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孝义三晋文化研究会~晋商专委会</p><p class="ql-block">奎星楼读书会</p> <p class="ql-block">来过苏家庄的人都知道,此村不仅保留众多晋商大院,而且还有两处苏家庄标志性建筑,——”慈胜寺”、”奎星楼”。</p><p class="ql-block">“慈胜寺”是古汾州地区著名的禅宗道场,它始建于唐,兴盛于宋。临济宗著名大德,印宝禅师的弟子惠藏,在此院住持,传授佛法。</p><p class="ql-block">”奎星楼”是苏家庄人的文化信仰,精神家园。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这两处建筑虽是不同年代的产物,但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创建还是重修,都需要相当的资金。经费的来源主要以本村人募捐与买卖经商者筹措(布施)。</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在慈胜寺、奎星楼,石刻碑记捐资布施名单中,留下了众多商家字号名称,这些商号名称能保留至今,非常珍贵。它是研究汾阳孝义及苏家庄晋商的重要资料。由于时间久远,也没有资料记载。现已无从考证出他们的东家叫什么名字,掌柜的姓什么。曾经在什么地方经营者何种商品……。但这些商家字号中不乏很多是苏家庄人自己开设的的。</p><p class="ql-block">现将各家商号名称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义合店,恒升当,恒裕当,复盛当,泰和当,万盛当,兰馨当,广美当,威宁当,</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义成当,大盛当,大顺当,瑞兴当,广昌典,万亨典,祥泰典,复太店,永兴店,通车店</p><p class="ql-block">嘉庆年间;</p><p class="ql-block">万来号,广生号,兴旺号,隆香号,义和铺,天兴号,义和成,宏盛昌,兴广成,</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p><p class="ql-block">德和当,天锡号,合丰店</p><p class="ql-block">万泰搂,兴泰德,义胜当,悦来号,</p><p class="ql-block">隆和号,纯兴当,宁隆泉,世立茂|</p><p class="ql-block">万聚号、宁昌店,宁合店,</p><p class="ql-block">松瑞号,宏裕当,德兴号,</p><p class="ql-block">通顺号,德来号,兴隆局,</p><p class="ql-block">乾亨号,天益泰,德丰号,</p><p class="ql-block">协和号,德聚号,丰成泰,玉成局,通泉号,新盛号,北元泰,世丰号,北兴成,义和号,恒昌号,东盛宏,昌泰店,新盛斋。</p><p class="ql-block">(一)晋商人物:</p><p class="ql-block">根据采访和村里老辈人传言,清,康熙年间,苏家庄人在外经商者众多,有名望的是西街的王家,南巷內的吴家,厅坊院的主人由于时间长了,也不知主人姓啥了,还有旗杆院的苏家,这些都是晋商大户,有自己的商帮驼队。他们在外发迹后,回老家建豪宅。</p><p class="ql-block">西街“王家”就是典型,至今在“王宅”的二门门额,还镶嵌有匾额一块《谦一六吉》,落款为康熙五十一年,这至少说明,王家这座大院是在康熙五十年左右建设的,也就是说,在康熙年间王家的生意也是最火的。在看“王家”的石宅门,其门额,门匾,门框,门柱,插坊,花芽等,全部用青石雕成,边角处有乾隆年落款。这也说明王家大院这座”石宅门”是乾隆年间花巨资建造的。据老辈人传言,王家的买卖做至甘省一带,经营绸缎、布匹,颜料等。挣回的银子用驼队往回拉,在老家建豪宅。王家的宅院为一门二进三层楼院,內宅为三层楼,一至二层每层窑洞五孔,三层为砖木单坡顶楼阁式大厅,东西夏窑各三间,共21孔窑洞。主人捐六品官职,沿街大门旁立一旗杆斗子……。据传,王家在道光年间家道中落,民国时只剩老太一人,迫于无奈把整个王宅与其场院变卖于本村商人郑春生。</p><p class="ql-block">回头再看”吴家”,查苏家庄现存清代石刻布施名单,不难看出,吴家在清早期,康熙、乾隆、年间人丁最为兴旺,吴世爵是当时苏家庄社首,查看本书“吴阿院”平面图,可想吴家当年的势力。吴阿院大门门额有石匾“吴阿院”,”阿”,也有家的意思,也就是说”吴家院”。时光流逝转眼百年已过。吴家在咸丰同治时家道败落,现苏家庄已无吴氏后人。也无从考证出当年这些“东家”们,开的商号名称叫什么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吧。</p><p class="ql-block">旗杆院苏家;在道光十三年,苏有福墓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讳有福,洪五其字也。世居苏家庄……公志气越群,志在四方,三十二岁只带十数金,徒行数千里,赴甘省……克俭克勤,相其机宜,义中取利,踵陶朱之事业,而亦如陶朱之发积巨万。嘉庆十九年旋里……通过这一段话,可以想象到当时苏家的财富和苏家庄晋商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访了惠肇年的后人惠锋,据其讲述,他的曾祖父惠肇年,晚清民国时期在汉口,几乎半道街都是他家的铺子,经营茶叶,颜料,酒类。生意做的非常兴旺,后来日本人占据武汉后,生意被迫倒闭。由于时间久远商号的名称也已淡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侯家,侯曹栋的爷爷,这已经是五辈人之前的事了,也不知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了,只是侯家老辈人传言,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祖上在大库伦,恰克图做买卖,家里现在还保存当时在口外带回来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采访中,赵子科的后人拿出来一对清代青花茶叶罐,说是曾祖父赵子科在新疆做买卖时带回来的,舍不得卖了,要做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雍正五年《恰克图条约》签订,中俄两国在恰克图进行交易,条约签订的次年,俄方出资建成方形的贸易城,命名“买卖城”。何秋涛所著的《朔方备乘》卷三十七《俄罗斯互市本末》中说;其內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半数皆山西人……。