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多么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这首古诗又会唤起多少童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小学课本上依旧记载着这首描写春节的古诗词。老师,同学们也在认真的赏析这首饱含年味儿的佳句。“爆竹、春风、屠苏、新桃、旧符”每个词语更能体现出辞旧岁迎新年,而如今,年味儿又去哪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昔对比,相差甚远。以前生活水平较低,科学技术迟缓,交通受限,生活各方面还未达到小康,人们的目光也比较局限,只是极少部分人会走出去。所以,每到过年前就会调整时间,全家人早早就开始准备了,做各种的面食,蒸馒头,捏面人,炸麻花、包饺子等等,荤素样样俱全。临近年底,大人们拿着红纸忙着写对联画各种福寿的画符,为来年祈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整个村子都是喜气洋洋,小孩子们早早的穿上新衣服等待着零点钟声的响起。全家人坐在电视前听着春晚主持人的倒计时:5—4—3—2—1,紧接着一阵清脆而喜悦的钟声敲响,家人互相看着彼此笑盈盈地开始拜新年送祝福;最开心的还是小朋友们领压岁钱的时候,想着法,变着鬼脸机智的闯过大人的挑逗去领到压岁钱,一圈下来口袋里面鼓鼓囊囊。此刻外面也是一阵又一阵,此起彼伏,噼里啪啦鞭炮,烟花的声音。民间对鞭炮还有这样一段传言: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人们常在过年的时候烧爆竹,而爆竹又有驱魔、辟邪、消灾的寓意,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守岁放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代表喜庆和欢乐。</p> <p class="ql-block"> 而如今的新年,人们远在他乡,时间有限,不得不留在外地过年。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穿新衣不再是盼新年,丰盛的饭菜不再是待客人时才有。超市各种各样现成的对联,饭菜饭店已经备好,手机代替了电视,文字代替了语音,拜年也开始视频通话,压岁钱也成了微信转账,拜年的点心也让快递小哥送达,走亲访友也减少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命令,没有了新年的气象,使得年味也变淡了。</p> <p class="ql-block"> 年味都去哪里了?还没有好好的回味就没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