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寒假,你好——东城学校四5中队第三周实践活动之“喜过春节”篇

雪原

<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p> 品春节文化 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扫尘 <p class="ql-block">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p> 贴春联 <p class="ql-block">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p> 贴窗花 <p class="ql-block">  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p> 吃团年饭 <p class="ql-block">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p> 压岁钱 <p class="ql-block">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p> 挂年画 <p class="ql-block">  年画起源于门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老鼠娶亲》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p> 放爆竹 <p class="ql-block">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p> 大年初一 <p class="ql-block">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p> 大年初二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p> 大年初三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p> 大年初七 <p class="ql-block">1、过生日,煮面条</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在过生日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吃上一碗长寿面,因为面条是“长长瘦瘦”,寓意为“长寿”,表示健康长寿,福寿绵长。</p><p class="ql-block"> 而在人类生日的时候,也就是大年初七。这一天,人们的传统习俗是吃长面。也要去制作长长的拉面条,煮熟吃上一碗,寓意吉祥又健康。意思是用长长的面条缠住日月时光,让岁月慢慢溜走,希望人们生活长长久久,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农耕时代,过完了年,就要农耕生产。不能一直沉醉在春节快乐之中,要收心备耕,准备春耕种田了。因此,在人日吃长面,俗称拉魂面。也就是收心备耕,准备干活生产了。</p><p class="ql-block">2、人七日,七宝羹</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七是“人日”,也叫“人七日”。在传统习俗中,人七日,人类要过生日。既然是七日生日,那就吃七宝羹。</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说,七宝是指七种蔬菜,具体是哪七几种菜,各地传统风俗也不尽相同。那么七宝羹,就是用七中种蔬菜,做成的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七,吃七宝羹,也就是大杂烩,种类非常丰富繁多。过去的人们,借此希望在生日的时候,吃了七宝羹,新的一年大丰收。还有的说,吃了七宝羹,除去邪气,百病不生。</p><p class="ql-block">3、人生日,捞鱼生</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七,在人胜节时,在南方民间一些地方,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许多人围在一起“捞鱼生”。</p><p class="ql-block"> “捞鱼生”也庆祝新年的传统习俗,非常喜庆吉祥,其又被称之为“捞生”或者“鱼生”。</p><p class="ql-block"> “捞鱼生”一道吉祥有好运,年年发大财的美食。是以生鱼条为主食,搭配腌姜丝、蔬菜丝及水果丝,五彩缤纷,非常诱人。在“捞生”时,再洒上酱汁,众人站起,挥动筷子,将鱼料捞起。</p><p class="ql-block"> “捞鱼生”,寓意捞起捞喜,越捞越喜;捞高捞高,越捞越高。</p><p class="ql-block">4、摊煎饼</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农耕时代,到了正月初七这天,有一个传统习俗是摊煎饼。</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天,摊煎饼的时候,要求:一定在院子里面,支好摊煎饼的灶具,进行露天摊煎饼,让烟火熏天,俗话叫“熏天”。是人们祈求上苍庇护,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圆圆满满。</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很多地方,这一天吃韭菜盒子等,寓意长长久久,财富富足。</p><p class="ql-block">5、人日节,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逢年过节都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到了人类生日,自然少不了来一顿饺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各地传统风俗不同,美食也不一样。但是,都寓意美好生活,幸福美满。据说,在大年初七这一天,在大早包饺子,不能提前包好,现包现吃。不吃隔夜的饺子,而且捏饺子的时候,还美名其曰“捏老鼠嘴”,希望鼠类不要糟蹋粮食。</p><p class="ql-block"> 还听说,在北方一些地方,用炒过的大米再拌上饴糖,做成球状的美食,吃起来又脆又甜,叫“响太平”,寓意甜甜蜜蜜,平平安安。</p> 正月十五闹元宵 <p class="ql-block">  元宵习俗,中国民间习俗,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因其重要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关于节日的民俗文化从各篇佳作中也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p><p class="ql-block">赏花灯</p><p class="ql-block"> 舞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挂花灯</p><p class="ql-block"> 传说此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等。</p><p class="ql-block">吃元宵</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p><p class="ql-block">观灯</p><p class="ql-block">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p><p class="ql-block">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p><p class="ql-block">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p> 春节传统食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年糕</p><p class="ql-block">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p><p class="ql-block">  2.饺子</p><p class="ql-block">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  3.元宵</p><p class="ql-block">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4.春饼</p><p class="ql-block">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p><p class="ql-block"> 5.红烧肉</p><p class="ql-block"> 红烧肉算是一道非常出名的菜了,好吃,口味鲜甜,肉质柔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老少皆宜。所以,也是年夜饭餐桌常见的菜品。红色的五花肉,寓意着日后的生活充满活力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6.四喜丸子</p><p class="ql-block"> 这四喜丸子代表着福禄喜寿,是非常美味而且寓意特别吉祥的美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道这样的菜,那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绝对是一种让你回味无穷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7.鱼</p><p class="ql-block"> 甭管是鲫鱼还是鲤鱼,红烧的还是清蒸的,总得有一条放在桌子正中间,留头留尾,寓意年年有余,一年有头有尾。</p><p class="ql-block"> 8.粉蒸肉</p><p class="ql-block"> 粉蒸肉的味道想必大家都吃过,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吃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腻,味道绝对算得上是上乘,口味儿是真的非常的棒。</p><p class="ql-block"> 9.辣子鸡</p><p class="ql-block"> 辣子鸡是很有名的一道川菜,材料也很简单,就是鸡肉、干辣椒,比起一般的做法来说,这种做法煸干了鸡肉里面的水分,让鸡肉变得更有嚼劲,回味也更加香了。</p><p class="ql-block"> 10.大虾</p><p class="ql-block"> 春节离不开大虾,大虾做出来颜色红亮,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而且春节不比平时,做任何菜都要讨一个好的寓意,以求得一个好彩头。</p><p class="ql-block"> 11.狮子头</p><p class="ql-block"> 狮子头属淮扬菜,是扬州的一道名菜,这道菜早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古人还把吃狮子头的人比喻成“骑鹤下扬州”的快活神仙。里面还放了荸荠,正好起到了清爽解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2.地三鲜</p><p class="ql-block"> 地三鲜是由茄子、土豆和青椒炒制而成,这地三鲜就是指地里新鲜的食材搭配而成,既有营养又好吃,而且超级的下饭呢,颜色也是很多样,寓意明年生活五彩斑斓。</p> 春节剪影 春节的意义 <p class="ql-block">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意味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大好日子里,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让人兴奋、充满激情、充满欢乐的习俗与活动。例如贴春联、挂年画、逛庙会、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等。整个节日期间,花灯满城,游人盈街,彩龙飞舞,热闹非凡;鞭炮声、叫卖声、奏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人们一扫平时的疲累和严肃,精神焕发,笑逐颜开。春节的喧闹和热闹,既是人们对一年成就的庆祝,也是辛勤劳作一年后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春联、窗花、爆竹,年夜饭、守岁酒、拜年送福,这些带着强烈仪式感的习俗,寄寓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家庭价值的坚守、对团圆共享的追求,其真正的含义是播种希望、编织梦想、憧憬未来和实现人生理想。</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人们都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p>

元宵

习俗

春节

寓意

元宵节

吃饺子

窗花

正月十五

灯会

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