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长城连记34.白羊峪---五重安

忘江湖

风雨飘摇残楼冷 两度小关两落汤<br> 五重安关附近的长城,称小关长城。两次过小关,两次起风雨。风大雨急,全身湿透,手机无法拍照,很狼狈。提示:登山备专用雨衣,雷雨天不登高,阴天别进山。<br> 再从神威楼说起(图一)。神威楼挂在白羊峪西侧城墙上,楼两侧由七眼、三眼敌楼护卫,城墙外设三道障壕。这防卫,俨然将神威楼视为神圣之地(上篇已介绍),不容侵犯。 图一:神威楼,供奉英雄及励志祈祷的地方 神威楼东侧配备品字形的七眼楼防守,规格相当高了。窗户古称眼,人们称呼敌楼,习惯以敌楼面向边外箭窗数量比喻,如三眼楼、四眼楼等。一般根据敌楼结构及位置的重要性,确定箭窗数量。目前发现的窗户最多的敌楼为九眼楼,在北京市怀柔区与延庆区交界处的火焰山上(图二)。 图二:修复之后的九眼敌楼(网络取图) 行至小关长城,风云忽起,雨珠劲打,只好弓身求稳,贴着城墙碎石前行。一片片云,快速掠过眼前,终于知道到了“乱云飞渡”的感觉(图三)。 图三:风雨中队友们艰难跋涉(老好任摄) 落汤如鸡,汗水蒸腾,感觉不到寒冷。<br> 路险风急,队友互助,感觉不到恐惧。<br> 好不容易来到一座残楼喘息。穿过箭窗的风,拉出长长的嘶吼,惊心动魄。我们也成了泥甲战士,好像一场战斗刚刚停歇。来吧,不怕你千军万马,不惧你朵颜铁蹄!<br> 想多了,这里骑兵也上不来,远近山坡布满了护山针,马最怕这种植物,它能扎破马腿马肚,所以也叫刺马针(图四)。这是当年戍边人特意裁培的,用以抵御敌人的骑兵。或许植物也是长城的组成部分吧。 图四:小关四道沟漫山的刺马针(老好任摄) 不再想,敌楼门窗是风口,风会带走更多热量,易失温,立即离开。行不多远,雨渐停歇,一段百米长的双垛墙出现在前方(图五)。这段墙有如堡墙,边内平阔,上兵道宽整,留有两个大碑座。这里曾有建筑,应该是补给营地,储有粮食、器械、弹药等,供应沿线守军。 图五:堡墙上兵道两端的碑座,难道是守军的分界碑吗 这段长城还有多处劈山墙。<br> 劈山墙,在险要地段根据山势,将山坡劈陡或将悬崖削直,改造成山墙。它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筑长城的主体工程之一,其难度不亚于砌筑城墙。小关附近有几处明显的劈山墙,高达数十米(图六)。 图六:崖壁明显被劈削过,沿线有多处这样的劈山墙 前方是一段荒芜的山脊,据说五重安关就在这一段。看着乱石覆盖的残墙,仔细分析查找,却难以识别关口(图七)。<div> 五重安关北5千米,曾驻扎四百多兵的五重安营,营地为土筑城墙,据说南门宽约7米,同足球门大小,可五马并出。古城已毁,现为五重安村。<br> </div> 图七:这一带就是五重安关口,努力寻找通道未果 城、堡、营、寨是明长城防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城,不是郡、县城,而是面积不大,防守关隘的关城、月城、翼城。它们多与关口、长城相连,城内有守军家眷。“堡”也有围墙,住有居民,多建在关口附近。营一般是兵营,寨是军民混居。营寨级别高,建制大,筑有墙磊,大多设在离长城较远的交通要道。明总兵驻地也称营,如三屯营。<div> 堡的大批设置始于北齐,沿着长城大约十里筑一堡。以后各朝代多有利用,并不断修缮改造。蓟镇东部的堡,高句丽南下曾推进到此,驻过军,所以当地人将堡称为高丽城。<br><div> 汉长城有障、堠。“障”,指城墙,也指山中小城,只住官兵;“堠”,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构造较简单,常与亭(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障、亭堠”并称。</div><div> 五重安是很重要的关口,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下一篇将以此为起点,寻关问柳,继续向西。<b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