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再现矩阴原 . 文/昝蒙

孺子百家

<p class="ql-block">  塬,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据《现代汉语词典》)。</p><p class="ql-block"> “塬”字出现相当晚,甚至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都没有这个“塬”字。实际上这是高而平之“原”的后起本字,加“土”而成,多用做地名与地貌描述(《陕西师大报》519期),事实上,如今还是使用原比较妥切。</p> <p class="ql-block">  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下而上如阶梯状的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梦中时常出现的却是咸阳周边的原,尤其是矩阴原,这个原一直困绕着我,可谓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地区(渭河以南),称呼河北(渭河以北)时总会习惯性加上“原”字,河北原,因为咸阳周边的原都在渭河以北。</p> <p class="ql-block"> 矩阴原已经消失了,消失的干干净净。但它却在史书上出现过,在咸阳以南,渭河以南,上了年纪的河南人还记得“北岭”,就是人们唯一记忆里的矩阴原残留的一块,马家寨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会记得五六队老人过世后,都会埋在八一站附近的高台上,那个叫文王嘴的附近,那里就是马家寨的根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重修咸阳县志卷一 地理志 川原 》记载:</p><p class="ql-block"> 矩阴原 《元和郡县志》:在县西南二十里,盖指旧咸阳言之也。《水经注》:渭水与沣水会于矩阴山内。《禹贡·锥指》又曰:短阴山,秦中诸原类有山体,故或谓之山,不必峭拔也。</p> <p class="ql-block">  对于河北原,却是很清楚,向北过河,穿过咸阳而上,就是所谓的原。小时候总会陪着长辈们去,每次都会有些小兴奋,因为那是埋皇上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重修咸阳县志卷一 地理志 川原 》记载:</p><p class="ql-block"> 毕原 在县北九里,东西横亘,起武功城东,终高陵泾渭相交处。《咸阳舆地图说》:高处十八丈四尺,卑处六丈三尺,周汉陵寝多在其上。秦名咸阳原,又谓池阳原,亦名北坂,汉名长平坂,又名石安原,即孟子所谓毕郢也。</p> <p class="ql-block">  咸阳原是古代帝王的理想墓葬地,有名的有周陵、茂陵、乾陵、昭陵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选定咸阳原作为皇家陵园。此后200多年间,西汉王朝的11位皇帝中,有9位皇帝的陵墓建在咸阳原上。</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排列位置自东向西依次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和茂陵。</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头道原,到二道原,人就有些累了,有些地方还有三道原。</p><p class="ql-block"> 一直向东北,河北原的尽头,下坡,过泾河,便是泾阳。</p><p class="ql-block"> 泾阳县地处关中腹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八百里秦川”的腹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泾阳位于泾河之北,古以水之北为阳,</p><p class="ql-block">泾阳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穿泾阳,再往东北,便是三原。</p><p class="ql-block">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p><p class="ql-block"> 以三原城隍庙,于右任故居,李靖故居,周家大院等为观光之地。</p> <p class="ql-block"> 马家寨村建有城墙,东西长950米,南北宽750米,布局与西安明城墙相同,开东南、西三个大城门,内设二道城门,远望气势雄伟,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村内有千佛寺、老爷庙、南堂北堂等寺庙,文化底蕴深厚,壁画、塑像的艺术价值极高。</p><p class="ql-block"> 城内四周有庙:大前街三官庙,东门口阎王庙,南门处火神庙,还有一处无量庙。城外有玉庙,歇爷庙,村东南的吊钟寺。</p><p class="ql-block"> 《重修咸阳县志卷四 祠祀志 寺观》:千佛寺在县西南十五里马家寨。明嘉靖年建,内佛像三,貌灵活,金碧尚无剥落。