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帅傅清泉老师表演的杨式太极51剑</p> <p class="ql-block">学之悟之</p><p class="ql-block"> 王应科</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这牛年就这么匆匆忙忙的过去了。对于拳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而求索的我而言,这仅仅只是四五个转瞬即逝的年华之一。</p><p class="ql-block"> 回望自己在学拳练拳路上踏出来的这串长印,曲曲折折,高低不平,即有清晰也有模糊,走时漫漫,回首瞬间。</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之学,不是主观想像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复杂得让人理不出个头绪,更不是许多文章里那些高大上的华丽词藻,还有让人听不懂弄不明,前后不搭,逻辑混淆,不合拳理的所谓名师明师们的胡言乱语。这些让人瞎费精力,走了很远的路,回过来还是一头雾水。当今社会,忽悠人的事情太多了,学习太极拳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学习太极拳,不管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难掌控的技艺,从天上说到地上,无非是你的身手能不能战胜对手,你的身体向着健康走了多远,你的心性是否到达了另外一个境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境界,如果最终落不到身体上,进入不了神意形相融的境界里,没有真切的感受、体会,都是些好高骛远的空话大话,误人不浅,害人很深。</p><p class="ql-block"> 学太极拳,我的最大感受是六个字:好之者,乐之者。因为好、喜欢,才肯废寝忘食的下功夫去钻研,去探讨个究竟,尽力让自己更明白,真明白。</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前提是符合拳理拳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最基本的东西,你就是拳打万遍,结果是距其理甚远。拳打千遍,必须是在正确的架子上打拳,才能达到其理自现。你的架子错误,打的越多肌肉记忆越深刻,改起来则会更难。还有一些人教拳,对着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说,太极拳要舒服顺畅自然的去打,这话听着如同鸦片,让人上瘾,可细细一想,往身上一练,摆明了是对牛弹琴。要知道,舒服顺畅自然的果实,必须经过春播,精耕细作,追加足够的营养,精心栽培,才能成为秋收的果实,经过加工后吃到嘴里,品味其甘甜。这种甘甜,才是学练太极拳者所追求并能享受到身心之中的舒服顺畅自然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我学传统杨式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是傅清泉老师创编的二十八式,学了十多天,套路勉强能走下来,便和朋友去了西藏,从西藏回来,全忘光了。后来从网上查找杨式太极拳的当代大师,看到扎西的视频,顿觉眼前一亮,便和同事相约到海南文昌参加扎西大师大弟子李海水老师的培训。从此,踏上了漫漫拳路,走过了大半个中国,追随扎西大师和其弟子们的足迹,学拳练拳。在很长时间段里,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只有扎西大师的拳架是最美最好的拳架,剩下的谁都瞧不上眼。扎西精神更是我学拳练拳的一面旗帜。见到任何扎西弟子,不论水平高低,都是心生仰慕。直到去年自驾西藏,在海拔5100多米的那曲索县恰拉山垭口木制观景台上打拳,突然感到并明白了地面的反作用力(反弹力),这种反作用力是通过周身放松到脚底而生,通过松又一路反传,由脚而腿而腰到脊直至捎节。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从放松中找到了劲源,至此,对杨式太极拳的学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西藏回来,在老家自己的庭院里,我几乎闭门不出,读书,看视频,体会体悟太极拳。除了《感恩太极》外,对《拳论》《拳经》及杨澄甫、吴图南、傅仲文、赵斌、杨振铎等近现代大师们的著书立说认真钻研,将牛春明,郑曼青,董虎岭,傅宗远,傅清泉,赵幼斌,崔仲三等等大师和名家们的视频凡是能找到的,便翻录下来,反复看,对比着看,仔细琢磨。把扎西大师和她的重要弟子,李海水,杨大卫,齐香銮,张阁,钟谋等老师的教拳视频又一一认真回放、解读。猛然发现,我自己就象庄子《逍遥游》中讲述的井底之蛙,太自以为是了。这段时间,让我对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对太极拳的学习路径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对太极拳对人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原来内心曾经排斥过的那些大家们,确实有着非凡深厚的功夫,自己确实很浮躁很浮浅,并且无知。例如少帅傅清泉的拳架,我一段时间就瞧不上眼,和着别人评头论足,现在越看越有内涵,他的行拳走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种童子功,是从小就在杨氏太极拳的沐浴中孕育出来的,可以说他的血液中流淌的是杨氏太极拳的血,少帅不是浪得虚名,是两代大师用心血精心培养出来的,非一般等闲之辈可比。