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期待</p><p class="ql-block"> 时值正月,冰虽已憔悴,但尚未消融。白洋淀码头上,期待早日乘风破浪的人们络绎不绝。这场景,估且就叫踏春吧。 </p><p class="ql-block"> 放眼白洋大淀,金银相伴,金的是芦苇,银的是冰河。 </p><p class="ql-block"> 季节带我们走进了春天,却满眼还是隆冬的成色。那些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浮现于脑际,可惜没有任何一句与眼前的景色相宜。为什么? </p><p class="ql-block"> 料峭的春寒告诉我,所有有关春的经典名句描写的都是“叔伯”家的春天,都是南方的山清水秀、温柔明丽,与白洋淀毫不相干。那么,到底是春天的白洋淀无可写之处?还是本地人不具备江南才子那种缠绵悱恻、多愁善感、借景抒情的描绘、赞美家乡的才情呢?不得不让人深思。 </p><p class="ql-block"> 说起白洋淀,不免会提起孙犁先生的成名之作《荷花淀》。荷花淀是白洋淀中的一个分淀,可以说白洋淀成就了孙犁先生,也可以说孙犁先生扩大了白洋淀的影响。自从读了《荷花淀》后再遇见安平县人,心里便有了亲近感,因为那毕竟是孙犁先生的家乡人,从感觉上隐约有情感上的丝丝关联。</p><p class="ql-block"> 春风缕缕,不经意思维已跑偏,由来已久的遗憾袭上心头。如果打上书名号,《荷花淀》这部小说,应该是本地文人的悲哀。因为,家乡如此美妙奇丽,却让衡水安平县的孙犁先生写了,岂不是莫大的憾事。我曾把这种想法与人交流过,他们都说我狭隘、偏激。</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偶遇一位安平县钉马掌的手艺人,聊天时我说:“你们老乡孙犁先生是凭着写我们老家的荷花淀才成的名。”我正得意时,他平静地说:“如果你们白洋淀人自己能写,还轮的到我们的孙犁先生吗?!”言外之意是,谁让你们没有那么高的文采呢!谁沾谁的光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他的回答,弄得我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他的表情越平静,让我越尴尬。</p><p class="ql-block"> 这事连钉马掌的伙计都明白,还有什么说的!不能怪这位安平人说话直、不给面子,人家说得对。</p><p class="ql-block"> 李白、苏东坡都不是庐山人,却是写庐山的高手,一首诗四七二十八个字,让人们记住了庐山,在某种意义上说,庐山人应该感谢他们才是。看来,我的乡土观念确实是狭隘、偏激,甚至是浅薄自私。而这种无能为力的浅薄自私,又是那样幼稚可笑,更确切地说,是可怜!</p><p class="ql-block"> 孙犁先生是影响深远的作家,大师级人物。《荷花淀》一九四五年在延安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建国后《荷花淀》被选入了中学课本,许多作家、文学爱好者纷纷效仿,并形成了《荷花淀》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坛无可替代、独树一帜。先生早年在安新县的同口村教书,后来去了延安,也算是咱的老乡,更是革命前辈,应倍受崇敬、爱戴。倘若他当年不写《荷花淀》,那将是白洋淀的损失、文坛的缺憾。 </p><p class="ql-block"> 理是这个理,不过还是希望白洋淀人能出几个孙犁先生式的人物,延续《荷花淀》派的香火;讴歌伟大的时代,讴歌水泽灵秀的家乡,讴歌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白洋淀深处,春风里,阳光下,金银交错熠熠生辉,正孕育着无限生机。颇具浪漫情怀的渔民后人,如今不只传承月夜横渡、风波浪里撒网打鱼的技能,更多青年才俊源源不断地步入了高等学府深造,领略白洋淀以外的高深。在春风浩荡的季节里,何愁他们的灵感不升华,何愁《荷花淀》无续篇。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消闲自在</p><p class="ql-block"> 2022年2 月7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