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万紫千红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生在农村,那时候农村过年有浓浓的年味,至今还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一年农事了,家家喜洋洋。进入腊月农事忙完,就准备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砍柴禾 那时候农村很穷,烧饭用柴禾,就是大锅灶烧饭炒菜。农事忙完了,生产队队委会把山按每家每户的人口划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上山把属于自己家的柴禾砍回家,松毛耙回家。没有劳动力的人家就请人砍,那时候叫换工。于是家家场基上全是一捆捆的柴禾和松毛。把山上的柴禾弄完,一年的柴禾也储备差不多了。然后请一个会堆柴禾的人,把一捆捆柴禾堆成堆,再在上面盖上稻草,这样下雨下雪柴禾也不会湿。于是家家门口都有一个像山一样的柴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摊米面 进入腊月家家都要摊米面。就是把米放水里面泡上一天一夜,捞出来洗干净,用石磨磨成粉。男人磨女人坐在旁边添米。这是有讲究的,添多了,粉很粗,米面就不细腻,不好吃。添少了,伤磨,而且那么多米要磨到啥时候呀。这可是技术活,要添得不多不少,一般都是家里的老奶奶做。磨完之后,就准备摊了。先是在门前横七竖八地放上许多根竹篙,不够就到邻居家借。烧上一大锅开水,在摊米面的盘子里放上磨好的米粉,放到锅里蒸。米粉要放得不多不少,放多了,面皮太厚,太少面皮巴在盘子里撕不下来。蒸熟的面皮放到外面的竹篙上晒。等面皮不太干就要收下来,在上面扑上山芋粉,卷起来切成丝,就是米面。</p> <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 一过腊八,母亲就从山芋窖里拿出山芋,洗净削皮,切成小块加米和麦芽,放到锅里,加柴禾烧,先是满满的两锅,后来水越来越少,就成了一锅,最后就成了半锅糖稀。母亲把糖稀盛到器皿。</p><p class="ql-block"> 蒸铁子米:锅里放大半锅水,把糯米放到圆圆的桶里,放进锅里蒸,蒸熟了,就倒进大匾里凉透,放到太阳下晒,晒干了就是铁子米。用沙炒,就是炒米,做糖用。一切准备就绪,就请做糖的师傅做糖。这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时候,这时候糖可以随便吃。不光做炒米糖还做花生糖和芝麻糖,糖做好了,母亲用小口大罐子把炒米糖装好,花生糖和芝麻糖做得很少,藏起来,留到过年和来客人吃。</p> <p class="ql-block"> 做豆腐 那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豆腐干豆腐。平时很难吃到这些,只有过节的时候母亲才舍得买几块豆腐干和一块豆腐。快过年了,母亲把自己种的黄豆,用水泡二天,用石磨磨成浆,用石膏点浆就成了豆腐了,用水养着。来客人就来一块豆腐做菜。</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三, 糖瓜粘; 二十四, 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 去割肉; 二十七, 去宰鸡; 二十八, 白面发; 二十九, 满香斗; 三十日, 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p><p class="ql-block"> 一过腊月十五,母亲就开始把家里被子衣服鞋子等等都拿到塘里洗,恨不得把房子也搬到塘里洗。然后打扫房子,掸尘,把不能用的东西扔掉,家里整理整理,准备过年。</p> <p class="ql-block">  母亲白天忙着,晚上则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给我们做鞋子。有时一觉醒来,灯还是亮的,母亲还在纳鞋底。</p> <p class="ql-block">  除夕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床,开始准备晚上的菜。平时不舍得吃的菜,那一天母亲会做给我们吃。我们小孩就等着贴春联,放鞭炮。鞭炮一响,就开始吃年夜饭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父亲母亲是坐上位,然后按大小坐下。吃年饭前,父亲母亲对我们来年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说说笑笑,不到十二点是不许睡觉的。灯是一晚上都是亮的,而且家里每个地方都要有灯光,这是一个传统。</p> <p class="ql-block">  初一早上,父亲开门,放鞭炮。我们起床穿新衣服新鞋子,还有新辫绳,吃鸡汤下面条,寓意一年顺顺利利,吃五香蛋,那是元宝,寓意一年发财。大人吃过早饭,就挨家挨户拜年,拜到那家就在哪家吃饭喝酒。我们小孩子则在一块做游戏,放鞭炮。然后就是挨家请吃春酒,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基本结束。</p> <p class="ql-block">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难忘的是那浓浓的年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