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划过江南~乌镇

公子小白

<p class="ql-block">从桐乡往乌镇的路上,听司机师傅讲,明天乌镇会有一位大人物来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朋友联系,朋友发来短信安慰:各玩各的,要不然留念一张合影吧!就这样,我在乌镇下车了。</p><p class="ql-block">在江南水乡中,乌镇的历史最为悠久,可上溯至6000年前,隶属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底蕴深厚的古镇文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在此接壤,相互屯兵设防,始称“乌戍”;及至秦朝,以市河为界,划青墩、乌墩,分而治理;在唐咸通十三年,首称乌镇。这以后,稳定的政局进一步推动了乌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从那时起,这里人文荟萃、名士辈出,南北朝时期的昭明太子萧统,著有《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著有《补农书》的理学家张杨园;文化人茅坤;藏书家鲍廷博;翰林第严辰、夏同善等。茅盾先生的大名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但是,直到走进乌镇后我才晓得,这里竟是茅盾先生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他的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都是以乌镇为生活原型创作的。茅盾先生在这里生活,从这里成长,最后成为领导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故居、立志书院、文昌阁这些茅盾先生早年读书、生活的场所也成为今人游览的首选之地。乌镇——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的确有太多的理由让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乌镇文化底蕴的深厚是表现在多方面的。置身在乌镇的大街小巷,分明是被一种深层次的氛围所环绕。步入江南百床馆,在龙凤床、老爷床、小姐床、仆人床前一一驻足,聆听那一段段耐人回味的故事;走进民俗馆,浮现在眼前的是水乡先民的耕织劳作,打磨、雕刻、纺纱、织布,像一个个在五线谱间跳动的音符,聆听到了一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劳作之歌;江南的许多古镇对待读书人都是很器重的,在乌镇同样不例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镇文化的真实写照,当你徜徉在“翰林第”的里间外屋时,仿佛也来到从前的书院,同那些水乡娃们一起朗朗吟诵四书五经;“典当”是中国近代社会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场所,窄窄的一道门,不是走投无路者不会轻易踏入,硕大的一个“当”字,仿佛是一张无情的契约,再看到当铺老板狰狞、冷酷的表情,还有那一排高高在上的长列柜台,愈发凝重、压抑……。</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好酒不怕巷子深”,乌镇的白酒唤做三白酒,而最负盛名的酒坊——公生槽坊就位于东市河畔的东大街,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将三白酒的浓香醇厚远远地传播开来,不但吸引了乌镇周边县、镇的酒客经常光顾,就连嘉兴、杭州、苏州、南京等地都有不少客人慕名前来。 </p><p class="ql-block">白酒浓烈的香气弥漫着,店铺里、街巷内都飘溢着醉人的芬芳。跨进略有些陈旧的雕花木门,映入眼帘的是柜台上整齐码放着各种包装规格的酒坛、酒罐,老板彬彬有礼地招待着光顾的来人。一干酒客,正围坐在方桌之旁,豪饮畅谈,颇有几分江湖豪侠的味道。通过狭长的巷道深入后院,来到生产白酒的作坊,院里有晾晒的酒菌、成排成排的酒坛,屋内的大缸满是正在发酵的醪糟,气味扑鼻。三白酒的制作还是采用原始的加热手段,添柴、加炭、拉风箱,热火朝天的氛围将酒气的味道烘制得更加浓烈芳香。</p> <p class="ql-block">跨进染坊庭院,立即会被悬挂在竹竿上的蓝色印花布所吸引,从五、六米高的竿架顶端曼妙低垂,几近地面,飘飘然随风而动,像翩翩起舞的少女,尽情地展示婀娜的身姿。染坊的师傅向我介绍说:这种蓝印花布几乎遍布了乌镇的家家户户,大到门帘、窗帘、被面,小到衣服、头巾、书包,通过上浆、印染等工序,塑造出一种原汁原味印染文化。</p> <p class="ql-block">粉墙黛瓦,蓝布绸飞,这是一种怎样的朴素与真实呀!</p> <p class="ql-block">在乌镇,最不需要感受历史沧桑与厚重的地点也许就是戏台了,兴华桥西侧,紧邻颇具乡土气息的林家铺子,有个两、三米高的台子,大致呈方形。舞台上部筑有脊顶,旁有高高翘起的飞檐,作势欲飞。台面上,一男一女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一唱一和,声情并茂。据旁边的老人讲,他们表演的是桐乡花鼓戏,也是当地的传统剧种,在乌镇至少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台下围聚了不少看客,有滋有味地欣赏着,我也混迹其中,只图看个热闹,捧个圆场。</p> <p class="ql-block">乌镇的牵线木偶戏,是小朋友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坐在舞台下观看,蛮有神韵。</p> <p class="ql-block">乌镇的文化是写在水中的故事,古桥似是文章里的标点符号,游走在水乡的每个角落,它是无所不在的文化大使。不过,要说最钟情的还是那一排临水而建、伸到水面的“江南水阁”了。一水儿的木板围墙,木桩托梁,黛瓦盖顶,每间木屋都延伸到水面之上,底部离水面有一米多高,由几根粗细相仿的石柱托起,自东而西,连绵有序地分布在东市河畔。水阁对面,是乌镇廊棚分布最集中的地方,里面沿河一侧的木椅就是江南闻名的“美人靠”,供过往来客休憩、聊天。在廊棚里我选了一处无人的长椅坐下,一边看风景,一边遥想着当年富家小姐、丫鬟们围坐于廊棚之内的长椅上,唧唧喳喳地比试描红技艺;或水边追逐、撩水嬉戏的景象。一位刚从河边洗完衣服的阿姨恰从旁边经过,见我正凝望着对面的水阁,遂主动走过来同我聊起了古镇。交谈中,阿姨告诉我,托起水阁的这些石柱年代都很久远了,虽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坚固。望着倒影清晰可见的水面,我极力想搞清楚水面下的石柱有多深?阿姨对着水面梳捋了一下被风吹动的头发,笑着答道:水面下的石柱更长的。</p><p class="ql-block">我晓得,只有这里的民居才可以称谓是真正的“枕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徘徊在巷陌中,你分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体味到江南水乡风情的淳朴与浓厚;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历史钟声的回响;还可以闻到“三白酒”的醇香浓郁。</p><p class="ql-block">乌镇的气息就是一种文化的气息,在历史中提炼、沉淀、凝聚出来的文化气息,原汁原味,就如同乌镇的“三白酒”一样醇香浓郁!</p> <p class="ql-block">多想久久地漫步在乌镇的香市间,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赶圩,去感受那份喧嚣与欢腾;或是走进小巷内、老宅里,听老人们讲起从前的往事,体味数千年的清纯与从容;或是泛舟于长长的东市河上,惊醒历史的涟漪与浪花;或是钻进江南水阁,枕河而栖,倾听流水潺潺,走一回梦里水乡。也许这并不是梦,值得去追寻……</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大人物第二天真的来了,我只见到他的背影,随即就离开了,也没有留下一张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