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行(六)唐模古村落2016-2-28

国际老秦

2016年2月28日考察唐模古村落,唐模是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自村西进入唐模古村。村中有徽派园林檀干园(孝子湖)、水口、水街、镜亭、同胞翰林坊、沙堤亭、高阳桥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祠堂群、千年银杏、古井、明代古刻雕像和宋、元、明、清“苏、黄、米、蔡”等十八位名家真迹碑刻等古迹。 凭此丰富多样之景观,在徽派园林中独树一帜,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溢彰,使唐模成为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 和“全国文明村”。 唐模始建于唐称檀干。公元923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遂迁居该村并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同时为表先主(唐朝皇上)对其祖先汪华及其后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决定仿效“后唐”营建一个标准而模范村庄,便改村名为“唐模”。 汪思立便是汪姓迁歙(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黄山市)的始祖。南宋时许姓由歙北许村迁入,与原居的程、汪、吴三姓混居,遂为该村大姓。 房檐下挂满腊鱼腊肉腊鸡腊鸭,尽显平安富足的日子。 自产自销甜酒酿和徽墨酥的商店。甜酒酿是江南地区传统小吃。是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米酒。徽墨酥是安徽省黄山市名点,是一款独具“中国徽墨之乡”徽州特色、被誉作“能吃的徽墨”的特产糕点。 门前树上巨大的火腿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门口挂着飘香的腊肉,腌制的火腿,看得人真眼馋啊。 小花园“才高八斗”的朴实造型,炫耀着读书人的豪气。 清末民初守护传承传播徽文化的名人许承尧故居 。故居门前正上方挂着一块牌匾,写着“钦点翰林”四个大字,墙上挂着”黄山市十大名人故居“的铭牌。 许承尧(1874—1946),曾单名芚,字际唐,一字芚公,又字讷生,号疑庵、婆娑翰林、芚叟等,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安徽歙县唐模人。16岁为府庠生,21岁光绪甲午科(1894)举人,31岁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为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之一。曾师事著名学者汪宗沂先生(时掌紫阳书院)与同学黄宾虹、江鞠卣相交莫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并将原许氏宗祠用于迷信活动之租谷移作办学经费,规定凡许姓子弟均免费入学。后将端则女校并入敬宗小学,又创农村男女同校之先河。创办新安中学堂和紫阳师范学堂。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1924年愤辞宦海返乡,自此绝迹仕途,息居家园,著述终老,诗文、收藏皆丰厚。许承尧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 唐模村委会。唐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该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处于众山环抱之中。 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是一个有居民居住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由于檀干溪刚好穿村而过,让这里充满了灵气。<br> <div>清清的檀干溪穿街而过,村人依岸而居,两岸近百幢徽派民居,白墙青瓦倒映水中。<br></div> 唐模许氏宗祠(总祠)位于村东,又名许荫祠,俗称下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共有四进三院,主要由场坦、五凤楼(前门)、仪门、(甬道、天井、边廊、厢房)享堂、寝殿等部分构成。坐北面南,东邻“ 檀干园” ,南临“ 檀干溪” ,西近村落,北倚小山岗,面阔30 米,进深117 米,占地面积3252 平方米,规模宏巨,蔚为壮观,是明清时期徽州规模较大的祠堂之一。历代皆有修葺,至建国初基本完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彻底毁坏,现存寝殿、祠前场坦、石栏杆和部分残垣,已列为黄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氏宗祠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祠规族法严厉。宗祠设祠总一人,掌管祠规、祭祀、田赋及其他祠务。尚义、继善、骏惠三门支祠在总祠统辖下,各设门长一人,由各门中辈份较大而且在族中有威望、公正无私者担任。 许氏宗祠的三门支祠,并不是按家族分支修建,而是严格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建造的。“尚义堂”是官祠,顾名思义即为读书做官人家所建,肃穆、庄重,地位最高。 “尚义堂”临溪而建,三层飞檐翘角的门楼倒影在水街清澈的水面。 “继善堂”是村里经商人家的祠堂,讲究的是气派和规模(继善堂内景)。 许氏宗祠中商人的祠堂“继善堂”。 而地位最低的“骏惠堂”,则是普通务农村民的祠堂,自然显得粗糙而简朴(尚义堂外景,未拍到骏惠堂)。 昔日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生动透视了三座祠堂各自代表的家族经济和社会地位。 唐模古镇居民们祖祖辈辈就集居在这条河流的两旁,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沿河流两旁的道路称之为水街,可以想象在唐模鼎盛时期,这里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正是因为有这檀干溪穿村而过,唐模先人匠心巧运,因势造形,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唐模水街。水街的街道其实就是沿河两岸的石板大路。整个路面平铺着规则矩形的青色茶源石板,不过路的两边矩形石板是纵向连接,而路面中心则是矩形石板横向拼合。两条石板大路如同两条3米来宽的梯形甬道,始终循河或直或曲地前后延伸,通贯全村而连接东西两头。 在两岸石板大路的外侧,既有民宅,也有店铺。店铺民宅鳞次栉比、并肩而立,南门北户隔水相对、面河而开,这就形成唐模水街的街面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店铺,只有三五家散落在村头巷尾,那些地方可是有店而无街,大多数店铺都在这条水街上。 独具特色的唐模水街长约600米,檀干溪宽5米、10米不等,清澈的溪流终年不竭。沿溪两岸相对建造有近百幢徽派建筑,有民居、有祠堂、有店铺、有油坊、高低错落形成夹溪的街道市井。 徽派民居依河而建,江南特色的“美人靠”在临河的廊下,供人聊天歇息,古镇保留了和谐、古老的感觉。 水街,长廊,倒影,美人靠,浓浓古村味道。 清澈美丽的檀干溪自西北向东将唐模村分成南北两片,而架在溪上的十座古桥,又把被分割的南北两半连成一个整体。“小桥、流水、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古朴幽美的江南乡村图画。 <h3>“唐模十桥”虽然短小,但风格形制各不相同,当地人称之为“十桥九貌”,说法十分贴切。自村西第一座桥俗称“石头桥”,中无桥墩由三块等长青色茶石架成。当年大部分桥石与村中铺路的几千块石板,均自浙江茶源运来,水陆转运备具艰辛。桥南原立有一大型拱门,进入拱门就算进入了村庄。过去村民们迎宾送客,嬉灯舞龙,送丧接嫁,均以此为界。</h3> 第二座桥称“三石桥”,由三块长6.9米,宽、厚均为35厘米的正方形大青石架设而成。中间立一桥礅,每根石柱重达1.5吨以上。 第三座桥叫“戏坦桥”,桥北侧原有一可容千人的鹅卵石广场。旧时秋后或年边,常在此搭台唱戏。台是活动的便于临时拆搭。做“保安”、“舞龙灯”、“跳钟馗”、“做把戏”等民俗活动,都可利用这一场所,桥也因此得名。但村民聚集戏坦看戏,坦临水街,街在溪旁,难免因拥挤而落水,故置办大量“桥板”,作为蒙盖河面之用,又在桥两边建栏杆,帮助防护。今栏杆已不存,所凿凹面石榫尚清晰可见。 第四、第五座桥架设于水街中、下段,两桥结构相同,中间有桥礅一个,由两块较长的青石板作桥梁,桥面为横铺石板,也是一色青石。桥宽1.3米,桥面与道路齐平,车来人往极为方便。 两桥下游五、六米处,有一古式水坝,所以两桥之间水势平缓,水深常年保持在1.5米左右,既能垂钓,又是天然泳池,炎夏季节,戏水游泳者络绎不绝。 檀干溪上筑坝数座,抬高水位,调节水的流动以更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清醇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 水街的小溪边至今仍然是村民日常洗涮的主要场所。 为便于村民浣洗,溪边均设有埠头。 台阶直达溪边。 清澈的小溪映照着浣衣女美丽的身影。 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和她们相互用当地方言交谈的喁喁细语。“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古韵悠悠,乡情淳浓。 檀干溪里的麻鸭。麻鸭多为野生的鸭子,普通的鸭子多是家养的鸭子,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麻鸭的营养价值是非常的高,它的蛋白质是非常丰富的,而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肌浆蛋白和肌凝蛋白。 <div>第六座桥即“高阳桥”。建于明代为石质双孔,是古徽州仅存的独一无二的双拱廊桥,整座桥面上建了五开间殿堂,梁、柱、檐、拱仿明式建筑。西面檐下悬挂蓝底金字“高阳桥”木匾。小殿上方置有彩绘天花板,四壁以壁画为饰,色彩至今仍鲜明艳丽。可称明代廊桥建筑之典范。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故名“高阳桥”,以示郡望。昔日桥内供奉观音菩萨,故俗称“观音桥”,如今古桥已成为人们休息品茶和凭栏赏景的好地方。<br></div> 高阳桥东面竖一排青石砖雕栏杆,设1米宽人行道。桥屋正脊中央,安有圆锥形锡铸宝顶,银光闪耀,颇为壮观。“高阳桥唐模十桥之主桥,建于清雍正年间,嘉庆重修,距今300余年,是目前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 板儿砖上的草。 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十桥九貌各色的小桥遍布在水乡,独具匠心的结构,别具一格。第七座桥“义和桥" , 因唐模清时置“义合大社”而得名。