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规式。</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我们恰遇大昭寺广场迎接从那曲一路磕长头而来的信众。<br></b><b>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虔诚的拜佛仪式。“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那曲到拉萨全程大约325公里,一路上三步一个长头,这要多么执着的信仰和毅力支持啊!</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古老的八廓街上,在庄严肃穆的大昭寺北侧,有座装饰考究的三层藏式楼房,这里就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大院名为“冲赛康扎康”,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中央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 <b>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叩拜,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b></font></h1> <h1> <b> <font color="#167efb">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br> 吐蕃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请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为后,分别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带入吐蕃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米居多杰佛。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觉阿佛。公元650~676年时期,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觉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堵其门,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公元712年金城公主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移至小昭寺供奉。</font><br></b><br></h1> <h1><font color="#167efb"><b> 12月29日是藏历燃灯节。18:00左右出门找饭吃,居然因燃灯节道路管制全部关门!回酒店放下挎包,经安检、顺人流移到大昭寺,因不能入内,未见燃灯圣景,只见人头。<br></b><b> 幸得群友转发来自各寺内影像,才一睹盛景。</b></font></h1> <h1><br></h1> <h1><b><font color="#167efb"> 值得感悟的是:看着藏民扶老携幼,带着装满酥油的暖瓶,虔诚地礼佛、添油,想起一位川菜馆的老板告诉我们:年底这段时间,藏民牦牛养大,卖钱了,青稞也收完了,一家老小就开始到寺庙添灯油,转寺庙,转山。看着虔诚的他们,突然觉得:生活其实原来可以这么简单,人们其实可以固守着勤劳、心善、气和,从这么简单的生活中获得满足和幸福感!</font></b></h1> <h1><b> <font color="#167efb"> 哲蚌寺(海拔3746米),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哲蚌寺建筑结构严密,殿宇相接、群楼层叠,每个建筑单位基本上分为落院、经堂和佛殿三个地平层次,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强调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贵地位。</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其中规模宏大、雄奇庄严的措钦大殿,不拘一格的德阳扎仓,布局严密的阿马巴扎仓,富丽堂皇的甘丹颇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筑的代表。建筑外部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等佛教题材加以装饰,增强了佛教的庄严气氛,使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宏伟壮观。</font></b></h1> <h1><b> <font color="#167efb">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是拉萨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font></b></h1> <h1> <b><font color="#167efb"> 扎基寺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寺庙虽小,但香火十分鼎盛。在藏语中,“扎巴”是僧人、和尚的意思,“基”是数字“4”的藏文变音,扎基寺即“有4个僧人的寺庙”,这是因为最初的扎基寺只有色拉寺派来的4位僧人管理。<br> 传说扎基寺的财神菩萨是西藏最灵验的,但凡求财的人都来这里供奉“扎基拉姆”。到扎基寺求财有很多讲究,其中以酒作为供品更是扎基寺的独特之处。手持酒瓶、哈达的人在扎基拉姆像前排出了好几米远,佛龛前僧人打开信徒们递上的酒瓶,把白酒倒进酒缸,于是整个寺庙弥散着浓浓的酒味。</font></b><br></h1> <h1><font color="#167efb"><b> 扎叶巴寺是宁玛派(红教)寺院,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始建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br></b><b> 藏族同胞有句歌谣: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不到扎叶巴,相当于做件新衣忘做领。可见扎叶巴寺在藏族同胞眼中的地位。</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扎叶巴寺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其爱妃芒萨赤尊公主所建的修行神庙之一,后来几经扩建,形成了紧紧嵌于崖缝壁间的扎叶巴寺。最大的特色是以洞立寺,洞寺合一。“扎”在藏语中指“山洞”,“叶巴”的意思是“修行”。扎叶巴有松赞干布修行的法王洞、莲花生修行的月亮洞、刺杀吐蕃末代赞普的拉龙、白吉多吉修行的拉隆洞、阿底峡修行的祖师洞等等众多崖洞,相传有人曾在这里挖掘到伏藏经典。</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