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乌云格日勒</b></p> <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冰天雪地的一天,一辆载着招工回城和应征入伍几名知青的马车向35里地外的坤都公社奔驰。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下乡两年半的尚申宝楞大草原,转乘汽车回到查布嘎镇(天山)。</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出版书籍等都靠手工捡字印刷。回到查布嘎镇之后正赶上昭乌达盟民族印刷厂招蒙古文捡字工,所以我差点儿成为捡字工人。此时恰巧昭乌达(现赤峰)广播电台蒙编部主任根顺和特木其勒两位老师也在阿鲁科尔沁旗,打算招两名蒙古族男性编辑。经过考试他们只选定了符合标准的一位男性。</p> <p class="ql-block"> 得知他们决定从女青年中选人时,“娘子军”们受宠若惊。考试开始了,首先是口语测试,读一段蒙古文报纸,再读一段汉文报纸。这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下乡期间作为团总支书记的我经常在大队和小队会议上为牧民读蒙古文报纸和学习材料,在青年点为知青(48名知青中沈阳知青占大多数)读汉文报纸,并且经常跟着蒙古语和汉语广播“学舌”。第一关顺利通过!</p> <p class="ql-block"> 第二关是笔试,将一段汉文翻译为蒙古文,再将一段蒙古文翻译成汉文。真是天助我也!我从小学到初中学的是蒙古文和汉文,可谓“双语教育”,在高中学的是汉文,并且为知青与牧民当了两年半义务翻译,练就的本领此时派上了用场。交上答卷,得到的回应是:笔试第一名,我被选中!</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2月,与同事斯琴高娃好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荣幸地成为昭乌达广播电台蒙编部一名以工代干的编辑,被分配到编译组工作。特木其勒老师是编译组组长,组员有:胡日哈、哈斯巴特尔、娜仁高娃、布仁特古斯、莫德格和我。虽然下乡期间做过口译,但是正规地从事汉译蒙文字翻译这时才刚刚开始。我虚心地向老师和同事们请教,刻苦钻研业务,很快熟悉了工作。不久,我随从有经验的老编辑参加了在巴林右旗大板镇举行的全盟牧区工作会议采访和在阿鲁科尔沁旗查布嘎镇举行的全旗三级干部会议采访,得到了锻炼。</p> <p class="ql-block"> 当时蒙编部与汉编部还经常进行协作,相互提供所需稿件。1977年我独自参加在赤峰市举行的全盟图书工作会议采访,不仅为蒙编部编写了蒙古文稿件,而且为汉编部提供了汉文稿件,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好评。当时根本没有采访工作所用的录音笔之类设备,只能靠脑记手写。有时我们为完成紧急任务,连夜边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边做记录,及时提供所需稿件。一年后我如期转正,工资从原来的每月23元调整为34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25日,与曾经的四位美女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25日,与曾经的两位美女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记者期间,同事们的友情也是终生难忘的。广播电台的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都很好,同宿舍有乌日格莫勒(克什克腾旗人)、高娃(巴林右旗人)、斯琴高娃(巴林左旗人)、莫德格(巴林左旗人)和我等5人。她们对我很关照,我们相处得像姐妹一样,和其中的几位姐妹至今仍有来往。在电台工作期间还经常去播音员敖顿姐姐等同事家做客。</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25日,与美女同事斯琴高娃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25日,与美女斯琴高娃同事和美女哈斯其木格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探亲回家路过赤峰市,我曾去探望蒙编部的几位老师,电台领导和蒙编部同事也多次盛情款待我,帮助买票送站,情谊不断。</p> <p class="ql-block"> 感谢美女同事纳仁和帅哥宝音夫妇多次为我接风洗尘,订票送站!</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见到广播电台同事非常高兴!</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昭乌达广播电台机关在西边郊区还有一块农业基地。1977年夏季,台里从我们每个小组抽一人参加一个月的劳动时,我主动报名参加。因为我觉得其他人或因身体原因,或因孩子小需要照看,确实有困难,我身体好,单身无牵挂。在电台工作期间还与单位组织人事办公室的一位大姐赴宁城县搞过外调。那次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感到很新奇。我也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人。比如说,汉编部的一位编辑生病嗓子疼时,我曾为她熬绿豆汤,给予关照。</p> <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17日,与在赤峰市工作的两位家乡师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 昭乌达报社(现赤峰报社)离我们广播电台不远。因为亲戚克林姐和旭日其木格姐(敖勒金加布恩师的妹妹)在报社工作,而且她们单位伙食不错,所以我经常去她们那儿“串门”蹭饭。两位美女姐姐和报社同仁们曾对我给予很大帮助。</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在赤峰与美女克林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在赤峰与报社三位美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与美女克林姐和美女包格日勒同学在北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尤其使我难忘的是,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在我备考期间,昭乌达广播电台蒙编部的领导和同事为我提供了复习功课的条件,汉编部的几位“老大学生”还教我答卷技巧,告知我要沉着冷静,首先别忘在答卷上写上名字,先做易解的题等,并且指点迷津,义务为我进行语文知识辅导,令我非常感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蒙编部和汉编部联合为我举行了欢送会。我曾表示大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但毕业后被分配到在京的翻译机关,未能兑现承诺,感到有点歉疚。</p> <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11日,亲朋好友相聚。</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私人拥有照相机者实属罕见。所以,同事和亲友相见的好多精彩画面都未能用相机记录下来,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18日,亲戚设宴聚会。</p> <p class="ql-block"> 不过每次探亲路过赤峰,看到如今焕然一新的广播电视大楼和广播电视成就展,都为家乡广播电视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感到由衷地高兴与自豪!并且在担任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文室副主任期间与时任赤峰广播电台副台长的色旺取得联系,商讨借聘全国“两会”翻译专家事宜。</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春季,赤峰电台蒙编部派遣了资深播音员阿拉坦宝力格赴京参加了全国“两会”蒙古语同声传译工作。期间阿拉坦宝力格先生还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翻译的几位专家,并且在赤峰电台蒙古语专题节目中播出。此举不仅促成了两个单位的协作,也为宣传蒙古语文翻译事业提供了平台,还为有关人员提供了参加全国性会议翻译、施展才能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2005年3月,接受赤峰广播电台资深记者阿拉坦宝力格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7日与亲戚和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7日,与美女克林姐和美女纳仁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7日,与赤峰报社总编白音那同学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记者的那段经历使我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我一直珍藏着当年的那个记者证,并保持了记者的雷厉风行作风和观察判断能力。</p> <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6日,与赤峰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敖木巴斯尔一家人在北京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22日,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22日,与赤峰报社总编白音那同学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22日,与美女同学同事好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7年,赤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民宗外侨委达木林巴特尔先生作为翻译专家,借聘到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文组,参加全国两会文件翻译工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7年,达木林巴特尔先生作为翻译专家,参加全国两会文件翻译工作,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28日,亲朋好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2日,妹妹设宴,同事、同学、亲友相见。</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在1981年11月29日《昭乌达报》(蒙)第3版上发表过题为《试论蒙古民族的祝福与诅咒》的文章。后来还在《昭乌达报》(蒙)上发表过一些报道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