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海清</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海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的文字可能和照片不搭,如果你看到最后能意会到我想说的,就会感觉还是蛮搭呢!文字较多,答应我一定坚持看完。</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开篇我想从今年的春晚说起。</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到舞蹈《只此青绿》?我们大年初五去南山财神殿祈福,我就让大家挑战了一把“青绿腰”。舞蹈《只此青绿》的创作思路来源于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它是我国古代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当年故宫博物院专门为它举办了画展,观看者纷至沓来、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它究竟好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先不看画,先说说画后面的拔文。哦!原来,画的作者王希孟是经过宋徽宗亲自提拔调教后的奇才!并且,他进入画院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我们也许不能够理解啊!一个十八岁的初出茅庐的少年,你要说他的技巧嘛?肯定不如那些已经技法娴熟的大家;那他的文采呢?也一定不如我们所孰知的那些文人;甚至于人生阅历更是不如他们;但,为什么偏偏是他能创作出这副旷古绝今的作品呢?</p><p class="ql-block">我想:答案就是十八岁!这是一幅十八岁的少年画下的千里江山,它有十八岁的生猛!十八岁的无畏!十八岁的气魄!想想十八岁是什么概念?当你只是个十八岁的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你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看见你举世无双的才华!于是,你理所当然把你所有能够做到的都做到最好。</p><p class="ql-block">王希孟就是这样,他的《千里江山图》让你看见了一个在艺术上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只做加法,然后什么都做到最好的少年。</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材料,《千里江山图》一共十二米长,比两幅《清明上河图》加起来还要长。他用桑蚕丝做画布,一般画家不练个五年八载都不可能用这么贵的材料,你都不敢下笔。但是,王希孟大笔一挥直接在这副画里面叠了五层,而且用的全是珍贵的矿物质颜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遍先是线稿打底;然后青金石上色;再然后是大面积的孔雀石上了两遍;最后是珍贵的石青。就连画上那么小的渔夫,他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上等砗磲反复研磨之后上色。在央视的《国家宝藏》里,中央美院的讲师冯海涛潜心研究四年,闭关两个月才复制出《千里江山图》的十分之一,工程量浩大,用掉的矿物质颜料也非常可观。也只有这些堪比黄金的矿物原料才能做到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这么长的长卷!这么名贵的画布!然后这么大面积的、这么珍贵的颜料!我想:只有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才这么“敢”!</p><p class="ql-block">你想:材料我已经用到最贵最好,沟图意境我也要最好!!中国山水画讲究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理论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但凡做到其中之一,你就非常了不起了!就像范宽用“高远”完成了《溪山行旅图》、王蒙用深远完成了《青卞隐居图》、倪赞用平远完成了《渔庄秋霁图》。但是,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说:“我都要!”让我们用爬山的经历去走到这副画里面来看看王希孟是怎么向我们展现他的“三远”。</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到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峦险峰就像一个飞人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我们感叹山之高大、人之渺小。我们折服于大自然雄奇的力量,这就是他的“高远”,强调了山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往山里走去,重峦叠嶂的山,让我们一眼望不到尽头,疯长的树材、隐秘的房屋,这山林似乎还有许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这就是他的“深远”,强调了山的深度。</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终于爬到山顶了,一眼望去远山如眉、开阔明亮,隔着江我们好像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和地平线连成一片,渐渐消失在雾霭烟云中。这就是他的“平远”,强调的是山的广度。</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而言,人生根本没有减法。当然,他还在这副画里运用了其他加法,就是我们说的皴法!皴是中国画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法,用来表现山石峰峦或者树木表皮的脉络纹理。它通过毛笔运行的这种方式来表现山石的阴暗面,所以让我们觉得会有一种立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我们把《千里江山图》和唐代李昭道的《春山行》拿来做对比的时候,我相信这个立体感你能够很快的对比出来。同时呢,我们今天看很多的山水画,也能够通过它的皴法大致判断出他画的是哪里的景色。</p><p class="ql-block">比如,李唐《万壑松风图》他用的是斧劈皴,你会感觉岩石就像被斧头劈开一样,棱角锐利。这种皴法通常用来描绘北方山水那种山石的硬朗凝重。</p><p class="ql-block">黄公望不一样,他用的是披麻皴。这种皴法用来表现江南平淡细密的土质纹理,甚至有很多艺术家是因为创造了新的皴法而知名。因此也可以说,对于文人墨客而言,这些笔墨痕迹是他们最得意、最在乎的!</p><p class="ql-block">但你知道十八岁的王希孟有多生猛吗?“就是皴法我也是有的”!在《千里江山图》里面王希孟用了大量的皴法,山峦山头用的是一种皴法;山坡山脚呢?用的是另外一种皴法;山崖岩石还有一种皴法;另外在描述山野路径的时候,他还用了皴线排叠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这其实还没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王希孟根本不在意别人展现他的这些笔触。于是,你就会看见他用厚重的石青石绿来上色,颜色厚涂,层层提亮。在王希孟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像他这样,为了追求光感和色彩,不惜牺牲文人最引以为豪的笔墨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看一遍《千里江山图》,我们把它当成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从开卷一座山峰直插云霄,好像一个高昂的音符一样,开启了一整首音乐;然后丘陵连绵,投映着亭台楼榭。隔着水,对岸群峰秀起,像越来越紧凑的音符。一座跨江大桥连接起了两岸,远处烟波浩渺渐入佳境,山峦越来越密,山峰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在深山中,我们看见了渔村人家;看见了瀑布溪流;看见了白衣隐士;看见了回转的小桥。走到悬崖边,我们以为已经走投无路,但对岸停泊的一艘船却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山路或平坦或崎岖,我们看到了这一段群峰的参差,就好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在变化中不断加快,然后在全卷的最高峰,达到了高潮!征服了它,你更是无所畏惧。</p><p class="ql-block">从崎岖的山路中走出,你登上了小船,来到了对岸。房屋错落有致,隐士惬意淡然,你在翻山越岭中且行且赏。最终,来到了画面的最末端。那高耸的秀峰,仿佛就和开头的音符遥遥呼应;仿佛就在预示着人生就应该在最精彩的时候落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希孟在创作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是,大家却可以肯定他这条生命,好像就是为了要创作《千里江山图》这副旷世杰作而活!在这副画面里我们看见了一个生猛的少年,从材料、沟图、笔触、颜色,无一不是让世界能看到我们的最好!王希孟这副旷世巨作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十八岁少年究竟应该怎么活?我们假如王希孟长寿的话,那么他的画风会是什么样?他会不会改变中国美术史?生命就是这样!没有如果。但,我们唯一可以肯定得是,当我们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可能对待这个世界也许越来越谦卑。那我们也许画下的就不是千里江山;也许是百里江山、十里江山、富春山……但不管画山画水,我相信在我们心里面,一定会非常怀念那一段热烈又虚妄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群里有人说他今年二十五,明年二十四,后年二十三……心态好赞!我们生理年龄早已不是十八岁了,你现在心里年龄还是十八岁吗?还有那股十八岁的生猛劲吗?2022年伊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我们今年几岁,就让我们那山那土的驴友们从当下开始,拿出虎虎生威的架势,用我们的双脚去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千里江山图》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