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对着遥远的时空说点醉话梦话(五)》</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六)青海的路</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旅游青海,说不尽塔尔寺庄严圣穆之美、青海湖浩然隽逸之美、祁连雪山草原俊朗润秀之美、茶卡“天空之镜”大柴旦翡翠湖空阔灵动之美、柴达木戈壁沙碛苍茫狂野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窃以为醉中梦里最堪说道的,还是青海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西宁沿315国道西行,路边一块块标识牌与全国其它道路上的大不一样,同一个地名竟用四种文字来标注,分别是汉文、藏文、蒙古文和英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牌上“长江路”下面的那排字母中,有“Road”一词,可知不是汉语拼音)</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在青海,生活着使用汉语言的汉族和回族,以及拥有各自语言的藏族、蒙古族,加之常有外国人到此一游,地名以四种文字注明,当是应现实之需吧。不过深究起来,它又何尝不是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何尝不是历史族群风云际会的印记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青海的路之史前稽考</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海可稽可考的路,或许可以从史前文化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海湖以东的河(黄河)湟(湟水)地区,得利于相对优渥的自然条件,史前便是农耕区。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齐家文化的先民在这里生生不息。考古学家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竟发现一撮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倒扣在一只陶碗中。有人戏称其为“世界上第一碗面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家文化的青铜遗存十分引人注目,断代大都早于二里头青铜器。西宁沈那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铜矛(见上图),以其跟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铜矛(见下图)相似的器型,不能不叫人浮想联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宁相距俄罗斯乌拉尔地区万里之遥。沈那铜矛的发现,表明齐家文化先民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族群之间存在交流。显而易见,这样的交流必须以人群迁徙人员流动为前提。那么,路便成了保证交流得以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硬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考古学家大都认为,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起源于阿尔泰山北边俄罗斯的米努辛斯克盆地。从那儿到西宁,要么南向穿越阿尔泰山经新疆进入河西走廊,要么东向经蒙古高原沿弱水南下进河西走廊,两条路最后都须先到达张掖,再从张掖到西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青海的路之羌中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掖、西宁之间横卧着著名的祁连山脉。如今有被誉为“最美国道”的227国道贯穿其间。这条路的前身,应该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南线羌中道的北段。两千多年张骞“凿空”西域,走过它;隋炀帝率大军征伐吐谷浑,也走过它。2017年夏天,我和老伴携孙儿孙女绕祁连山大环游,曾有幸在227国道这一段路上撒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今中国境内已发现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十数件。考古学研究证实,它们几乎都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不过其制造工艺和技术,则肯定来自欧亚草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沈那铜矛的问世或可表明,早在3、4千年前,就有身怀青铜铸造绝技的工匠,沿着这条后来称之为“羌中道”的路,穿越祁连山谷从河西走廊来到西宁。那年坐着奔驰车上的我想起了他们,想象他们在路上踽踽而行的艰辛,不由得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下两图: 2017年8月6日摄于227国道穿越祁连山谷的途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羌中道,得名于自古在河湟地区活动的羌人。这一地区早于齐家文化的是马家窑文化</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考古学家普遍认为,这两个文化的族属都是羌(古羌)。汉文字学家许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约公元58~约147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文解字》:“羌,羊种也”,“西方羌从羊”。可知他们是用羊作为自己标识(图腾)的族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恭列六畜的家羊,是人类训化野羊的文化成果。野羊曾经遍布于欧亚大陆。如今在中国一些人迹罕至的山野,偶尔还能看到这些野生精灵矫捷的身影。不过,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就被我们奉为六畜之一的家羊,却并非从中国境内的野羊驯化而来。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祖先,竟然是万年以前生活在近东新月沃地和伊朗高原的野羊。考古学研究证实,那里的人们早在10000年前,就已经圈养野羊,最终把它们驯化成家畜了。考古学家至今在中国境内找到的家羊遗存,都要晚于距今一万年这个时间点。极有可能的是,最早一批中国家羊是外来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最先沿着今天227国道方向穿越祁连山谷的,或许并非那些3、4千年前踽踽而行的青铜工匠,而是4、5千年前赶着羊群寻找草场的牧羊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位于祁连山中东段南坡的祁连大草原,虽然深藏于东亚腹地,但夏季会有西南或东南季风源源不断输送来的水气,在祁连山体强迫抬升的作用下形成降水。这让它在中国各大草原水草丰美度的排名榜上,跻身前列。2017年夏天当我一投入它的怀抱,立即就被其湿润而温情的品质倾倒。我想,五千多年前,它肯定也同样敞开自己翡翠般的胸襟,接纳了那些穿越祁连山谷而来的牧羊人吧!</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图:2017年8月6日摄于祁连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 上图:2017年8月6日摄于祁连大草原。谁曾想这里的羊群,其分子生物学祖先竟然是近东和中亚10000年前的野羊。</p><p class="ql-block"> 下图:摄于同日。雨后天晴的祁连大草原,湿润而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