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狗的蜡梅花和有肉的尼姑庵

cono

<h3>苍山上的玉带路走一圈绝不容易,中途折返虽然有些无趣,但也只好如此。<br></br></h3></br><h3>好在下山和上山的路径不同,将到索道口时,眼前出现一间茶室,写着“感通茶室”。</h3></br><h3> <h3>茶室是老屋改造,瓦顶木窗,正对山下。</h3></br><h3>随处看看,有小姑娘出来问:“喝茶吗?”“不喝了。”“没事,那随意看吧。”</h3></br><h3> <h3>人亲切,话和蔼,说话间闻到一股幽幽的香味,朝外走过去看,是一大株蜡梅。</h3></br><h3>不知道有多少年的老树了,枝桠上树皮剥落,株型杂乱,也没好好修剪。</h3></br><h3>味道更浓烈了,看看枝条上开着的黄色小花,花瓣尖细,中心的内轮花被深红,原来是狗牙蜡梅。</h3></br><h3> <h3>蜡梅原产我国南方各省,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也有许多,江南一带栽培的多是纯黄色的素心蜡梅。</h3></br><h3>狗牙蜡梅被认为花色是诸品中下等的,人们也叫它狗蝇蜡梅或是荤心蜡梅。但是它生长迅速,又通常被当作嫁接别种蜡梅的砧木。久居都市的人,蜡梅虽见的多,狗牙蜡梅却是难得一遇。</h3></br><h3> <h3>蜡黄油润的花朵倒挂枝间,花瓣向下披拂,深掩住中心的红色内瓣,有些像高原上的女孩们见了生人脸颊红红,垂首羞涩的样子。</h3></br><h3>仔细闻闻,香气虽然甘甜馥郁,但是相较温柔软糯的素心蜡梅香,多了几分辛辣的香料气息。</h3></br><h3> <h3>植物学的研究中发现冬季开花的植物花瓣多向下垂,好像小斗篷一样,是为了遮蔽风雪,保护花粉,而醒目的红色花心是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h3></br><h3>冬花的狗牙蜡梅形态也是为了自身的繁殖进化而来,但是在园艺改良后莹洁的纯黄花色更能取悦人类,也就无所谓昆虫的感受了。</h3></br><h3> <h3>现代园艺的一大特色是审美的趋同,当花色纯粹的素心蜡梅受到追捧,就再很难觅到其它品种的踪迹。</h3></br><h3>繁殖和选育的手段越精细,人们的选择面往往越狭窄。</h3></br><h3> <h3>山间的蜜蜂不认这一套,兀自围着朵朵红心小花飞来飞去。狗牙蜡梅授粉后结子,褐色的干枯果实宿存枝头,剥开来种子大而光滑。</h3></br><h3>如果收回家,播种下去可以长出小蜡梅树,当然长出来的也是小狗牙,而不会是下图这样冰清玉洁的素心蜡梅。</h3></br><h3> <h3>“可以捡回家播种吗?”“应该是可以的,不过素心蜡梅苗都那么便宜,为什么还要费力气去播种狗牙蜡梅呢?”“那要是想要狗牙蜡梅,只能播种了吧?”“这,大概也是。”</h3></br><h3>狗牙蜡梅虽然现在种植得少,但是各地的蜡梅古树却多半是它。原因很简单,源自野生品种的植株强健耐病,寿命也长,这么说来,想要一棵百年老树,还非得种狗牙蜡梅不可。</h3></br><h3> <h3>太阳正好,山风习习,暗红色花心里飘散出的香气不浓不淡,不急不躁。</h3></br><h3>野生野长在这苍山间,种子没人收,枝条没人剪,无需傲霜斗雪,也无同类争奇竞艳的狗牙蜡梅,悠悠然长命到百年,竟让人不觉有些艳羡了。</h3></br><h3> <h3>下山的路并不十分顺路地经过寂照庵,来都来了,总要绕过去看一看。</h3></br><h3>说到苍山上的寺庙,现在这个被称为“最美尼姑庵”的寂照庵可能比“苍洱驰名第一山”的感通寺更加有名些。</h3></br><h3> <h3>寂照庵原本是感通寺的36个堂庵之一,名字来源于“感而遂通、寂静照鉴”。</h3></br><h3>住持的妙慧师太喜欢种花,带领弟子和义工们一起在庵堂里种满多肉和月季等花草。</h3></br><h3> <h3>2012年,年久失修的寂照庵在改造时请到了一位颇有想法的设计师高鲁东,把阴暗古旧的老屋改成通透明亮的现代风,又增加了咖啡厅、上客堂等建筑。</h3></br><h3>富有时代特色的庵堂让人耳目一新,也通过网络赢得了众多拥戴者,得到“最美尼姑庵”的评价,甚至不时看到“想去寂照庵出家修行”的说法。