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中的圣贤智慧

继贤阁书画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与其学生的问答言论,包括很多带场景的小故事,共20篇。东汉即被列入七经,这七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孝经、论语。<br>论语·述而篇有一则小故事,非常令人感动。圣贤师徒间的真情流露,问答之间蕴含的常情常理,圣人循循善诱的大智慧,令人心驰神往而诚心膜拜。特解读并分享如下。 【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br>祷:祈福,祈求神明保佑。<br>诔,称道逝者的志向、德行的文辞。《左传》说,孔丘卒,(鲁)公诔之。<br>神祗,类似民俗说的神明。<br>【大意】孔子病了,看起来很严重,子路请求为孔子祈祷。孔子问,“(按礼)有这样做的吗?”子路回答说,“有,(周礼·大祝里面有一篇叫)诔,上面说——为你向天地神明祈福。”<br>孔子最后说,“我的祈祷已经很久了。”<br>【解读】<br>其一、丘之祷已经很久了。何意?<br>君子立身行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愧于天地良心,这些才是真正的祈祷。人之祸福唯自求耳,故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br>君子知天命而德配天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故此君子为大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心竭力而已,不必祷。<br>庸众,不修身,随波逐流,被欲望控制而乱作为,大概率都会自作自受,灾祸不断,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祷也没有用。<br>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历史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祭祀、祈福、祷告这种仪式,其实质是借神道设教而敦化民俗,让普通人升起敬畏心,是治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br>可惜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下的社会,连祈福祷告都异化成了交易,无数蠢材以为去寺庙捐点财物祷告一下就可以免除其罪恶,转身就可以继续胡作非为了,岂不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其二,师徒问答间蕴含的常情常理。<br>孔子病得严重,子路很着急,又没有啥好办法,想为孔子祈祷。对师父之一片真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动。<br>孔子自然明白徒弟的心意,该如何回应呢?若直接回答用不着,未免不近人情了。那么带有考教学问的方法就自然产生了,这显然是师徒常态,也是长久形成的默契。<br>孔子问有没有,子路自然得苦思冥想,引经据典找出处,也就自然学业精进不断提升。既考察了徒弟的学问,又回应了徒弟的一片关切之情。<br>这一问一答之间,满满的关爱,情理至诚的默契,有没有!<br>最后,子曰丘之祷久矣,既是真实的表达,也是暗示自己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的高风亮节。<br>注意最后这句话的玄机,颇有深意,不仅给子路,更是给所有后来读到这里的人们,留了一道课后作业。<br>这好似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再解释,不再说为什么,反而带给我们永恒的思考和追问!<br>哈哈哈——孔子也许就站在那留白的后面笑着说,这就对了! 【延伸阅读】论语·八佾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br>大意是——王孙贾问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是怎么回事?孔子答,完全不是那回事。若是作恶多端,已经严重得罪了老天爷,无论怎样祈祷也没有用。 继贤阁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