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日镇海》做“琐事”

東海釣客

<p class="ql-block">  进入《今日镇海》报工作,对我而言有点偶然,从初生牛犊不怕虎斗胆寄到报社的第一篇随笔《古镇澥浦》发表起,报社就犹如我心中的象牙塔一样,高不可攀。然随着作品发表的增多,有日,突然生出一个能否去报社工作的念头,这个念头来得突兀,毕竟那时我还在工厂里做工谋生,与吃文字饭相差甚远,诚如一些老人们所说的,五十学吹打,隔行如隔山,难度系数那是相当得大,于是也就想想拉到了。</p><p class="ql-block"> 然很戏剧的一幕出现于2010年2月的一天,那天我正在宣传部文联朱玲老师处领取作协会员证书,恰巧碰到当时镇海作协副主席、《今日镇海》报总编温尚志同志。推门进去,发现他在朱老师办公室聊事,期间,朱老师出去办事,温总就不经意间聊起报社改版的事,并提起张存曾向他推荐过我,现在报社需要一位文字校对人员,问我是否感兴趣,我当场应允,后经报社编委会讨论通过,就这样我成了报社一名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同样为人民服务,两者区别确实有点大,一个与机器打交道,一个与文字为伍,一个朝九晚五就可,一个需工作至深夜,有时甚至到凌晨还在与某版的编辑讨论某个词组的用法或语句是否通顺。好在经过初期的紧张与不安后,在资深的同事,值班编委等指导帮助下,渐渐能适应各位记者、编辑的文风,字里行间中第一时间能辨别出错字,别字及某些标点符号不合理的运用。当然也会不经意挖坑给值班编委填。</p><p class="ql-block"> 至于报纸上开栏目纯属又一次偶然,当时四板改八版后,需要开出一些民生的接地气的栏目,譬如收藏、情感热线、书画鉴赏、开心一刻等等。有一天,温尚志总编让我去他办公室,问我有没有精力每周在《生活周刊》版面开两个栏目,一个是盆景,一个美食。记得当时我没当场答题,只说了三个字,想想看。结果温总说,下周就要试版,这两个栏目你自己提供照片和文字,包括校对。</p><p class="ql-block"> 既然定下来了,那必须做好。于是,星期六早上,我去菜场买了食材,在家里做了一道“椒盐虾潺”,并请摄影记者李洁帮忙拍照,之后再编写此菜如何选购,做法步骤等文字。文字照片传给编辑后,心存一分侥幸,心想没通过最好,否则每周都要做一道菜,而我就几道菜会做,栏目开出后如果延续性差,这不瞎耽误工夫。</p><p class="ql-block"> 那知三天后,“生活周刊”版面“每周一菜”栏目出台后,读者反应不错,说是比较接地气,栏目的延续成了必然。于是只得静下心来边请厨师朋友提供菜谱,边自己在家实际操作,一年时间,买菜、做菜、写菜谱、拍菜肴,陆陆续续做了四十多道地地道道的家常菜,自己也成功地从140斤增至160斤。</p><p class="ql-block"> 稍后,盆景栏目也成功开出!当时盆景制作人有居住在老城的,也有住在九龙湖、小港的。为了及时采写及拍照,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上山下乡”采访他们。采访中,关于盆景制作人和他们的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的事,包括他们制作盆景的初心,上山挖树根,如何养植及造型,用剩的采访资料还撰写了几篇有关盆景制作人的人物通讯稿,可谓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 想想当时为了两个栏目每周能够顺利出栏,那两个休息日,我不是走在菜场的路上,就是在采访盆景制作的现场,春风秋雨,酷暑寒冬,从未缺席,其过程,套用一句流行话,那就是痛并快乐着。虽然在报社工作的若干“琐事不值一提,然获益良多,采访的经历,笔头的磨练,对文字的敏感度,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