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过年

泰尔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南梯村。</p><p class="ql-block">南梯村在虞乡镇属于第二大村,人口3000多,共有14个居民小组。</p><p class="ql-block">村里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从进入腊月开始,到正月结束。</p><p class="ql-block">过去的日子,由于经济状况都不太好,所以,往往把过年当作一年的头等大事来抓。</p><p class="ql-block">过去的虞乡是个老县城,周围的经济全靠到县城里做买卖来拉动。物资交流的互通有无,给周边的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p><p class="ql-block">过年的准备工作自然离不开到虞乡城上集赶会。全年每逢农历的一四七为集。虞乡城里的神庙较多,自然庙会也就较多,所以,除前半年农事较忙,只有三月份有一个庙会以外,从农历七月份开始,后半年每个月都有一个庙会。因此,腊月里人们把过好年的期望都压在通过上集赶会来为过好年做准备。</p><p class="ql-block">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加上交通运输不便,每个地方的物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以,过年的准备工作不是上一次集赶一次会能够备齐的,必须经过多次的搜集也可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像当地流传的那样:“早些不准备,腊月巴大尽”。</p><p class="ql-block">上集赶会的主要任务首先是准备过年用的吃的。那时的过年最盼望的是能美美地咥一顿,所以,必要的粮食是第一要素。年景好一点还好凑合着过年,年景不好或者欠收,过年就像“白毛女”中过年那样,困难地筹钱,困难地备物。吃的准备了以后,就该准备穿的了。家境好的上集赶会买点布料回家做一身新的,在人前也算是顶天立地;家里子女多的,大的拆洗后给小的做,小的拆洗后几件缝起来给大的做,大人轮不上穿新的,只要能有拆洗的干净的穿上就行了。</p><p class="ql-block">一些家具和厨具也希望在年前能换上新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希冀:早早地能到城里选上几副年画,使家里的炕上和最接触人的地方有过年的味道。记得那时的年画贴的较多的是天津杨柳青的“莲年有鱼”“五子夺莲”等,几乎每家都贴。</p><p class="ql-block">下午放学后,围着巷口头那个箍漏锅的,小火炉烧红的小钢锅倒出的生铁水能把一个个有窟窿的锅补好。</p><p class="ql-block">有时放爆米花的也来了。南头巷口一堆人,北头巷口一堆人,夜晚的巷口被小小的炉火一照,夹杂着小孩子们欢乐的打闹,好像马上就要过年了。</p><p class="ql-block">上午一个吹糖人的手艺人担着挑担走街串巷来到巷口,不一会儿引来一群孩童围观,手艺使尽了全身解数在孩童面前展示各种各样的糖人,一边是熬制糖人的锅子,一边案头插满了糖人:有三打白骨精,有孙悟空手提金箍棒,有猪八戒背媳妇,有公鸡起舞,也有金牛奋蹄,还有老鼠嫁女等等。</p><p class="ql-block">下午的巷口又有一群孩童围观着一个叫卖气球的小贩,货郎担子一头担着各式日用小百货,一头担着挂有气球的儿童玩具。小贩嘴里不停地吹大着各种颜色的大小气球,并伴有小小的“鸡廋子”的咪叫声,使孩童们跟着看热闹。</p><p class="ql-block">腊八的虞乡城庙会,是过年前最后的一次庙会,也是全年最大规模的一次庙会。周边东到运城席张村,西到干樊马铺头,北到临猗七级一带,南到中条山南芮城县境内一带,都有到虞乡赶庙会的习俗。这一天,正逢腊八节,人们一大早就像过小年一样,早早地喝完腊八粥,穿上整洁干净的衣服,去赶庙会。即使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也安排师生放假,一起去赶庙会。</p><p class="ql-block">庙会规模如此之大,热闹非凡,今天已经规模不现。当时的虞乡主大街一个是东西的老大街,一个是城中的南北大街。上世纪七十年代虞乡西门还有门楼和城墙,赶庙会的人从西门外一直延续到东门外,从北边的火车站南一直延续到南边的东西主大街。两边门市林立,货摊绵延不断,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和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街上没有立足之地,人与人只能是你挤我、我挤他,人驾人地往前挪。这里听见叫喊她的鞋挤没了,那里听见叫喊谁把他的钱包偷走了。这里的妈妈找不到她的娃了,那里的夫妻俩找不到年迈的父母了。</p><p class="ql-block">走到街旁支着架子的羊肉锅边,那股带膻的香味让人口流涎水;那边老两口的炒凉粉担子冒出的热气和炒凉粉“嗞嗞”的声音,叫人遗憾和羡慕;十字街口对面老刘家的醪糟摊子锅下小烟囱喷出来的“突”“突”火苗,让过路人闻到了香喷喷的醪糟味儿。</p><p class="ql-block">作为孩童时代的我,更多的是关注哪里有卖鞭炮的,这样就能偷偷地攒着零花钱,好买些鞭炮过年。