此桥有两个桥礅。 原由十二根柱石搭建而成,据说因桥太窄,后由一富户每排又添了一根柱石,所以现在桥面有五列三排共15根柱石。靠西一列三根柱石与其它十二根柱石,石料明显不同,看来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这座桥的石料比较粗犷,保留了石料开采时的原始凿痕,别有一番韵味。 第八座桥叫“灵官桥”。灵官桥位于“许氏宗祠”前的檀干溪上,因桥南有灵官殿而得名,单拱,桥面宽丈余。由路上桥原有三级台阶,桥两边有石栏,后因修机耕路拆除。桥下溪水与檀干园相通。灵官桥之上游有三个圆形石磴,桥下游10来米处有三个圆形深潭,隔水看去,深不见底,人们比作西湖的“三潭印月”。第九座桥为“五福桥”,因其北有“五福庙”而得名,两个桥礅,由三列三排九根宽约35厘米、厚18.5厘米的柱石铺设而成,与檀干园大门遥遥相对。第十座桥为“蜈蚣桥”蜈蚣桥桥身为“S”形,由两座桥礅和六块长石板架设而成,状如蜈蚣故名。 &lt;!----&gt;<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lt;!----&gt;<div data-v-a814f724=""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a814f724=""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891583/9d843ba0-88e5-11ec-8f10-a5797753e545.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891583/9d843ba0-88e5-11ec-8f10-a5797753e545.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azyloaded" style="height: 824.889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唐模村古树很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应该是这个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了。这个“活化石”,既是唐模村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村民们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div></div>&lt;!----&gt; <div>此处经过刻意修饰的建筑,照壁雄伟,广场宏阔,是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是参照法国家庭旅馆技术标准开设,利用古民居改造而成,并保持了古老徽州风范的乡村旅馆。<br></div> 法国家庭旅馆七天井店是在程家大屋的基础上改建。程家大屋则迁建自歙县富堨承狮村,结构有七个天井,主屋为官厅家族房,后进中间为主人房,左右五天井为家人住房、账房、私塾。徽派大宅改为旅馆之用,也是极为有益的尝试。 法国家庭旅馆与水口园林融为一体,似乎就居于其中。 唐模的水口园林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代表,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居浑然一体,由此运用风水的理论来选址和建造。既是居于园中,又是园中居人。 照壁中间刻万马奔腾的场面,想必是今人的演绎。 挂着火红的灯笼的徽州建筑,在蓝天白云下,纯净而淡然,宁静而美好。 红花配绿叶。红花虽然鲜艳无比,十分美丽,但是还是需要周围的绿叶对比。 唐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结合“百村千幢”工程,建立了完整的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和特色小镇发展体系。 借鉴和引进法国先进的古民居开发与保护理念以及家庭旅馆的管理模式,构造“国际度假小镇”,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外游客度假、休闲、餐饮、体验等需求。 “法国家庭旅馆”是法国乡村旅游的领军品牌,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是安徽省旅游集团与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合作开发的国际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获得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授权,这是该品牌首次在欧洲以外地区使用。 唐模法国家庭旅馆以弘扬徽文化为载体,突出徽派古建筑风格,庭院幽深,静怡优雅,叠加现代元素、中西文化元素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格调品味高雅。 “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 檀干园选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园时掘塘之土堆土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种柳”,使檀干园达到“门楼合稼,廊庑连芸”的意境,又减少了人工造园的痕迹。 西湖的景,西湖的味,这就是唐模最著名的檀干园。“檀干”取自《诗经》的诗句。檀干园——建于清初,园内的亭台、楼榭均仿杭州西湖格局建造,所以又称“小西湖”。