来临,女儿幼小的身躯依偎在我的怀里,她那双稚嫩的小手在优美的画卷中徜徉,脸上还挂有一抹幸福的笑容,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甜蜜的涟漪。尽管女儿现在只关注那多彩的画面,但我依然坚信阅读,会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因为一本图书就是一段精彩的人生,它能帮助她去了解社会,虽然朦胧,但不失真实。时至今日,我也一直坚信我的付出必然会在她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帘外喜鹊绕堂飞,紫燕迎春兆吉祥。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点,我们家中温暖的“彩虹幼儿园”按时开班了。绘本时间,女儿迫不及待地选择了《好饿的毛毛虫》《小达尔文的故事》《彩虹色的花》《鼹鼠和小鱼》等四本绘本,我声情并茂地为孩子讲解着一个又一个经典故事。在讲到《彩虹色的花》时,我和女儿都深受触动,教育女儿要像彩虹色的花一样,做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女儿问我“妈妈,为什么‘彩虹色的花永远在他们的回忆里’?”我略加思索回应道:“鳞鳞,有句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和刺猬都曾得到过彩虹色的花的帮助,是彩虹色的花才让他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温暖与爱意,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十一点是亲子运动时间,我提议到露台上去,一则宽敞,我们可以尽情戏耍;二则天气温和,这些日子一直宅在家里,很少有机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来到宽阔平滑的露台上,我们两个人齐心协力地完成了石头剪刀布和开合跳等两项亲子运动,仍然感觉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修炼,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优雅和高贵,让我们拥有大格局、大气度。即使他是一个平庸卑微的生命,因为读书,他也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辉。徐飞曾经说过:“读书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造心工程,读书让心灵变得丰富、细腻而高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雯秋爱上读书,我特意带着她来到了滨州市图书馆,让浓郁书香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在青医看完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如果赶去市图书馆我们回无棣就比较晚了,傍晚上高速我确实也有些打怵,到底还去不去图书馆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了——这时雯秋嘟起小嘴低下头小声嘟囔着:“说好的要陪我去图书馆,大人要说话算话才行。”我嘴角微微上扬,然后在她左边的小脸颊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地亲了一下。“好,妈妈说话算话,妈妈带你过去。”我边说边打开导航。“鳞鳞,妈妈也只是去过一次,妈妈特别喜欢那里的环境,很温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市图书馆,把车停放在门口宽阔的大广场上。雯秋迫不及待地去开车门,兴奋地手舞足蹈,疾步如飞地跑向馆前的大石墩,坐在上面哼着歌等着我一起进馆。我拉着雯秋的手来到了馆前的花圃旁,花圃里栽种了许多错落有致的花儿,红的、绿的、橙的、黄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五彩缤纷,让图书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花圃的正后方是一块长方形的五星红旗的展板,上面写有“欢度国庆”四个大字,为图书馆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在花圃旁为雯秋拍照留念之后,我们就开始朝着图书馆的大门走去。因为疫情的原因,大门口设有两道关卡,先是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检查我们的电子健康码,监督着我们测量体温;下一位工作人员则监督着我们进行实名登记。所有检查结束后,我们就直奔图书室。图书室门口有一个置物架,上面摆满了蓝色的代书板。第一次正式进图书室的我们不知道这些小篮板是用来干什么的,所以只好询问前台的工作人员。“您好!我们是第一次过来,请问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有礼貌地问道。