</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是扫房的日子。在这之前的一些日子里,我们这些家里的小孩利用星期天时间可以挑着担子跑到现在的五老峰索道山峪东边的小柏峪口东边的山坡上,挖一些白土挑回家,以备在扫完房后把墙刷白。</p><p class="ql-block">扫完房后,接着要干的最重要事情就是看好天气淘麦子碨面和蒸馍。</p><p class="ql-block">麦子提前淘好后再需要阴上几天,这样碨出来的面白而且细腻。</p><p class="ql-block">碨面、碾玉米糁和辣椒都必须提前占位子。当时村里的碾子碨子不多,所以,占到位子后等到了跟前,无论白天黑夜甚至半夜也得起来推碨和推碾。</p><p class="ql-block">蒸馍是过年前的一件大事。一家人蒸馍如果人手紧张,就要提前和邻居们商量好,互相帮忙,调整好时间,把馍蒸好。</p><p class="ql-block">蒸馍时最浪费时间的是捏花馍。花馍包括敬神献贡的和出门走亲戚的。大户人家自然要蒸好几天的馍。一般平常百姓人家一天就可蒸完。</p><p class="ql-block">花馍的种类各式各样的,有虎头馍,狮子馍,老鼠馍,蛤蟆馍,吉庆有鱼(余)、龙蛇鸡猪猴猴十二属相,寿桃、馄饨、花卷、包子、油起、牛曲连、枣山等。</p><p class="ql-block">除夕这一天最为忙碌。先是打扫家里家外的卫生,然后就是挂柏枝贴春联。等到中午吃饭时,我的父亲会煮熟了过年的猪肉,把肉皮表面抹上红糖,称为红肘子。不抹红糖的称为白肘子。最后把剩下的肉汤舀出来给我,让我在碗里放点调料,再泡些馍,美美地咥一顿。</p><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熬年。肚子饥了,父亲动手做一小銚子烩菜,热上一壶柿子酒,叙说着往事,展望着未来,直到午夜时分,便各自睡觉。</p><p class="ql-block">初一是新春的第一天,大家都起得很早。天不亮起来后,洗刷完后,跟着父亲祭祀神灵。先在祖先神灵前献上贡品,点上香火,三叩九拜,然后在院子里再摆上贡品,三叩九拜,敬天地之神,最后开始燃放鞭炮。</p><p class="ql-block">村里的过年最早的初一早上是吃馄饨,后来引进了吃饺子这一习俗。刚开始有猪肉饺子和羊肉饺子,有人管羊肉饺子叫羊肉疙瘩。品种不多,没有现在这样众多的口味和品种。馄饨和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看谁能吃上,也是对来年的祈祷。饺子煮熟后的第一碗是献给神灵的,以后各碗才依次端给大人和小孩。</p><p class="ql-block">初一吃完早饭后,是孩子们过年最高兴的时候。小孩子家的小心翼翼地从家里揣上一盒洋火,口袋里装上早已买好的小鞭炮,跳着蹦着跑出门外,一边放着拆开的鞭炮(因为这样会放的时间长一些)一个一个地放着去找自己的小朋友们。整个上午就和朋友们在村子里一边转悠一边放着鞭炮,村子转遍了,鞭炮也放完了,也就到了晌午了。</p><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下午继续转悠和放鞭炮,同样感受着过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晚上,就自个儿跑到庙里的舞台下面看戏,这是村里唯一能够娱乐的场所。村里的戏剧唱的大多都是当地的蒲剧,有时也邀请外村的剧团演出眉户剧。戏剧从初一到初三,白天晚上各演一场。到正月十四,再接着重复连演三天,十六日晚上结束。</p><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戏剧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把那些有演奏才能和表演才能的人聚集到一起,利用一个后冬的农闲时间排练的,可以说是自编自演的,富有民间的热闹气味,虽然不是什么艺术的升华,但村民喜欢开心才是最受欢迎的。</p><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的要数元宵节的社火活动。</p><p class="ql-block">社火一般从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筹备,十四正式开始,连续三天,到十六晚上结束。</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村里过年闹社火都是按照原来划分的保甲区域组织的。全村共分为五个家“甲”:东北方的李家巷为一甲,杨家巷为二甲,西北方的师家巷为三甲,现在所处的“四甲庙”方位为四甲,现在大队舞台以南的张姓和曹姓都为五甲。</p><p class="ql-block">据老人们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搞社火所有的村民参与性极高,都把这种参与当成祈福行善的举动,所以,谁都不愿意落后。</p><p class="ql-block">闹社火完全是民间自发的行动,大家根据自家的情况,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有组织能力的都出来自愿组织村民集资,为活动做准备。</p><p class="ql-block">村里的社火一般都在元宵节期间进行。元宵节前开始紧张的筹备工作。