</h3></br><h3> <h3>让寂照庵很有名的是“只种花不烧香的尼姑庵。”,说是种花,其实主要种的多肉植物。</h3></br><h3>庵堂前著名的多肉船,是用废弃的木头小船种植。山间的树干,也被挖空成趣致的花盆。</h3></br><h3> <h3>大理气候温暖干爽,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种在庵堂里的多肉长得格外茁壮,只有到了这里,可能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多肉植物会被爱称为“肉肉”。</h3></br><h3>大理种多肉的地方很多,唯独寂照庵出了名,大概是因为这种呆萌的植物与清心寡欲的佛法圣地形成的对比吧。</h3></br><h3> <h3>花也真是不少,天竺葵、六倍利、姬小菊……清新的小花随处开放。</h3></br><h3> <h3>连鞋垫上都绣的是花。</h3></br><h3>到寂照庵出家的想法可能有些不现实,但是庵中有一个星期的修行义工,念经之外,女信徒们也会聚在一起刺绣鞋垫。</h3></br><h3> <h3>缝纫机上的禅语手绘,虽然是个小光头,但是画得传神,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个小尼姑,绝不会把她当成小和尚。</h3></br><h3> <h3>来大理的时候,杨杨并不推荐我们去寂照庵,认为它太过网红气质。</h3></br><h3>不过在我看来,相比东部城市里忙腾腾闹吼吼的网红打卡点,僻处西南山间的寂照庵已经算得腼腆温文的了。</h3></br><h3> <h3>“实在要去,我带你们去后面的小花园吧!”</h3></br><h3>穿过民宿风的上客堂,杨杨带我们来到了寂照庵的后花园。后花园背靠山石壁,惊人的是一整片石壁种的都是一种叫做胧月的多肉植物。</h3></br><h3> <h3>简单的铁制木香长廊,得益于义工们的细心管理,可以想象出开花的时候一片淡黄,多么壮观。</h3></br><h3> <h3>12月还在成片开放的玛格丽特(木春黄菊)证实了这里气候的美好。</h3></br><h3> <h3>花园规模不小,但是并不规整的花圃更像一个爱好者的试验田。杂乱的工具,泥土里的肥料味也让人感觉亲切。</h3></br><h3>有人吸吸鼻子:“这里有什么花香?”“还真是有香气,这个季节还能有什么香 ?”“像是蜡梅。”</h3></br><h3> <h3>在园子里放眼一圈,并没有发现蜡梅。凑过去闻闻蓝色的月季,也并不香。</h3></br><h3>“不会是你们种花的人闻惯了肥料,把它当成香气了吧?”“哈哈,这是有可能的。”</h3></br><h3> <h3>寂照庵里最著名的是中午的素斋,时间是中午12:00到13:00,人多的时候,从11点开始就已经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排队。</h3></br><h3>20元一份的素斋是节令蔬菜和大理本地做法,吃多吃少随意,但是不能剩下。</h3></br><h3> <h3>可惜来了两次都没赶上,上一次是看到人龙被吓退,这一次是在玉带路贪玩错过了时间。</h3></br><h3>其实云南这一带大多数寺庙都有素斋供应,如果不喜欢在寂照庵排队,稍走几步到山下感通寺或是波罗寺,也许是更清静的选择。</h3></br><h3> <h3>寂照庵的咖啡厅位置很好,下午茶时候,户外的座位正对松林,可以看到穿过松树枝干斜斜的晚照。</h3></br><h3>时间已过下午三点,不敢再喝咖啡,点了热可可和红枣糕。端上来时, 每个杯子不一样,但都配了一把心形的小铜勺子。</h3></br><h3> <h3>坐下来,又闻到那缕若隐若现的香味,不急不躁,不浓不淡,甜美中有点辛辣,应该还是狗牙腊梅。</h3></br><h3>只在此庵中,暗香不知处,说的就是它吧。</h3></br><h3> <h3>(部分图片来自寂照庵)</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B5KAyLabyrHg4uu5JKzC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