工作人员热情地点点头,起身解释道:“你看到门口的代书板了吧,当你看上一本书的时候,你先把代书板放在那本书的位置上,看完后如果不借阅的话,就把书放回去,把代书板带走,继续查阅下一本书。如果要借阅的话,就直接把书带走,代书板最后都要带出来再放到外面的架子上。”我懵懂地点点头,然后说了一声谢谢。我和雯秋两个人各自挑选了一个代书板,径直走进图书室,来到了少儿读书区。图书室里非常安静,在这里没有喧闹的声音,只有轻轻的翻书声,女儿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蹑手蹑脚地寻找着,左看看,右看看,终于停在了书架旁。她先把代书板放到那本书的位置上,然后抽出来看了看封皮和漫画,轻声细语地喊道:“妈妈,你看我选的这本书怎么样?”我从她的手中接过来,一看是本双语读物,书名是《小小音乐家》,又习惯性地翻看了里面的内容,大体知道讲的是音乐家贝多芬勤奋练琴的故事。“鳞鳞,你现在正好在学习古筝,读这本书对你帮助很大,她能够教会你什么叫坚持。拿着吧!”我郑重说道。女儿在那使劲点着头,用手握紧小拳头在我面前一挥,“妈妈,我一定可以的。”我的左手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脸上也漾起了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妈妈,我想要写文章,我来说,你来帮我写好不好嘛?”客厅里,女儿拉着我的胳膊撒娇地说道。“我的女儿厉害了,棒棒哒!”我边说边翘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手挽手来到书房,我随手拿起一张用过的A4纸,正面还打印着《青春中国》的解说词,拿起黑色中性笔做好了要写的准备,女儿就站在我的身旁,若有所思地说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真的到了,小朋友们都出来一起玩,小花儿在那看着他们,露出漂亮的小脸蛋,嘴角漾出甜甜的微笑(这一小句是妈妈加的,她最喜欢用“漾”这个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看着,小花儿睡着了。不久,她又被小朋友们的嬉闹声吵醒了。小花儿希望自己能有一双小小的腿,可以在地上尽情地奔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春天又来了,冰雪融化了,流进土里,小花儿又可以慢慢长大了。小花儿探出头来,看着小朋友们乐呵呵地,开心无比。她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小草、小蜗牛、毛毛虫、蝴蝶。她和小伙伴们一起晒太阳,太阳暖乎乎的,很舒服。秋天到了,小花儿枯萎了。小蝴蝶伤心难过地说:“我要把花粉传播到其它地方,这样明年你就不会孤单了。”第二年,遍地开满了鲜花。有一天,她说口渴了。天上的一朵云彩听到了,化作一场春雨,滴滴答答,一会儿就下大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写完以后,女儿叮嘱道:“妈妈,你可要给我放好啦,我还得继续写呢。”我连连称“好”,赶忙拿着文稿读给她爸爸听,爸爸听后也连连称赞,一家人都乐得合不拢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妈妈,我想要写文章,我来说,你来帮我写好不好嘛?”客厅里,女儿拉着我的胳膊撒娇地说道。“我的女儿厉害了,棒棒哒!”我边说边翘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手挽手来到书房,我随手拿起一张用过的A4纸,正面还打印着《青春中国》的解说词,拿起黑色中性笔做好了要写的准备,女儿就站在我的身旁,若有所思地说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真的到了,小朋友们都出来一起玩,小花儿在那看着他们,露出漂亮的小脸蛋,嘴角漾出甜甜的微笑(这一小句是妈妈加的,她最喜欢用“漾”这个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看着,小花儿睡着了。不久,她又被小朋友们的嬉闹声吵醒了。小花儿希望自己能有一双小小的腿,可以在地上尽情地奔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春天又来了,冰雪融化了,流进土里,小花儿又可以慢慢长大了。小花儿探出头来,看着小朋友们乐呵呵地,开心无比。她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小草、小蜗牛、毛毛虫、蝴蝶。她和小伙伴们一起晒太阳,太阳暖乎乎的,很舒服。秋天到了,小花儿枯萎了。小蝴蝶伤心难过地说:“我要把花粉传播到其它地方,这样明年你就不会孤单了。”第二年,遍地开满了鲜花。有一天,她说口渴了。天上的一朵云彩听到了,化作一场春雨,滴滴答答,一会儿就下大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写完以后,女儿叮嘱道:“妈妈,你可要给我放好啦,我还得继续写呢。”我连连称“好”,赶忙拿着文稿读给她爸爸听,爸爸听后也连连称赞,一家人都乐得合不拢嘴。</p>

学生

老师

课堂

漫记

我们

教育

活动

体态

学习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