组织者沿着大巷小巷敲锣打鼓,每行进到一户人家门口时,家里的主人就会主动出来迎接,并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奉上搞社火的集资款,就这样一家接着一家地进行着。</p><p class="ql-block">村里闹社火的参与者不限制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不管是富人、穷人,还是能人、痴人、笨人,或者有任何残疾缺陷的人,老少皆宜,因为这是对人的最普遍的尊重,更是对各种神灵的敬畏。</p><p class="ql-block">闹社火最具有的历史性贡献和现实贡献就是,它能最广泛地把这里的人们组织起来,不分阶层、不分穷富地围绕中华民族最朴实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人们凝成强大的精神支柱,传承文化血脉,赓续世代香火,把民间的精气神延续下来。</p><p class="ql-block">南梯村最具有传承的闹社火项目是各式各样的彩妆高台,这种活动不论是原来的虞乡县还是解放后的永济县,都有一定可圈可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彩妆高台最底层是用一张类似于正方形的很厚实的大木桌,木桌腿周围有固定的位置可以穿进抬高台的长杆。木桌平面上面就是制作的各种造型木架或者铁架,用于人物形象设计的骨干造型。一般的高台造型都是围绕着传统戏剧人物进行形象设计,也有根据古典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造型设计。</p><p class="ql-block">村里每一甲的高台人物设计都是背对背进行的,互不透露,只为高台亮相后能比过其他几甲。所以,各甲都推选出最好的设计者参与高台形象设计。</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形象设计和高台数目较多的行列里,一甲和五甲最具实力和竞争力,而且往往都为谁走到最前列会发生争执,到最后争执的结果仍然是“和为贵”。几乎每年如此,热闹社火继续。</p><p class="ql-block">正如人们形容元宵灯会那样: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轰灯,搞社火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闹社火的队伍一般延续有两公里左右,从村北头的李家巷口能一直延续到村南头的巷口。但传统的路线总是围绕着村里的大巷小巷,只要能过高台的地方都过,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成蛇字形行进。</p><p class="ql-block">高台都在中午后行进。上午进行人物造型设计。</p><p class="ql-block">一般的高台都分为两个层次,下面一层为体格较大一点的孩子担当,上面一层的为体格较小的孩子担当,上下相互呼应,一个戏剧故事的较多。除早先的传统戏剧人物造型设计以外,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也有现代剧目的人物造型。</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后的闹社火在村里巷道游转结束后,都集中到原来沙套坡东边的大庙(娘娘庙)广场(原来的学校)舞台下面,集中进行表演,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这时,整个场面火药味十足,几十杆铳震耳欲聋,鞭炮声、呐喊声、鼓乐声交织在一起,天空浓烟滚滚,地面人声鼎沸,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晚上的社火更是多彩妖娆。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是杨家巷的舞狮子和烟花。最红火的那些年份,大庙舞台下面的空间几乎都被烟火布满,各种造型的新杆老杆使烟花秀出多彩身姿,从地面起伏,延续到几百米的高空,烟花燃烧着美轮美奂的夜景,仿佛进入到了世外桃源,带给人们的是向往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狮子走秀也是南梯杨家的绝活,就是今天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节目上的狮子走秀也很难与当时的杨家狮子走秀相媲美。十几丈高直立的杆子狮子爬上去了,几十根高低不一样的杆狮子舞着跳过去了,舞狮人把绣球抛出几丈高,落下来时狮子接住了。</p><p class="ql-block">闹社火自然也有戏剧助兴。大庙舞台从正月十四到十六白天晚上都上演着村里人排演的传统戏剧,称之为“家戏”。一般上午一场,晚上社火结束后再演一场。</p><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日过后,十七日晚称之为“老鼠嫁女”,寓意人们忙碌了大半个月了,也该早点休息了,强调人们需要“养精蓄锐”,准备迎接春耕春种春管春浇的到来,迎接春年花开的艳阳天。</p><p class="ql-block">正月二十日,药王庙会,祭奠药神,保佑健康平安。</p><p class="ql-block">正月二十三日,吃“枣山”,年味逐渐淡化,人们开始一年的工作,为下一个更有意义的丰收年劳作奔波。</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