</p><p class="ql-block"> 村中心原有一大冢,传说是西汉丞相田千秋之墓。</p><p class="ql-block"> 马家寨村原北有北岭,南有岗梁,四周高,中间低,老人们曾言,这是金盘养鱼之说。</p> <p class="ql-block">  村北翻北岭,到曹家寨,现在已无北岭,却成了西宝高速中线。</p><p class="ql-block"> 曹家寨村自古香火兴盛,据史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在村内建有兴国寺,内有铁佛像.高9尺有余。后移至南竞小学(今羊村庙小学内)。</p> <p class="ql-block">顺河向北有村钓鱼台,这里曾经是西周姜太公垂钓的地方,村子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名士赵维翰(1875-1954),字西垣,教育工作者,钓台乡人,清末附生(明清时代凡初人府、州、县学的都 为附生)。早年就读于西安法政学堂,1943年被选为咸阳县临时参议会议员。1949年 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咸阳县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p><p class="ql-block"> 西垣先生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而奔波终生。最初他在本村,利用自家房屋,自任教师,办起“遇贤小学。后又与邻村联合,在羊村庙办起“五堡学堂”。1923年,在二区群众的支持 五堡学堂扩大为全区性的完全小学,改名“南竞学校”。1931年南竞学校开拓社树庄新校址。1933年,学校被咸阳县政府接收,改校名为县立社树庄小学,他被选为学校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1945年,学校由陕西省政府接办, 陕西省立咸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改工职学校为普通中学,即现在的咸阳南郊中学。</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参观钓鱼台,赵西垣全程陪同,并在家中接待这位近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赵维桢(1895-1923),字周卿,钓鱼台人,赵维翰之四弟。赵维桢从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入教育研究科读两年研究生,并获得学士学位,回陕后在省立第三中学任教(该校原址位于西安早慈巷,为陝西省西安中学前身)。半年后猝然辞世,享年29岁。他的灵枢回归咸阳故里的时候,有数百人由省哭送到咸阳墓地。</p> <p class="ql-block">  马家寨 东有西张村,东张村。东帐西帐,西汉周亚夫细柳营故址,打仗升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南面王道村, 位于西周王朝的“弘济院”对面,故名王对村,后因在此设立管帐房称王道村,王道村有这样一句传言:“先有弘济院,后有咸阳县”。王道村也是皇帝路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南资村,建于西汉周亚夫细柳营给养故址,宋代称“资川里”,清初更名资村。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资村属钓台乡第四保,资粮辎重村。</p> <p class="ql-block">  沙河以北有村和兴堡,村有城墙,有东西两城门楼,东门外栽有用作拴船桩的古柳。因村址位于沙、泥、渭三河渡口之旁,靠河兴业,故名为河兴堡,民国初更名为和兴堡,属钓台乡第五保。</p><p class="ql-block"> 沙河以南有村西屯,据记载,因居民主要以打鱼为生,故名打鱼屯,打鱼屯分东西两屯,东屯属长安县管辖,民国时更名为西屯村。</p><p class="ql-block"> 村北200米和村东300米处的沙河古道中 十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两座大型木结构桥梁一一秦汉古桥遗址,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西南有村曹家滩,现在已是西安交大创新港,地铁5号线西边终点。</p><p class="ql-block"> 再往南是东江渡,建于渭河古道旁,村民以渡为业,故名渡村,后分东、西江渡,东江渡村以方位得名东江渡,而后将南米村并人东江渡,合称东江渡村。</p><p class="ql-block"> 早先的东江渡村,是大约在明朝年间由渭北塬上郭旗寨迁徙而来。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村名为东江头,民国二十年(1931年),村名为东江渡。</p> <p class="ql-block">  马家寨西有渭河,新河,泥河,往南还有沙河,涝河。这些河在这块土地上,在时空交错中出现,漂移,改道,消失。</p><p class="ql-block"> 涝河改道,泥河消失,沙河已不是以前的模样! 文王桥,西渭桥更是已非昔日!