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英州镇

大可为奇

<p class="ql-block">  海南揽胜(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陵水县新村镇去英州镇的路上黄牛与汽车对行)</p> <p class="ql-block">在陵水县新村镇的日子里,每天行走于会唱歌的沙滩上。看山观海,看山,是向南眺望海上绿树盎然的猴山;观海,是从渔港南湾西行,目光随着来来往往的渔船,看波涛起伏潮涨潮落。在浓荫覆盖下,依岸傍海栈道长廊,感受南国椰风吹来丝丝鱼腥味道。热带海滨风光,呈现给你的是天然画面和与之相协调的安谧气息。</p> <p class="ql-block">  (沙滩椰树和行人栈道)</p> <p class="ql-block">饱览了山海自然风光,在这距东北遥远的海南岛上,我觉得有时间应该看看当地人文方面的事物。风土人情人文掌故,在不同的地区,必然有各自不一样的特色。我认真查询一下周边地理风貌和民情风俗。我所处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与英州镇在西部接壤,英州镇有两处景点,可以去踏访。一是椰田古寨,二是四野解放海南岛战役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椰田古寨大门)</p> <p class="ql-block">我驾车从新村镇去英州镇的椰田古寨,就是想通过参观古寨对照自己查阅的资料,以便更深入了解黎族苗家的风俗文化等概况。由于两个镇同属陵水县,相距不远,不到半小时的车程。 椰田古寨占地面积上百亩,与著名的蜈支洲岛、南湾猴岛等风景区隔海相望、交映生辉,是海南省新兴的展示黎族苗家风情文化的窗口。景区现已建成古老文化、奇特风情、椰风飘香、神秘傩蛊、小锤叮当五大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  (苗族白银制品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海南现有25个县级行政区划,其中黎族自治县就有6个。我国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在海南主要聚居在陵水、保亭、三亚、乐东等中南部县市。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现居海南150多万人。黎族从汉唐时期就陆续来海南,“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黎族称汉族为“美”,意即“客”。他们以汉人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自居。苗族在海南8万多人,自明代迁居海南有400多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p> <p class="ql-block">从大陆迁徙到海南岛上,黎族和苗族在这块土地上,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着民族文化。汉族人之所以称其为“黎”,主要的寓意可能与“离”字有一定关系。因为海南岛被琼州海峡与陆地隔开,所以有一种被海水相环绕而远离陆地的意味。现在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p> <p class="ql-block"> (排列整齐的牛头骨)</p> <p class="ql-block">黎族和苗家多同姓聚居。多年以前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具有特色的食物是,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高脚屋民居)</p> <p class="ql-block">在树木茂盛的古寨里,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又有厚重沉淀的上古遗风。还可以欣赏到钻木取火、黎族织锦、苗族银器工艺等,多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表演和制作。在独特的金字屋、船形屋和寮房中也能看到勤劳勇敢,淳朴善良黎族苗族兄弟姐妹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等。一件件物品、一幅幅图案、一尊尊雕塑,都凝聚着他们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巧手编织的黎锦)</p> <p class="ql-block">黎族苗族传统风俗文化最著名的是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又称爱情节、谈爱日。是海南黎族人民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这一天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p> <p class="ql-block">(黎族苗族传统的盛大节日“三月三”)</p> <p class="ql-block">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黎族和苗族的三月三节日,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三月三节日上以歌会友)</p> <p class="ql-block">游览椰田古寨后,按照自己在英州镇所设计的参观路线,不到10公里的车程,按导航设定目的地,应该是“四野解放海南岛战役纪念园”。我开车经过一段泥土路段,周围一片绿树,到达一个院落,我推开大门,只有两排平房,房后有一个好像是雷达正在旋转的东西。显然要参观的地方,并不在此。</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太过于执着,更是对当年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四野将士的崇敬。又过了几天,我又细致核对一下地图的标注,打听一下知情人。我再次驾车,又奔向英州镇,穿过一片建筑工地,通过一段只有一车多宽的小路,又经过了一个水库大坝,在路旁询问一个小超市的店主,按照指引,我又拐了几个弯路,终于看到了“四野解放海南战役纪念园”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纪念园门口的大字园名)</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园,两侧是高大的椰树,枝叶遮天浓荫覆盖。路边的小楼似乎不是展馆,没有标志。有关四野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文字和图片以及一些实物,都在简易的大棚里。这个纪念园的形制与规模,与一般人的想象相距较远。既然兴致勃勃而来,那么我也要看看里面的大体内容,对照自己了解的四野解放海南岛战况,也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吧。</p> <p class="ql-block">(园内浓荫覆盖下的小楼和甬路)</p> <p class="ql-block">大致观看一些展板内容后,我感觉这里大概是四野部队特别是40军43军将士的后代,组织活动纪念当年老一代烽火岁月的地方。从一幅幅合影照片和写有“重走烽火路”、“四野后代纪念解放海南岛战役”等大字标志来看,这里更应该是一个纪念的场所。大门口上“海南省解放海南岛战役研究分会”的牌子,也说明了这一点。院内四野首长后代捐植高大挺拔的椰树,更令人仰望。</p> <p class="ql-block">(四野部队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等后代捐植的高大椰树)</p> <p class="ql-block">说起当年解放海南岛,那是由东北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的四野两个王牌军负责的。一个是第四十军,另一个是第四十三军。这两个军军长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一个是旋风司令韩先楚,一个是李作鹏。去年11月份,我观看了网络电视剧《战将韩先楚》,其中的一段剧情介绍了解放海南岛,韩先楚将军居功至伟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所向披靡的四野将士抢占滩头阵地)</p> <p class="ql-block">1950年初,盘踞海南岛的国民党残余部队负隅顽抗。守军将领薛岳(字伯陵)妄图以10万多守军、50艘军舰、45驾飞机,并且经过长期修建,构筑了环形立体号称“伯陵防线”,阻挡我军登陆海南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一部从1950年3月初开始,陆续派遣小股部队进行横渡琼州海峡的试验。先后派出的四批部队,都顺利登上了海南岛,站稳了脚跟。</p> <p class="ql-block">(木帆船改做“炮舰”横渡海峡)</p> <p class="ql-block">韩先楚将军审时度势力排众议,抢在有利的天气和海潮,不再等待去香港等地购买船用发动机,而是用大量的木帆船和一部分机帆船,用汽车发动机安装木船上,船头堆上沙袋子,把山炮抬上船,做成土炮舰。于4月16日,开始大规模渡海进攻。在岛上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下,经过半个月的激战,于5月1日解放海南全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而后的20多天,朝鲜战争爆发,海南岛避免了成为台湾岛的潜在危险。</p> <p class="ql-block">(伟人毛泽东主席与战将韩先楚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浩瀚万顷的琼州海峡,从远古走来至今,在这片海域上演的千帆竞发炮火连天的场面,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琼州海峡地处广东省雷州半岛与海南省之间,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峡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宽度29.5公里。虽说这个海峡并不太宽阔,但当年的渡海条件相当有限。那一艘艘木帆船硬是把国民党军队的铁甲军舰打败,真是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琼州海峡上四野渡海作战巨幅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