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安娜 卡列尼娜》(之二)《安娜 卡列尼娜》,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他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的社会现实和广

彭石麟

<p class="ql-block">重读《安娜 卡列尼娜》(之二)</p><p class="ql-block">《安娜 卡列尼娜》,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他反映了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现实和广泛的社会矛盾。所以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p><p class="ql-block"> 安娜的故事,只是小说的一条主线,与之几乎平行的还有另一条主线,即列文与吉提的爱情和婚姻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在俄国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展开。</p><p class="ql-block">安娜的故事,是令人怜悯并畏惧的悲剧;列文的故事,则是带给人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托尔斯泰本身作为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具有开明的意识,不满于俄国的现状,在探索改良之路。而列文,这个与作者庄园主身份相同的青年,就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有人说,在列文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p><p class="ql-block">重读,对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感受很深。全书描写细腻,在众多的人物群像中又能显现出个人的独特面貌。虽然多线索结构,千头万绪,但衔接得天衣无缝。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特别是心理描写,作者不是小说中那个具体的人,也未必有那样的经历,但对那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却写得那么符合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真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重读,还破除了过去认为书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僵化印象。书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生动立体的人,具有或好或坏的多面性,都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托尔斯泰在笔尖,寄托了理解和包容。细读,能感觉到他对每一个人物形象刻画时都带着宽容的色彩。托尔斯泰可能是想表达理解和宽容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做到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包容,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