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虎年新春,万象更新之时,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也是卯足了劲儿,借着春节假期,接连发布荣昌、彭水郁山、南山、马鞍山、綦江等多条文保线路,采取长短途结合、城郊区携手的方式,组织志愿者探寻重庆历史脉络,传播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多参与,更多保护。<div>初五,我带儿子参加了綦江抗战船闸深度探秘活动。<div><div><div>一下车,綦江“綦走团”的成员(绿色衣衫)已经在这里等候了。戴眼镜、稍年长的正是我们今天活动的领队——带头大哥“搬螃蟹”。</div></div></div></div> 下车点即是滨江路,前行几百米,下几级石梯则进入綦江河亲水小道。<div>綦江依山傍水,綦江河穿城而过。史料记载:綦江河自古是川盐运往贵州的重要通道,清代以来曾多次局部整治。<div>一路上,文保志愿者与“綦走团”成员迅速熟悉、攀谈起来,螃蟹大哥向我们娓娓道来綦江船闸的修建背景。</div></div> 抗日战争期间,为加快向重庆的冶炼厂、兵工厂运送钢铁原料和原煤,自1938~1945年连续修建闸坝11座,进行全航道整治,使綦江河成为川江中渠化最早的支流。和当时修建的綦江铁路(四川第一条准轨铁路)一样,都是抗战时期开辟的能源生命线,为支持全国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div>今天将探寻的是綦江河上的船闸历史。</div>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作为内陆城市,虽有大山作为庇护,但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山高路远,给大量军民物资供给造成很大难度。特别是米、煤、铁矿等战备物资的运输和调拨,既需隐蔽又要安全及时。<br>再者,武汉沦陷后,汉阳钢铁厂(后来的重钢)搬到重庆,所需煤原料和铁矿均出自綦江,1935年通车的川黔公路无法承载如此大运输量,且汽车、石油等资源有限。以上两点,选择水路运输至重庆,最为合理。<br>1938年,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向国民政府提出报告,“綦江之铁矿,南桐之煤焦,均借水道运输以供钢铁厂冶炼之用,然而綦河上游滩顽、水恶,涨落无常,急需整治”。当年3月,国民政府下令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机构——导淮委员会对长江一级支流綦河进行整治,疏通航道,以满足重庆枪炮军需生产的要求。 导淮委员会很快制定了以建闸坝为主、整治浅滩为辅的计划。一期工程目的在于整治浅滩,1938年至1941年,在綦河及一级支流蒲河上共建成5座闸坝。<br><div>根据陈果夫撰写的碑文记载:“蒲河三闸坝。以大智、大仁、大勇为名,綦河两闸坝,以大信、大严为名,则因兴建于抗战建国之时,所以荣仰前方将士之武德也。”<br></div> <p class="ql-block">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全河通航的问题解决了。二期工程预计再建闸坝20座,以使水位提高,保持全河最低水深2米以上,能使30吨以上的木船通航无阻。冯玉祥将军特撰“中华常胜利,民族庆复兴,道德本忠义,公理生和平”二十个字,有向往“抗日战争必胜,复兴中华民族在望”的含义。每个字前冠以“大”字,名次以建成先后为序。二期修建的6座船闸以“中华常胜利民”命名。因抗战胜利,导淮委员会东迁淮河,加上物价飞涨,后面未修的就没有取名字了。</p><p class="ql-block"><br></p> 上图为綦河二期工程六个船闸的位置。<div>图片来源:天地舆图·历史地理短文科普微博<br><div><br></div></div> 行至水面开阔处,螃蟹大哥挥手往河道一指:“看,那就是大常闸!”果然,右边水面上的航道完整地展现眼前。<br><div>船闸是航道上的建筑,可以调节航道流量,使船只顺利通过自然落差。大常闸闸室宽12米、长60米,宽阔大气、水静闸深。</div> 为了让我们听得更清楚,螃蟹大哥爬上路边石墩,继续讲:在工程期间,因水泥奇缺,不易购置,严重影响工程进展。恰逢工程师王寿亭从印度考察回国,他率先采用了印度用土法制造的水泥——以粘土烧结成砖坯,再磨成粉末(称陶粉),再配以硝石灰,能在一般水下工程代替“进口水泥”,故称“代水泥”,主要用于砌条石等次要工程部分。 据说,由于“代水泥”效果显著,导淮委员会还正式成立代水泥厂,设石灰场3处、陶粉厂6处,制造代水泥并分运各闸坝工地使用。代水泥的借鉴和制造,对加快綦河整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全国很多地方群起仿制。据了解:同一时期在自贡修建的三座盐运船闸也同样采用了这种“代水泥”。 <p class="ql-block">螃蟹大哥说:当时綦河船闸是倾国内顶级专家设计的,包含留学归来的张光斗、王寿亭等也在其中,其技术是全国一流且唯一。</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不知道,七十年代,国家修建葛洲坝船闸的时候,水利专家组队还来綦江,查阅当年建造船闸的原理、施工等信息,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近代水利的科学遗产。</p> <p class="ql-block">中午,一行人吃过北渡鱼,未来得及回味,马不停蹄驱车来到滑石子“大华闸”。远远的,瞧见两座高架桥从綦江河上凌空而过。