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上)2016-2-27

国际老秦

<div>2016年2月27日考察团游览篁岭景区。先来到篁岭新村,这是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山下新建的安置新村,搬迁安置在住村民,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同时篁岭古村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保护与利用。</div> 婺源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汇处,篁岭处在婺源的东北部的石耳山脉中。篁岭是山(石耳山脉的余峰)的名称,也是这个古村落的村名。<br> 篁岭是一处原生态的古村落,是一座据山而建的五百多年的徽州古村,村上有一百多所建在山崖的民宅,这些民宅清一色是徽派建筑。 篁岭村落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梯田层层叠叠,环绕山间,景色十分壮观。每到春季梯田里近千亩油菜花集中开放,与桃花、梨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呈现出油菜花海。 篁岭村山下徽派建筑景观雕塑。 长流水的水车景观雕塑。 “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篁岭景区导览图。 <font _mstmutation="1" _msthash="46540" _msttexthash="445464565">‎篁岭游客服务中心的徽式建筑,刻满篁岭古村的漫长岁月。 虽说篁岭在江西婺源,但是依然属于徽派建筑体系,‎</font>婺源自唐宋以来就一直隶属徽州,历时已千余年。<b></b> 翻开清代的地图,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婺源两度被并入江西。1947年8月,婺源终于划回安徽。1949年解放,婺源又再度划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 和参加考察团的法晚、纺织党校的领导、老师合影。 篁岭缆车上站,婺源建成的第一条观光客运索道,使隐藏深山的篁岭村有了通往外界的捷径。过去通往外面的只有“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小道。观光索道的建成既为游客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也为婺源乡村旅游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索道总长961米,高差192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 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巧夺天工的木雕石刻,从牌坊到民居到祠堂,融入在篁岭古村的每个角落,时光让古村变得斑驳,而篁岭的人们轻轻拂去了落下的尘灰,使古老村落重发光辉。 不知这个村的人是哪个朝代搬进大山的,少说也是几百年前的事,至于搬来的原因应该是躲避战火,那年头兵荒马乱的不太平,百姓只能往大山里躲,想必当初搬来的也就那么几户人<b></b>,后来繁衍生息就演变成如今偌大的村落。 篁岭十大看点“晒秋人家、天街古巷、五桂香堂、奇异怪屋、冒险森林、极速溜索、红豆杉群、垒心栈桥、梯田花海、爱在心田”。 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篁岭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原汁原味古村落风貌及民情民风。 篁岭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风水格局,村落整体形态以自然山川地势为依托,呈山环水抱之势。北依山体,藏风聚水,南望溪谷山峦,气象万千,去势开阔。远处的梯田与背景的山林交织成景,山脚下的梯田沟壑,开垦的疏密有致。 篁岭的山并不高,海拔才五百多米。篁岭的祖辈们是依靠山间的竹林而生。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石耳山盛产毛竹,而且毛竹的种类繁多,数的过来的有方竹、毛竹、水竹、苦竹、斑竹、观音竹等。而词典中解释“篁”字,就是指修长的竹子,古时的篁岭,山上产一种叫做“篁竹”的竹子,篁竹叶子很奇特,长方形状,外界甚是少见。 篁岭名字的由来,最权威的记载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婺源县志·山川》:“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篁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 ”,有着500年历史的篁岭村,一直是藏在婺源县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脉中一个偏僻而幽静的山村,“地无三尺平”是篁岭最突出的特色。 村落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位于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仅红豆杉就有80多株。 “竹山书院”顾名思义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书院选址颇有讲究,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 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是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 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div><br></div> “曹氏宗祠”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东至大鳙源后至篁岭,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26代)。曹姓文人辈出,“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镛父子,其故乡据《婺源县志》记载在篁岭。 曹氏宗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题写的“上蔡世家”。 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 曹氏宗祠开辟为民俗展览馆,这是当地古时的厨房灶台。 徽宅客厅中堂基本格局。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字画下长条案东置古瓷瓶、西放古方镜,“东瓶西镜”祈祷在外之人灾消安平,案下摆放八仙桌太师椅。 街上的牌楼奇异的合体字。 <div>从右往左读的“君亲师”(人主=君、见父母=亲、先生=师)。<br></div> 篁岭街巷有平路有台阶,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 道路均以石材铺就,坚固耐久,烙着几百年的时光印记。 天街的核心区域,有个二层楼小建筑,是古时候的绣楼。 关于绣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抛绣球选夫君的地方。 第二种说法是,女人们特别是富家小姐绣花缀朵的地方。 富家太太、小姐们闲来无事,就在高楼上绣着花,顺便看看楼下走过的人,还有楼外的风景,以此来排解心中的寂寞,打发无聊的时光 门楼上匾额“挹奕”二字,深藏了禅意。“挹”是“舀水”,延伸为“采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两字合在一起,就是“揽兴入怀”、“逸致潜生”。这也正是设这个小姐绣楼的主要寄望。 “竹虚厅”原主人是曹元功,明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 竹虚厅整体为三间结构。房屋临街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竹虚厅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精雕细刻。 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状元及第”,右上是“周文王狩猎”,右下是“文王访贤”。这些木雕从传统的戏文和民间吸取美好的向往,展现了徽商“贾而好儒”儒雅与睿智。 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 徽地多产木,徽建民宅建筑多为木构架,横梁一般用料硕大,中部微微拱起称月梁又叫“冬瓜梁”,立柱用料则细了很多,所谓“粗梁细腿”,雄而不笨。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所谓“众屋”,也叫“厅屋”,其实就是分祠,也是村里族群开会议事的地方。 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 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 篁岭的众屋是天街的核心区域。篁岭的曹氏宗祠在村口,离村比较远,而这座众屋居于篁岭天街的中心位置。祠前场地开阔,周围聚居者众多,所以是篁岭的“中心广场”,自然也是最热闹的地方。 由江西省邮局在婺源篁岭景区精心策划、打造的“百年邮驿”。 利用古宅打造的有现代邮政功能的“百年邮驿”。 由百年古宅开辟而成,独具一格,古朴典雅的“百年邮驿”。 走进篁岭邮驿,宛如走回旧时光的“百年邮驿”。 古色古香,有产品区、DIY明信片区,可邮寄信件,各项邮政业务功能齐全的“百年邮驿”。 是一座别具一格,极具文物价值的,以最美乡村为主题的“百年邮驿”。 村中由于空地稀少,村民们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顶晒辣椒等农作物的传统,形成全国闻名的“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和摄影家前来创作。<br> 屋檐上吊挂的农作物。 篁岭是人文的杰作,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a814f724=""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a814f724=""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891583/38254490-88d9-11ec-b7de-ef581a9bcb08.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891583/38254490-88d9-11ec-b7de-ef581a9bcb08.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09.244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天街的两边建有祠堂、商铺和茶坊,古村的百姓习惯于在天街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逢年过节,需要举办祭祀活动时,天街也就成为一条流动的大舞台,帝王将相,神魔鬼怪,均会在天街上演绎一段。</div></div><!----> <div>篁岭古村所有的民居,都是坐落于落差近百米的山崖上。地无三尺平,村民习惯利用自家的阳台,或者挑出的屋檐晾晒衣物或农产品。