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味之----燃放爆竹的随想

沧海一粟

金牛功成归原野,寅虎踏雪送福来。<br> 自农历小年始,全国城乡的爆竹声便不断响起。伴随着虎年《春晚》开幕,在家守岁看电视的人们,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便不断地被烟花爆竹声所包围。随着央视新年钟声敲响,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更是不绝于耳,流光溢彩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入夜,梦中的人们仍不时被爆竹声惊醒...... 节庆燃放烟花爆竹在华夏由来已久。古人放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爆祭”活动,人们用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在当时是一种宗教行为。有图文可查的最早可溯源至北宋时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在节庆、逛集市的大人们中间,穿梭游玩的幼童们以火种点燃爆竹,那个开心样儿跃然画中...... 中国人燃放烟花爆竹可谓情有独钟。 到了近代,民间婚丧嫁娶、建房起屋,工程开工、竣工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燃放爆竹。随着科技的发展,烟花爆竹的种类、品质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你看那鞭炮,有100头单封变成一圈一大封的,有儿童喜欢的摇曳花炮、摔炮、蝴蝶花炮、礼花炮;烟花则是借助科技,一路走高,各色刺破青天的长、短距礼花 ......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你看那节日夜晚,五彩缤纷的夜空,尽是烟花的世界! 传统鞭炮 烟花 大型烟花 大烟花 五彩缤纷的烟花 浓烈的烟花 <br> 中国人燃放烟花爆竹可谓情有所系。放爆竹以迎亲,寄托的是爱情永恒、阖家幸福美满。老人仙逝,燃放以送终,表达的是不舍。更有为驱邪、求财,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 当然也不乏你放我也放、你小响我大爆的随性主儿,他们起床放,吃饭放,睡觉放...... 完全不顾邻居的休息,只有任性!<br> 燃放烟花爆竹喜过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的纸屑残渣和空气的污染,苦了早起的环卫工人。更有火情、误伤相随。 夜晚烟花燃放 夜晚烟花燃放1 燃放后的地面烟花残盒 早晨爆竹燃放过后的居民区上空 早晨燃放后的居民区上空 小区上空弥漫着硝烟 燃放瞬间 民宅前地面的爆竹碎纸 <div> </div><div> </div><div> 据媒体透露,因燃放烟花,每年春节期间各地医院都有伤者前来救治,城市的消防救援队伍更是昼夜值更不敢懈怠!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公开消息:去年春节期间为全年火灾高峰,除夕当天的火灾相当于平常的近三倍。从火灾时段分布看,10点至20点是全天的火灾多发期,占火灾总数的61·2%,而夜间22时至次日6时的火灾只占总数的17·3%,但亡人数占41·9%,较大火灾数占51·2%。另据生态环境部向媒体通报的消息:2021年春节期间(除夕19时至正月初一6时)受不利气象条件和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北方及中部区域部分城市出现空气重度污染。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4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其中13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全国城市pm2·5小时浓度快速升高,12日2时,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小时平均浓度达到125微克/立方米,全国共有82个城市pm2·5小时平均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pm2·5日均标准值为75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42个城市pm2·5小时平均浓度大于250微克/立方米,为严重污染。</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为了克服或减少燃放中的负面效应,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大城市的地方政府曾尝试通过地方立法加以限制,如划定禁放区域、时段等,但较难执行,收效甚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的考量不为民众所普遍接受,设定的某些指数不科学。这其中除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节日喜庆的大众心理需求)不易改变外,没有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普惠性的大众宣泄方式不无关系。个人以为,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应当通过文明创建来助推,譬如通过地方立法,规范烟花爆竹的燃放时段(除除夕之夜外,春节期间晚上24时以后为禁放时间,除夕之夜也不能超过次日凌晨1时),在闹市区、居民稠密区禁放音量不得超过多少分贝的烟花爆竹(由生态环保部门提出合理参数,工信部门制定烟花爆竹产品的包括噪声、粉尘等污染物限制标准)。在农村“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社,城市“文明楼宇”、“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中增加文明燃放烟花爆竹的约束性内容,并且列入地方政府文明创建的考核内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不管未来如何,节庆燃放烟花爆竹仍是国人当下的癖好。从国家层面体现的是国泰民安。但无论怎么演变,个人祈盼的是既热闹又环保、既让人可以宣泄情感又较少扰邻的新生方式的早日出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