同行人说,一座是渝黔铁路,一座是渝黔高速公路。</p> 远眺綦江河,水域宽阔,植被良好,几只鸟儿在河边尽情欢娱。大华闸保存完整,安静地坐落在清山绿水中,綦河水缓缓流过,顺着拦水堤坝倾泻而下,形成了美丽的瀑布,大华闸仿佛大家闺秀,温柔美丽,端庄静谧。 沿河两岸,苍凉厚重的航道、班驳的抗战船闸、凌空新高速、有故事的老铁路,不同的建筑在同一时空下相遇,这里交通发展的变迁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div>有胆大者走过闸门顶部,走到近水的航道一边,綦河是那么温柔,闭上眼睛坐在河边,静听小河在唱歌,那是温柔的“哗哗”声。<br></div> 綦江河是山区河流,为了防止河道树枝泥草堵塞导致电机失灵,这些船闸普遍使用了人力推动齿轮开关,输水道插门也是人力机械启闭,优点是可以通过操纵杆感知水下异常,及时停止作业,防止电机烧坏。大常闸、大华闸都属于航道治理二期工程,闸门及输水道插门的机械比一期又有了进步。 孩子们都对船闸开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r>春天的綦江河,为植物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所。冬樱花开得正茂,油菜花正在抽苔,偶尔几株刚刚绽放顶花,田野里瞬间增加一星亮色。洋芋苗黄衣绿裤,长得正青春。几簇不知名的紫色野花睡眼朦胧,似乎还回味着冬天的梦。河边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们的喉咙,淙淙流水牵动着我们的思绪。 <div>一行人继续往綦江河的上游前进。</div><div>穿过铁路,经过一片菜地,大中闸出现在眼前。大中闸所处的綦江河河床较浅,水流稍急,大中闸保存完整。<br></div> <p class="ql-block">河边有一幢废弃的楼房,堡坎基座发现有一壁石刻,大概两平方米,刻有五个大字。上是“安顺”中间是“义”,下是“塚渡”,读起来每个字都认识,但排版方式很奇怪,不知怎么断句好。</p> <p class="ql-block">螃蟹大哥说:綦走团2018年第一次来这里发现石刻,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经讨论认为,此石刻应该是块“义举碑刻”。应读作“安义塚”、“顺义渡”,义为仁义,塚为坟茔。讲的当地义务掩埋死在村里的外乡乞丐的仁义之举。</p><p class="ql-block">推断这里曾经是水陆交通要道,可能是当地一乡坤在此设“义冢”,打捞、掩埋无主水尸,并设“义渡”,解决“渡客”后顾之忧,刻石引导、训诫后人传承义德。(摘自螃蟹大哥公众号《僰俗》)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以另外一种形式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后探寻的是綦江支流——蒲河上的船闸。蒲河船闸均为一期工程,建了大智、大仁、大勇三座船闸。我们来到最有代表性的大智闸。</p> <p class="ql-block">大智闸又称三江闸坝,毗邻”綦江港航管理处上游船闸管理站“。这里河道稍微狭窄,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环境幽静。抗战时期,蒲河水量较少,冬季常断流,然而蒲河上游焦煤资源却丰富得很,蒲河上三座船闸成功解决了浅滩断流,全河通航的问题。</p> <div><div>一期闸坝均宽9米、长66米,一次可通行5吨木船12只或15吨木船6只。大智闸看上去比二期船闸稍瘦小些,其上闸首的闸门已经倾斜损坏,附属设施也有待修复。<br></div></div> <p class="ql-block">螃蟹大哥说:“五十年代,经重庆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这些船闸旧名全部更改,均冠称所处地名。如今部分船闸仍在使用,废弃者也留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船闸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目的只有一个:水位提高,航运方便,船只运量增多,运时和运费都相应减少,保证了抗战时期焦煤和铁矿石快捷安全的运输。《綦江县志》记载:在整治前的1938年,綦河共有木船1600艘,每年货运量仅为4.8万吨。整治后的1944年,木船则增加为2600艘,货运量增加到30万吨。按照当时的生活程度推算,每吨货运可节约运费三千元,每年节约运费四万万五千元。</p> <div>近几年,习近平多次要求继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要求文物活在当下,綦江区人大曾建议将綦江抗战船闸列入抗战遗址保护名录,设立保护标志,纳入重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div>我们期待这些不可多得的抗战遗址尽快得以保护和利用,可作为抗战交通、工业史迹寻索探访,成为綦河上的人文风景线,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抗战文化。<div>最后感谢“綦走团”的引导与陪伴,希望还有机会参加你们的活动。期待共同参与,共同保护。</div> 抗战船闸小知识:同样是抗战期间,1940年至1942年,为了保证食盐的供应,自贡釜溪河上也采取同样的“代水泥”工艺,修建了三座船闸,从而改善河道,保证了年产盐650万担支援抗日。<br><br> 荣昌万灵古镇也有一座属于同一时期的船闸,这些统称为抗战船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