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名非天造,必从其实</p><p class="ql-block"> 此举出自《思问录》。《思问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p><p class="ql-block"> 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科学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思问录·外篇》中,王夫之在谈论天文历法中的主观命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时,阐述了自己的名实观:“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就自然的天而言,本没有“度”“次”之名,它们的得名仅仅是人们为了方便认识天象,把太阳每天运行所经过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不能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有非常深入的讨论。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王夫之这种重实据、实践、实际的思想,是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现。</p><p class="ql-block"> 2物必先腐,而后虫生</p><p class="ql-block"> 此句出自《范增论》。《范增论》是苏轼早期的一篇史论文章,收录在《古文观止》中。</p><p class="ql-block"> 文中苏轼针对陈平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观点,翻空出奇,立意新颖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p><p class="ql-block"> 作者打了个比方,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说明事物总是自己先有弱点然后才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于项羽生性多疑,听信谗言,才被敌人利用,从而招致惨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蕴含着深刻哲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毁灭往往酿生于自身,物自败,尔后生机失,物不腐,虫何生?事物兴衰存亡,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p><p class="ql-block"> 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魏徵传》中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称,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p><p class="ql-block">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p><p class="ql-block"> 到了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对此略有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行文略有出入,大意则无差别。“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蕴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忧患意识,强调要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二是务实精神,要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借鉴,要解决的也是真实的现实问题,它针对的是理论教条和抽象空谈;三是未来指向,读史可使人明智,鉴往可预知未来,但预知未来并非目的,未来的意义在于当下,只有做好当下,才能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4志之所趋,无远勿届</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中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p><p class="ql-block"> 此句用极其浪漫的笔法,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说文解字》中说:“志,意也”,志字本义为内心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为“意之所存”,是心里始终存有的念想,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这种意念始终不变,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便只是在吃一顿饭、睡一场觉的功夫,也不会忘记有些东西是已经坚持、正在坚持、还要坚持的。</p><p class="ql-block">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中之志,就是目标、理想,是自己心中笃定的方向。立志是事业的开始,缺少立志的明确与坚定,就缺少了成功的基础。北宋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纵观历史,无数志士仁人正是树立坚定志向,矢志进取,才成就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5自知者英,自胜者雄</p><p class="ql-block"> 王通《中说·周公》说:“李密问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子曰:‘必也,义乎!”对于李密与王通的这段对话,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在其《西山读书志·文中子之学》中记载更详细,李密向王通请教“王霸之略”,王通说:“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又问“英雄”,王通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又问“勇”,王通说:“必也义乎!”李密离开后,王通说:“乱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灾而免祸,爱强而好胜,神明不与也。”</p><p class="ql-block"> 宋人阮逸在注“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时说:“自知故能知人,自胜故能胜人。”能客观认识自己,才能正确评价他人;能战胜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胜过别人。“自知”即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里“自知”和“自胜”连文,“自知”应特指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胜”重点在强调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p><p class="ql-block">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说:“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战争中,知他人所短,知自己所长,才能避实就虚,以己之强击彼之弱,所以《孙子·谋攻》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能知己之短、知人之长,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积极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只有知人与自知,才能成就明智之人。只有不断战胜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持续积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p><p class="ql-block"> 6善始善终,善作善成</p><p class="ql-block"> 《史记·乐毅列传》中说:“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意谓做事情既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既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把事做成。“善始善终”向来是人们所推崇的君子之德,是为人、做事要贯彻始终的认真态度。“善始”即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 “善终”则是为人做事的终极目标,是需要以极大的恒心与毅力,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来达成的。善作善成,是说为人做事以好的方式、方法、途径来取得好的成果。“善作”指的是会干、能干,“善成”与“善作”互为因果,“善作”方能“善成”。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终。四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并持之以恒,广储厚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7君子约言,小人先言</p><p class="ql-block"> 《礼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有德行的人谨慎说话,注重干实事,说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语,抢先说大话,说到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小人话杂而虚,君子话简而实”,老子也说“轻诺必寡信”,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巧辩和饰美会伤害言语的真实和诚信,不是正道所为。</p><p class="ql-block"> “实干胜于雄辩”,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论辩和互相诘难而生的,欲要达到目标和求知,就要做到实干,就如词人陆游所说:“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志之人要谨记于心。</p><p class="ql-block">8事必有法,然后可成</p><p class="ql-block"> 此句出自朱熹为《孟子·告子上》第二十章所作的注解,孟子的原话是对后羿射箭作出阐释。对此,朱熹作了进一步注释:“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p><p class="ql-block"> ”其大意是说: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成功。这就如同教学,教师舍弃了方法,就教不好;学生舍弃了方法,同样也学不好。由此可见,讲究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p><p class="ql-block">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p><p class="ql-block">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着手。这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成功</p><p class="ql-block"> 10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后汉书·郭陈列传》中说:“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常注重的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业成就也好,人格品德也好,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往往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而同样应该引起更高程度重视的是,人格修养的“堤坝”筑起来了,其中的“水”也很沣溢充实,事业就像“气球”一样那么大,显得五彩缤纷,辉煌、耀眼、夺目。</p><p class="ql-block"> 但为什么有时候“翻盘”却在一夜之间?“人非圣贤”皆有过,有些无关乎“大节”的小毛病、小失误偶然犯一次两次,可能不至于一泻千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但如果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不加注意,不以为然,自以为大,于是乎傲心潜在地不断增长,小节累成了大节、小事攒成了大事,最终便会一发不可收拾,这警示我们只有不放过任何小事小节,如此才能成就圆满人生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