</div> 每年秋季,地里的庄稼收割上来后,都要利用秋高气爽的天气,在房前屋后、楼上楼下进行晒干,久而久之,一场媲美秋景的“晒秋”,便形成古村的惯例。自然作为篁岭特有的符号“晒秋”,每年的秋季都会呈现于世人的眼前。<br> 篁岭的晒秋遐迩闻名,一百多栋徽派建筑房屋鳞次栉比,开阔的窗前都伸出长长的木棍,圆圆的竹制品簸箕装着满满的谷物,簸箕一个挨着一个,房屋一栋连着一栋错落有致。 红的辣椒,黄的皇菊,橙黄色的便是孔雀草,红黄交辉,成为篁岭晒秋亮点。 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风情杰作,形成最美中国符号——晒秋。 <div>篁岭的秋季,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出现在每家每户的屋顶木架上,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秋”农俗景观,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br></div> 晒秋以妇女们为主,日出晾晒,日落收藏,有什么晒什么,晒的都是她们的劳动成果及丰收喜悦。晒秋,晒的是丰收,晒的是美景,晒的是幸福。 晒秋的“秋”是指丰收的果实,而篁岭晒秋并非专属秋季,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秋”可晒。春晒笋干,夏晒茄干,秋晒辣椒,冬晒腊肉。一年四季延绵有序。不仅景美,也是座多产丰饶的村庄。 硕大的竹匾从家家户户的木阁楼上支出来,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白色的扁豆、黄色的南瓜,勾勒出五彩斑斓的美景,延续着古老的农耕文化。 登到最高处往下看,只见房前屋后成了晒竹匾的世界,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晒着各色的作物,在白墙灰瓦、青山绿林中,像油画和山水画。 每年的收获季节,房篁岭处处闪烁着民俗风情的亮点。“篁岭晒秋“是篁岭景区标识性景观符号,也成为篁岭景区代用名称。篁岭特产的辣椒、黄菊、山茶油称为篁岭'三宝',原生态生长和有机种植。 篁岭街边院落大多有花草,路两边的小阳台和窗户都有植物搭配。 “户户流水”青石池内,喂养的是五颜六色的原生态鱼。 沿街前行两侧的小店都是古屋。 这处山崖上的古村落间的老街长约三百多米,从前是村民们商品贸易,聚会议事和举办庙会的场所,因为老街位于山岭上,当地百姓就给老街取了个通熟易懂的名称“天街”。 篁岭古村上的所有住宅,都是围绕着天街所建,即便是远离天街的地方,也要从天街的一处修睿一条小径,再通往自家的宅子。天街就像一条穿起整座古村的玉带,把篁岭古村引领起来。 篁岭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原汁原味古村落风貌及民情民风。篁岭村庄的房屋结构开式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 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处的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晒晾农作物使用竹晒簟,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 山坡上的怪屋和坡下小平地的怡心楼。 此处天街却是绝无仅有,特殊就在于这个街道分上下好几层,就像是摞起来的街道,房屋店铺也都受地形限制,建得小巧玲珑,又格外别致,紧紧相邻,又都恰到好处。 山墙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朴素的黑瓦白墙,张扬的飞檐翘角,展现古老的徽派民居的精华。 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尽显徽派建筑的尊贵。 篁岭古村是悬挂在山崖之上的古村落,属于典型山居村落。 其灵活巧妙而有机的村落整体与各单体建筑之布局,喜于其乡土自然与乡土人文的美妙结合。 古村中最佳网红打卡地。 古村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世外桃源般的山居田园隐居生活。 整个山间村落徽式民居的土砖外墙古朴沧桑。 沿着古村的山腰走半圈,便会见到一座耸立在山岗上的老宅。有别于村子里的其它民宅,这座老宅不仅地理位置高,面积大,而且高墙大院特别醒目。这就是篁岭古村中最有名的“五桂堂”。 篁岭古村的开村始祖姓曹,至今村里的大部分人的姓氏也是“曹”姓。而“五桂堂”便是曹姓家族的祖屋,“五桂堂”是篁岭古村的根。 篁岭是一个临山崖建的古村,古村里向来地少,一般居民家的宅基地都是小小的一块。所以才有了每家每户的窗沿上挑出的晒秋木柱,村民家里没院子,晾晒东西只能借天了。而“五桂堂”却是个特殊。 典型徽派豪宅五桂堂,篁岭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员,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宫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 平方米。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水磨青砖精雕细刻,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气势彰显。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 通往兰园的小径。 兰园月亮门。 五桂堂院内,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这是右边的半月形“泮池”、梅花树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 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