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奥宇

<p class="ql-block">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p><p class="ql-block">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p><p class="ql-block">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p><p class="ql-block">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年俗</span></p> <p class="ql-block">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年尾二十四就开始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年节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的习俗称为年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汉族年俗</i></b></p>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汉族的春节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意。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走灶神,接回祖灵。从这时起到年三十前是春节最后的准备阶段,这期间,人们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除夕夜是年节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团年,在吃了丰盛的年饭后,人们在火炉边聊天守岁,直到新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旧时人们要接财神,传说这天是财神生日,商家接了财神后,要办财神酒,然后开市。商店雇员如果没被请去吃财神酒,那就意味着“下岗”,得另谋生计。在古代没有财神日,只有“送穷”日。从送穷到接财神,一送一接之间,体现了民众生活情趣的变化。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u>藏族年俗</u></i></b></p> <p class="ql-block">藏历年是藏族同胞的传统大节,大年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地去河边背“吉祥水”,给家中的大人小孩洗脸洗手。然后梳妆打扮,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的梳五条辫子。满十七的女孩要行“上头”仪式,父母请来一位妇女,给女孩穿上美丽的服装,戴上饰品,并梳编几十条辫子,从此她就是成年人了。家内人互相祝贺新年之后,开始吃手扒肉、奶饼、人参果、喝青稞酒。初二亲朋好友相互串门走访,见面热情地互道“扎西得勒”(吉祥如意)和“洛萨尔桑”(新年好)。节日期间,有赛马、摔跤、拔河与歌舞等娱乐活动,藏族的男女青年自由交往,在娱乐狂欢中增进友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彝族年俗</b></p> <p class="ql-block">彝年是大小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择吉日举行。过年三天,第一天:点烟火”,以青烟通知祖灵回家团聚。接着逐户杀年猪,杀猪的顺序以村中的辈份高低而定,人们喜气洋洋地簇拥着杀猪能手从一家到另一家。主人要取部分猪肝、猪肉煮熟端至火塘上方祭祖。然后吃年饭。第二天: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歌舞娱乐,还有各种斗智斗勇的竞技活动,如赛马、荡秋、摔跤等。中年男子成群结队到各家恭贺新年,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们早起,热好饭菜,送祖灵返回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