在这些山西商人中,其中就有我们苏家庄晋商。几天前,同龄好友苏天伟提供了我一张民国早期的老照片,说:这是我爷爷苏世方和咱村几位做买卖的同龄人,在恰克图时候照的相片。但是现在已叫不来照片中人的名字了。后来我把这张老照片给苏世方的侄儿苏志功看,让他辨认照片中这些人都是些谁们,叫什么名字。看过照片后,他也辩认不出来。只是说,像是谁,但不敢断定。左边第二个站着的是我三伯伯(苏世方),在恰克图做买卖。他还会说苏联话。我们小时候时常围着我三伯伯,让他给我们说苏联话。</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四人均为在恰克图做买卖的苏家庄人(同龄人),左二为苏世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商者多磨难,总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但成功者仅仅又是极少数,有的甚至搭上了性命,命丧沙漠,埋骨他乡。例如:民国时期、苏定方,武凤鸣的父亲(解放后武凤鸣的母亲把丈夫的尸骨带回苏家庄安葬)、左维占的父亲左效芝很早就留下父母妻儿,跟随商帮驼队去新疆做买卖,最后也人财两空客死他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左维占去新疆把父亲尸骨带回苏家庄和母亲合葬。</p><p class="ql-block">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清朝时,人们称之为大库伦。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清朝初期,蒙古各部先后归附清朝政府管辖。清末民国初,在沙皇俄国的策划下,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独立,1921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以库伦为首都。1924年改库伦为乌兰巴托。也就是这个时期在库伦经商的外地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山西商人开始走向败落……。我们苏家庄晋商闫志中就是其中一位,最后也是未能回归,埋骨他乡。闫志中;光绪年生人,祖籍孝义六壁头,民国初年迁苏家庄。因自己长年在外经商,放心不下家里妻儿,逐迁苏家庄定居,(闫志中与苏家庄左执勤为连襟关系,两人的夫人贾氏,是亲姐妹。姐妹俩在一个村里能相互照应。连襟左执勤当时是苏家庄的村长,汾阳“万源长”商號的掌柜。定居苏家庄放心,最起码没人欺负),闫志中在苏家庄置房买地,安顿好妻儿后又返库伦……。据闫志中后人闫兴茂(闫俊生)讲述,“祖父闫志中在民国十二年,通过在六壁头村当村长的兄长闫志壮,申请孝义县公暑,开出去往库伦的“路证”执照,前往库伦。也就是在这次走后,我祖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当时有人带回消息和一些东西,说:政策有变,政府没收外地商人全部财产。闫志中带财物,在回乡出关时被卡住了。至此以后闫志中再无消息。</p><p class="ql-block">在陕西榆林经商的侯维藩也是未回到家乡。</p> <p class="ql-block">闫志中像</p> <p class="ql-block">闫志中去往库伦的路证(执照)</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家庄“魁泰丝烟”印版</p> <p class="ql-block">烟丝包装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家庄做买卖经商者众多,民国早期有,郑万宁、郑春生父子。郑家在新疆开设“大盛魁”,孝义旧城“万花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本村开有当铺“德和当”。并入股份汾阳“德义园”。发</span>迹后回村置买本村“王宅”及其场院。在原场院的基础上新建成“德发农庄”,买土地百亩。是一座典型的庄稼交买卖的庄园。本村人习惯把“德发农庄”叫(德发源)。</p><p class="ql-block">左执功,王政兴,两人在苏家庄北门外合伙开设“三义店”,也就是车马店。在过去,平遥、介休、灵石,的商帮去汾阳三泉,离石方向必经过苏家庄,商帮驼队进南门出北门,老辈人传言,每到夜深人静时人们还能听到过往商帮驼队的车轮马蹄声。出北门后,在“三义店”停车住宿临时休息。</p> <p class="ql-block">苏家庄靳巩是民国时期一位政界人物,爱国人士,民国初年任太原警察厅长,并在太原开办“国货商店”,汾阳城內“复兴永”,孝义城內“裕兴厚”。靳巩也是一位收藏家,据靳巩邻居,也是靳家老亲侯德林回忆,在他小时候常去靳家玩耍,就能看到,孝义旧城“中阳楼”的模型,就在靳家门道里摆放的。可能是六十年代末,捐献给了孝义文化馆。</p><p class="ql-block">武光华的父亲武国栋在张家口经营颜料庄。早年间武光华把一张他父亲在张家口做买卖的老照片卖给了收古董的。</p><p class="ql-block">苏家庄晋商远不止这些,在我采访考证时很多老人由于年纪大了,一些事情已不能完整的讲诉下来!有的甚至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往事已为尘埃,但一处处残败的晋商老宅,仿佛还在讲诉着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二)晋商老宅:</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全村共有牌坊院三十余处,民居五十余处。仅苏家庄东西一道街全长385米,有沿街17座牌坊大宅门,均为二进、三进,四进,牌坊院,过道院,二层,三层,楼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但这些古老的建筑仍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文明的根,寄托着儿女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靳巩~像</p> <p class="ql-block">“德发源號”买地契约</p> <p class="ql-block">苏家庄“瑞生庆”向本村人侯昌福立的借约</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枚龙洋的头部上方有一个小梅花钢印,这就是当时商号给自己银元做的记号。</p> <p class="ql-block">苏家庄村长,左氏家族族长,“万源长”掌柜,左执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