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小呀小儿郎,背上书包上学堂......<br></span></h3><h3> 那是我背上书包上学堂后的第一个春节。因为节前琐碎事情多,家里人便交给一毛钱,让去附近的供销社买张年画回来贴。<br> 供销社的年画琳琅满目,乱花迷眼中,挑来挑去,最后挑了一幅叫《春江花月夜》的画拿回了家。结果因为画上有一位倚江而望的少女,让经常逗我的姐姐们象发现新大陆似的捉住了把柄,拿到了开涮的话题:非要说看上了画上的佳人。纵是再三否认,终是百喙莫辩。直到硬生生把我这位当时的“男子汉”逗的哭起了鼻子……<br> 当时,在全家人都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的氛围中,我是绝对没有读过或听说过有一首唐诗叫做《春江花月夜》,甚至在穷乡僻壤刚上学的我,连唐诗为何方神圣都弄不清楚,更别说一首长诗了。只是画面上那江,那花,那月,以及那美不胜收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才对画“一见钟情”。至于画上的少女,显然是姐姐们为了调侃我而用过份的解读故意制作的料。<br> 许是冥冥之中的机缘吧!以后,我鬼使神差般地爱好上了唐宋诗词。而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诗篇中,我最爱的恰恰是那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br> 当记忆象一江春水一样向东流过后,如今重新拨动李商隐笔下的那支锦瑟琴弦,去一弦一柱思华年时,纵使所有的涟漪都淹没在浩浩的江流中,唯独当年春节买年画的情景却仍然记忆犹新。而那首三十六句宫格体的《春江花月夜》也早已背的滚瓜烂熟了。</h3><h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br></h3><h3> 每当胸有块垒、心有郁结的时候。我都要重新去吟诵那首诗,从而去领略那江流宛转绕芳甸的雄浑,月照花林皆是霰的迷离,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纯净,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矜持,可怜楼上月徘徊的离愁,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相思,以及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追溯感和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轮回感。<br> 多少次梦入江南烟水路。梦见江南的小桥流水,梦见江南的晓风残月。梦见站在江边看潮涨潮落的并不是当年画上的那位少女,而是我自己。等到醒来时,却只剩下烟波江上使人愁了。<br> 结识了多年的一位江南网友说:来一次江南吧!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别再给自己画地为牢了。<br> 是的,以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去一次江南确实很容易,最多不过是朝发夕至而已。也许在三五之夜,也同样能看到江南的春江花月。但诗中的那种意境呢!也许当年在画上看到的后来在诗中读到的美如仙境的花月,一旦身临其境,是不是会产生一种泯然众景的感觉呢?就如少年时的许许多多的理想一样,一旦实现了就不再那么神秘呢?<br>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br> 当曾经许多的美好憧憬象美人的红颜一样消逝时,就让仅存的那一点点美好空间,永远保留在诗情画意中吧!<br> 再有几小时,子夜的钟声就要敲响。年味中却总象缺少了什么似的。当爆竹和旺火因环境保护而被明令禁止时,当传统的手写春联,被街上的印刷品替代时,当住上了高楼大厦的人逐渐不需要太多的年画时,一切传统的过年方式正日趋式微,唯有那首《春江花月夜》却早已在中国文学史上屹立成一座丰碑,并成为经典永流传。<br> 作于辛丑年除夕夜</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