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三个刘!如三头公牛向远去的辛丑一阵吼—— 《岁月履痕》台历 反馈(之三)

23罗时汉

<br>罗老师得到了由工程文件转成jpg格式的散片后,便以时间轴为顺序,浓墨重彩地开始书写每章概略的衍展文章了,其间,也谈到了我们最初做《岁月履痕》定位时的交流。<br><br>严格的说,在他确定了框架后,每个页码的落地就是我的事情了,这里,除了美术范畴外,还有一个“编辑思维“至关重要,我认为这是我们达成目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我不敲碎他对这个图辑的固有认知,那么,依旧是一天天磨得人心长草的无聊,依旧是老生常谈,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信任,诚如我信任他把二十四节气镶嵌到每个月份里,如同老谋子的冬奥创意一样,把个传统文化撩拨得熠熠生辉,这份信任,是我们展开这一切的必要前提。<br><br>今天罗老师谈到了三月惊蛰这一章的题图,一张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旧船票,他说了我对这张图的看中,但并没有说到我选择的理由,那么,我就来“解密”惊蛰船票这一章。<br><br>一、这是一件由个人所藏物件反映出来的国家文献。<div><br>“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段黑体红字的毛主席语录赫然印在这张旧船票的上头,显然,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这一句话让那个时期的青年(不知道为什么叫“知识青年”)改变了命运,让懒汉隐藏,让孱弱内化,时代的洪流顾及不了个人,这才是人间烟火不寡淡,敢叫日月换新天!问题是,这一切竟然是“免费”的,前提是,你必须成为“革命师生”。<br>我所历经,解读不了太多,上述这些镜头感的影像,只是通过所谓“读史”后的碎屑拼凑在一起,对此非常写无力,但不管怎么样,这片在当年具功能性的印刷品,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预算应可想见。<br><br>二、这张旧船票上的信息如此丰富,丰富到经过那个年月的人不禁怀想了青春。</div><div><br>五等仓?五等仓是个啥概念?完全没有一点儿明确的印象,是不是很多人扎在一起时那样?就那么一条船,还分成了五个区间,会不会要钻到甲板的下方?和带着泥土的蔬菜混坐在一起,嗅着蒿子的清味一起随江而行?空气中有没有浓浓的柴油味?<br>很小的时候,在江汉关附近,见识过“大轮船”,那个感觉,就像远远的看见绿皮火车一样,与远方挂了钩。我想,于罗老师同龄的朋友而言,不管是否是添油加醋的记忆,一定比我真切。<br><br>三、这件纸品品相九品,污损天然,折痕自然。<br>古玩圈,纸品(不涵书画)不算高仿灾区,其自然属性不如名贵金属、珍稀木料或有机宝石那样受市场追捧,故作伪者不大爱来。罗老师所藏这件个人旧船票,尚未脆到失水,并有毛边可寻,我在做图片处理时,甚至还故意加了一点点切割的边缘,做了阴影增加立体感,所谓“跃然纸上”。<br><br>四、旧船票的所有者依物寻史,于人于己横纵勾连,直抒胸臆。<br>空有回忆而无实物相佐,及憾,而一票在手,抚今忆旧,百感交集中有叹息,有怅惘,情暮愫蔼,想要靠近又是疏远,而一纸穿越,那块空白,已然洇漫填补了。<div><br>(豆米 大名刘俊 )<br><br><br></div></div> 个人台历及罗时汉先生<br><br>这几年,写字台电脑旁,总放有一本台历,伴我安排和见证闲暇的退休生活。虎年新春佳节前夕,突然接到一位文友电话,说他受程琳之托要转送一本台历给我。我连忙推却说不需要,已经用了快个把月了,再多一本无意义。他说这是件特殊的礼物,你不收就对不起朋友精心策划、斥资印制、倾情奉献的一片古道热肠如何如何,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待弄明白这本特殊台历的来历和背景后,轮到我埋怨他怎么不早几天送来。<br><br>这是一本2022和2023两个年份的精美台历。抢眼一看和普通台历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是画面不是灼人眼球的美人或风景,而是挚友时汉用纷繁的照片和简约的文字,把自己当学生、农民、工人、教师、记者、编辑、作家的一生经历,按时间顺序精美直观地展现,让我顿感亲切,这样的台历颇具创意,与众不同,其点子只有他能想得出来。<br><br>平生第一次用上朋友的个人台历,陌生的面孔换成了熟悉的笑容。与其说这是一本普通的台历,不如说是一册缩微的人生回忆录。“苜宿峰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以他大概是读小学时的“人生的第一张照片”为开篇,放在1月份的页面,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遐想。顺着往后翻,儿时的伙伴、文革时期的部分票证、入厂后的工作证、跳槽时的准考证……等等,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翻着翻着,我还发现了本人的形象和作品:他在野地里举着条形南瓜以深沉的表情向人炫耀的照片,就是我在谷城县堰河村抓拍……通过这些照片,我脑海浮现出和他在一起的美好经历和快乐时光……<br><br>在时间面前,他是一个不守本分的人。总在不停地观察,不断地思考。如果世上评比惜时之人,时汉兄绝对应该排名靠前。他从小就有记日记的习惯,在他的写作经历中,日记作为原始素材第一手资料,绝对是帮了大忙的。