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语文项目化学习二

漫天飞雪

九下诗作品读 <p class="ql-block">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p><p class="ql-block">《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为了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p> <p class="ql-block"> 《鱼化石》赏析</p><p class="ql-block">《鱼化石》写的是一个可悲的寓言。不是亲身遭受这种磨难,有着切肤感受的人,是不会用诗歌的形式来这样对人做深刻的哲理把握的。我们当然不会只看成是写诗人个人的杯具,这首诗是对我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知识分子的命运,做了典型化的十分生动的概括,是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艾青”的共同写照。这首诗理性色彩很浓,发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全诗选取了一个十分贴切的意象——鱼化石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由一条活泼跳跃的鱼变为了“绝对静止”的一块鱼化石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月夜》赏析</p><p class="ql-block"> 本诗语言简练含蓄 四句诗只是简单的描绘画面 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 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 形象含蓄的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 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诗中月光明明的照着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 霜风本来给人冷寂之感 诗中却又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给人清冷之感 诗中却始终却用明明的修饰 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 却没有靠着顶高的树 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 并排站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 没有靠墙强调 我不攀不附 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 简单两句 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 站签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 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 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p> <p class="ql-block"> 《萧红墓畔口占》赏析</p><p class="ql-block">诗人出于心灵深处的真情呼喊与冲动,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想到友人生前的漂泊坎坷人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寂寞困顿处境,不由悲从中来。</p><p class="ql-block">“长夜漫漫”中“等待”的自己一直在向往光明,等待黎明,期盼与友人互诉衷肠。可“你”却不再等待,去了另一个世界,“卧听着海涛闲话”,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彻底摆脱“黑暗”的纠缠。</p><p class="ql-block">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p><p class="ql-block">“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 。</p><p class="ql-block">漂泊了一生,终于有了安息之地,在面海的浅水弯,不再受惊扰,不再挣扎流浪漂泊,依偎在“你”喜欢的大海身旁,睡在这浅水弯的一隅,面朝大海,看绿荫花影,听潮起潮落。</p><p class="ql-block">这首伤逝之作,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p> 现代诗作品读 <p class="ql-block"> 《情愿》赏析</p><p class="ql-block"> 全诗两节,各七行,每节对应行的字数相同,连标点符号用法也一模一样,结构上突出了建筑美。从内容看,每节前两行都是实写,后五行则是虚写,是实写意象的延伸,是联想,是诗人心理感受的描摹。诗人捕捉到美丽瞬间——“艳丽如同露珠”般的笑颜,那笑靥就像朵朵鲜艳桃花的倩影。诗中“她”在笑,“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她惺忪的”、“散乱的挨着她耳朵”的鬓发都在笑。诗人也在笑,诗人笑“她”的“笑”,她们对视而笑,笑得那样甜美,透过微启的贝齿,那“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神的笑,美的笑”,“诗的笑,画的笑”,似轻漾的柔波,如晨风的轻歌,像无声逝去的流云,是那样的轻软。透过这轻漾的笑靥,我们仿佛看到了“她”所经历的.赏心乐事,这是一种笑态,也是一种心态的反映,让人产生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全诗大致押韵,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节奏感。整首诗是一曲轻唱似的妙乐,是一帧柔美亮丽的佳构</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再现了诗人对美的感觉和领悟,诗人捕捉到轻漾浅笑的瞬间,从自然美着笔烘托人间的美,调动了她对古建筑的诗情画意、审美感知,写得纤巧灵动。</p> <p class="ql-block"> 《向太阳》赏析</p><p class="ql-block">《向太阳》长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尽管在诗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但并不以叙事为主,作者仍然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武汉当时作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镇,正轰轰烈烈地掀起保卫大武汉的群众性活动。艾青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显示着民族觉醒和战斗决心的现实世界。心中鼓荡着的激情和创作欲求,与现实结合的强度显然达到了燃烧的程度。于是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全部感情如一粒粒火种燃爆了起来:多少年来在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奔波的疲累,痛苦的回忆,在受难中执着不渝的追求,便都随着诗人眼睛里涌出的热泪和心中沸腾的血液,一起喷发了出来。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如今重读这首哺育过我心灵的诗,仍然激动不已,仍然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p><p class="ql-block">诗人摘引了旧作《太阳》的六行诗当作这首长诗的序曲,常常为读者和文学评论者所忽略,但我以为它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的含意。正是这首1937年春的《太阳》,作者预示了不久即将出现日出的魅人的景象:“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向太阳》正是赞美人类从苦难中再生的欢欣的,也可以说,艾青写的是他心中预言的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时的感触。引自《太阳》的六行诗,使这首长诗的时空感和整个情节推向了一个深远的境界。作者当时不到而立之年,敢于触及这个空灵而永恒、有关人类命运的巨大主题,充分说明他在创作上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缘于作者的强大的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力。不论人生的体验,还是艺术的修养,当时,在作者生命内部都已孕育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创造的潜</p> <p class="ql-block">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p><p class="ql-block">  大海是作者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作者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作者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人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作者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p> <p class="ql-block"> 《当我死时》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p> 自创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