</p><p class="ql-block"> 渭河西边的村子也没有,已是咸阳高新区辖地。</p> <p class="ql-block">  渭河西边吕村,与马家寨遥遥隔河相对。</p><p class="ql-block"> 吕村,相传周文王在此地遇见姜太公吕尚,故得名“吕遇”,清初,因“吕”、“遇”二字同韵,逐步简化为吕村,吕村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又据史料所载:“麻子渡和西闾渡(今吕村)”原为一个渡口,是西汉时通向汉武帝茂陵和汉昭帝平陵的大渡口。又因地处长安之西,故名西闾,属咸阳八大渡口之一:西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吕村归右扶风,公元30年并入长安;秦汉时归仇里管理,到明清时归西乡陈良里,当时集小都县、乡、邑聚为大县,方圆百里,以下设方、亭、里;民国时称东安阳乡。</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时期的大将周亚夫,曾在吕村村东河滩操练兵马,谓之细柳营,据说,汉武帝在屯兵的细柳营故地建造了细柳观,成为上林苑的主要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吕村以北,有秦始统一六国后能屯百万石的细柳粮仓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渭河以西有两寺渡,远在三千多年的殷商时代,就是周先祖的发祥地,冯姓村民是周文王后代,在唐后期,村人又以渡船谋生,由于村东有“三圣寺”敬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村西有孤魂寺,敬奉目莲之母孤魂佛,又有东渡口、西渡口,所以村名叫两寺渡。</p> <p class="ql-block">  马家寨村的老人,及周边村民还习惯性爱逛南面大王店,远甚北面咸阳,尤其逢年过节,都能一次性采办回来,价格也适合。</p> <p class="ql-block">  大王镇地处户县东北,在咸户路上,是 一个商贸重镇, 古名大王店,西侧十里另有小王店。</p><p class="ql-block"> 《西安通览》记载,古代西安通往外地重要路口都有客店供人夜宿,王姓人在此开店得名。传说,明弘治十年(1498年),王姓兄弟二人于此古要道设店铺,其兄店名大王店,其弟店名小王店,后成为大小二村。明崇祯十七年(164年)即成为商贸集散地,明《户县志》已称之为大王镇。</p> <p class="ql-block">  大王镇得名,与周文王于此驻扎伐崇事件有关,这里大王殿、小王殿,应当分别是指文王殿,武王殿;史实决非明清之际两个王姓商人小人物在此开店,有“大王店、小王店”之称所能代替之事,“店”是殿字之讹传。</p> <p class="ql-block">  马家寨好多人,爱去大王镇周边转村或是到马王村卖菜,自由,畅快,也快,远了,还可去斗门镇。</p> <p class="ql-block">  从西屯以南,咸户路向东,快到高桥拐弯向南,过好多个村,上个大坡,便是马王村,过铁路朝东,一直顺公路朝东可到斗门。</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对马王村这个坡挺感兴趣,后来才知道,这里不简单!</p> <p class="ql-block">  马王村所居之地为麻邬原,亦称郿邬原。这是一座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窄不等,最宽处约1公里,高出地面5~7米的土梁。</p><p class="ql-block"> 据《龙洲刺史郭恒墓志铭》载:“景龙二年(665年)十月四日捐馆,以其年十一月十四日葬于丰邑乡马邬原”,唐代称马邬原。</p> <p class="ql-block"> 马王村原有槐爷庙大梁上书年月为“戊寅桂月吉日麻邬原”,皆古郿邬的谐音。</p><p class="ql-block"> 马王村地处麻邬原上西周丰京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姬昌正式定名国号为“周”。把国都从周原(扶风、歧山交界)迁到沣(长安马王村),文王灭崇,迁都于此。</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133年又迁都于镐(长安斗门镇)。公元前1027年,经过牧野之战,周灭商,西周开始,以沣河为界,沣西地区称丰京,沣东地区称镐京。</p><p class="ql-block"> 丰镐二京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从三原到咸阳原,从矩阴原到郿邬原;</p><p class="ql-block"> 从渭河到沣河,从咸阳到沣镐二京,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  一生多少事,或悲或喜,或怒或恨,都化为云烟;这些地方存留了我们的童年,少年及成长,也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将这些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最好的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