在他自传体的《取次花丛》等书中,许多篇章都是从日记中移植的思路、截获的灵感。<br><br>面对同辈的竞争,他自加压力,用非比寻常的挤劲和钻劲,向时间要成效。且不说他当初如何利用炉前倒班、结婚生子的间隙,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参加高考的繁琐过程。当上了编辑、记者之后,业余写作不辍,出版了《孤云独去》《一意孤行》《白沙洲芦家》《城市英雄》《百年汉阳造》等多部长篇。我真切的感动是,他对人的真诚和对工作的投入。当职工教师时舍得为人开小灶;当编辑时舍得帮人修改文章……不能忘记的是在我两次出版诗集时,他付出百分之百的精力跟我作编辑并热情作序,完全把它当成自己的事。结识时汉,真是我一生的荣幸。<br><br>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从青年到暮年,都始终如一,凭他的意志和爱好自由支配时间。记得我们一起参加《武钢文艺》组织的庐山笔会时,他为了观看日出,凌晨3时非把我从被窝里拖出来,看完了还不算,还要陪他从大月山的背后爬上顶峰,追溯三叠泉的源头;在带领我采访写作《湖北最美乡村》的路途中,他非要我晚眠,一起领略堰河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景,把视力不好的我搞得狼狈不堪,硬生生让他搀扶着行走。他不知哪来的干劲,这里瞅瞅那里看看,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山水之间。还忒喜欢历史文化,对老物件、旧东西情有独钟。在荆山脚下,在漫云乡间,只要有来头的古墓,他就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头去抄写碑文。我天生对此物有一种畏惧躲避心理,就之乎也者敷衍搪塞折扣了他的指令。他抄完了自己负责的那片后,又赶过来抄写我这边的一块。看着他蹲坐在坟包前,全神贯注的认真劲头,我不由泛起愧意。<div><br>离开武钢后的时汉兄能量充分发挥,到处显示出记者的优越性。比如在远安、在荆门,他绕路甚至动用私人关系,保证让我们吃上可口的农家饭,观赏到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取景点,拍摄地……每到一地,他都必定早起,向山民打听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及时记在采访本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跟上了他的步点,就合上了生活的节奏,不会被时间的车轮所抛下。<br><br>从报社退休以后,他在时间的支配上有了更加灵活的权利。一面按计划安排,游历国内外著名景点,一面分轻重缓急地完成签约的文稿,认真履行合同。2011年他与武石化签了采写武汉乙烯工程的合同,有饭不忘带上朋友——把我也吸收进了写作班子,一同住宾馆,下工地,找资料,经过几个月的采访写作,完成了十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专辑,出版了《丰碑》一书。让我也从中赚了人生第一笔“万元级”稿费,还“公费”旅行了黄山和河南郭亮村……近几年来,他的工作进度更趋于快捷。2017年,他以众筹的方式主编了《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2018年起,他又主编《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历经两年多,终于整出这宏篇巨制。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作为挚友,我们除了羡慕和分享喜悦外,只有劝他“悠着点”。而他常叹谓“好日子不多了……”<br><br>“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在2023年11月的页面上,引出岑参的七言诗,以他带着两个外孙在武昌大堤口的照片作为背景,我想到了亲情在时汉兄心中的涌动,也看到了后浪推前浪的趋势。去而不返的时光,虽然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但带不走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虽然我们一步步走向衰老,但后代已然成长起来了。显然,这本台历的出品者希望岁月继续,用超越前人的智慧和风采,去刻划新的历史履痕。2022年2月2日,这个百年难遇的时间节点,我写着阅读的感受,眼光定格台历的最后一页:其实啊,我们都输给了时间——这是金句,也是毕生奋斗者的无奈喟叹,令人泪目!<br><br>  (刘天华 2022年2月2日22时于青山)<br><br></div> 酬答罗时汉兄《岁月履痕》二首<br><br>一世行囊征旅篷,吟鞭随响任西东。<br>钢花最是难忘日,依旧江南十里风。<br><br>风尘一路播芳华,朝绘初阳晚绘霞。<br>不信履痕成旧梦,灵魂深处总为家。<br><br>  (刘金华)<br><br>正月初四依金华韵酬罗时汉先生所赠个人台历回帖(二首)<br>  <br>节后初晴暖色融,花间忆旧浴春风。<br>拈来故事连成串,日历翻新社火红。<br><br>寄望炉台遇顺风,建言老总转时空。<br>《江花》成就痴情汉,《一意孤行》路路通。<div><br>(刘天华 2022 02 05)<br><br></div> 今天,窗外雪白,故发如下饮水黑龙江及冰雕哈尔滨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