石板道外的檀干溪对应杭州的钱塘江,那边湖堤对应着苏堤,镜亭对应湖心亭,到镜亭的小桥和堤表示玉带桥和白堤,园内的忠烈庙对应杭州西湖的岳飞庙,真可谓是杭州西湖的微缩。自左至右、玉带桥、笠亭、“花香洞里天”亭(水榭)和环中亭。 相传,清初唐模村有个叫许以诚的富商,是一孝子,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因年老体衰不能成行,为弥补这一缺憾,不惜重金耗时三年零六个月在村边挖塘垒山、筑堤造亭,仿西湖的景致,建成这一湖景,取名“檀干园”,博得母亲欢心,实现西湖一游的心愿。真是孝心可鉴,故此湖又有“孝子湖”之美誉。 笠亭位于镜亭以东内湖,四面环水,圆形。亭顶似斗笠,故名。昔有楹联:“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夏日垂钓亭中,颇具诗情画意。 “花香洞里天”亭(水榭),位于“玉带桥”前湖中临水之处。临水一面置坐凳和“美人靠”。入口为圆形洞门。上方由黄宾虹篆题“花香洞里天”5字。榭旁种植各种名贵花卉。其中以五棵合抱丹桂最为引人。一到八月,“桂风秋馥”,花香扑鼻,洞里窥天,映衬出“花红涧碧纷烂漫,天光云影共徘徊”集句联的佳美意境。 唐模古村依水而建,枕水而居。徽文化底蕴浓厚,拥有人文特色和古园林特色,被游人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美誉。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这是古徽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来精心营造而成的,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 “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个是指歙县的许国八角牌楼,规格最高,半个便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 它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的两同胞兄弟而恩准建造的,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兄弟两人同朝中进士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 康熙年间和光绪年间,唐模许氏一门内三人同为翰林,称“一村三翰林”。且同胞兄弟中十年两翰林,亘古未有。 唐模许氏人文兴盛,名人辈出,有“一门三翰林”之盛誉。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许承宣殿试得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二十四年其弟许承家又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唐模村口的“同胞翰林”石坊即为他们兴建。另一翰林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许承尧。 牌坊为三间三楼四柱式,规格比较高。它高16米,宽9.6米。最上方有“恩荣”二字,是皇上恩赐荣耀的意思,它与有的牌坊上的“御旨”二字有区别,御旨是皇上出资金,而恩荣是皇上恩准建造但得自己出钱。可见这牌坊是许氏兄弟自己出钱建的。 下有“圣朝都諌”四个字,圣指圣上,圣祖皇帝康熙,都为官级,翰林相当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为都级官员,諌(读音董)就是谏的意思,谏用于下级对上级,官员对皇上,而諌用于皇上对臣子。 整个牌坊几乎都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二人十年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四根石柱上刻有仙鹤祥云,意味着鹤啸九天、凌云壮志。下面横梁上分别刻有表示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喜鹊报喜的图案。 牌坊底座上面蹲着的两对石狮,乍看造型高大,体魄雄健,威风凛然,森严可怕。 细看雄狮戏弄彩球,雌狮爱抚幼狮,极为传神,神态栩栩如生,倒又教人感到安宁祥和。 两对石狮,雕刻得如此神形兼备,尤其是将威严气势与亲和情态糅合统一到如此程度,其工艺之精、匠心之巧,实在令人叹服。 蜈蚣桥桥头一棵百年古樟,枝繁叶茂,将蜈蚣桥隐于虬枝茂叶之中。 <div>古樟曾作为电影《天仙配》“老槐树”外景,为董永与七仙女作媒,真乃“以樟代槐,天作之合”。</div> 香樟树变槐荫树因1992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来此拍摄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而得名。 当时导演在选择外景地的时候,被眼前这棵有400多年树龄的老树独特造型所吸引,树的根部有一个很大的口子,就象人的嘴巴在自然张口说话一般,导演便突发奇想,采用特技使老树开口说话,在此为善良的董永和美丽的七仙女喜结良缘。于是,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 腊鱼腊肉腊鸡腊鸭。 腊鱼腊肉,腊鸡腊鸭,万物皆可腊。 香樟木切片出售,据说樟树有祛病避邪的作用,唐模水口栽种有许多樟树,大都是起到这个作用。红绳子系上一段樟树皮挂在小孩子身上,可以祛病强身。 沿着古镇行走,既能够听见溪水潺流,更能够看到水流的动态,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