</p><p class="ql-block"> 从西藏回来的这半年多,让我也看清了学拳练拳悟拳中的很多人和事,不盲目崇拜,不轻易排斥,不乱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底蕴深厚,终生追求也到达不了顶点。太极拳的核心之一是懂劲,太极拳的劲,由松沉虚实转换而得,从劲源起算,顺劲路节节贯串,到达劲点,个子再高的人,至多也就两米多吧。我们开始学练的一切,都是为这两米多在服务,在进行充分的准备。(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练的是这个劲,要的是这个劲,用的是这个劲。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你不懂劲,就进入不了太极拳的第二个阶段,神明那扇至高无上的门,就不可能触及,更别说推开走进去了。懂劲,拳论也明确告知你,“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的核心是阴阳相济,也就是说要在虚实开合的转换当中去探寻得到。</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的劲又有很多种劲别,仅杨八五套路中就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另外还有明劲,暗劲,空灵劲,缠丝,螺旋,弹抖,复合,整劲等等上百种劲别。我开始觉醒并意识到,懂劲是一个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太极拳开始学习的一切都是为了练好劲而展开和准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个劲别是太极拳最基础的劲,掤劲时刻都要在身上,掤劲丢了便懈了,所以掤劲是母劲,它不仅向外向上,而且周身要掤,呈发射壮,如吹胀了的皮球。而其它的劲别则是由这八种劲复合而成。劲其根在脚,就是借地面的反弹力,这种反弹力人人都有,习惯了却找不到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想跳起来,必须下蹲才能跳的高或者远,这下蹲的瞬间便是借了地面的反弹力。复合劲应该是对劲的优化,让技击更有效率。比如缠丝劲,我感觉便是由掤挒按採四种劲复合而成。揽雀尾最后的按中推掌,命门后撑,两胯松沉,尾闾里收,两掌坐腕,掌根下沉微内旋,内外相合,形成整劲,便可摧枯拉朽,无坚不摧。把这些劲一一惯通,将其优化合成,节节贯穿,在身上形成整劲,熟练掌握和应用,真的是很难很难,路子不对,一辈子都上不了身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太极拳,从套路拳架开始。太极拳的架子很多,套路更广,就杨八五套路而言,也不定都相同。杨澄甫宗师定型的八十五式套路就有两种。一种实腿转体,以傅仲文大师为代表;一种虚腿转体,以杨家本家为代表。另外还有高中低架。就以傅仲文大师为代表的这一支而言,每一招式的动作规格在不同的老师那里,也不是一模一样,因师而异,一个手挥琵琶,就有好多种变化。其它的招招式式也是同理,看见了别人和自己打的不一样,你得请教,不能随便说人家的是错的。太极拳无论如何变化,有多大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杨氏太极拳的十要。而张三丰(武禹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则是各门各派学练太极拳的总纲。我们要学的架子,套路不管怎么变,不论有多少种,这个总纲,各家的基本要求不能变。如果变了,就如王宗岳宗师在拳论的最后所谆谆告诫我们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那就不是太极拳,或者不是这个门派的太极拳。记得在咸阳杨氏太极拳培训中心跟扎西大师学拳,有一天她的弟子,我的启蒙老师之一,谢克崠,吴凤莲夫妇来看她。我们一起去了扎西大师的宿舍,吴凤莲老师问扎西大师,左右分脚,分出去的那只脚应该是在东南东北的三十度还是四十五度方向,扎西大师说,具体度数我记不清了,你做我看。吴凤莲老师做了左右分脚,扎西大师说,没错,最大不能超过四十五度。坐下后,扎西大师便就八十五式中脚的摆放角度,从最初到现在是如何演变的,某年某月杨家(指杨露禅直系这一支)傅家(指傅仲文、傅生远、傅清泉这一支)赵家(指赵斌、赵幼斌这一支)在一起如何磋商确定的。扎西大师授课,她的许多名言名句,一一都能在先贤们的著作里找得到,得到印证,只有在她的病房里看她时,她用一根橡皮筋给我比喻比划紧和松,是书籍里找不到的,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聆听她老人家的教诲。扎西大师没有文化,但她治学严谨,从不妄言,夸夸其谈。</p><p class="ql-block"> 学太极拳的套路,熟练拳架是为了懂劲。松、沉、柔也是为了懂劲,气血的运化,分清虚实,内外相合也是为了懂劲,为了优化出整劲,并节节贯穿。而节节贯穿,犹如一根长长的软水管里面灌满了水,你在这头用东西一顶,另一头水便猛的窜出来了,这个窜出来的水劲有多大,冲击力多强,能喷射多远,便是功夫的差距。拳论中所说的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我以为就和这很接近。当然,要把节节贯穿讲清楚,只言片语是不行的,需要专门论述,这里只是提上一句。太极拳的能打善战,因懂劲而为;太极拳的养生成效,也是由懂劲而来。懂劲是太极拳的重中之重,是真正能够进入太极拳之门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衍生出了很多功能,而原生技击的功能却越来越弱化,属于阳春白雪,只有极少数人能练成达到。我们学练太极拳,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养生和健康,进而改善心性,修身养性。或者说通过修练太极拳而悟道修道得道。但这个道,急功近利得不到,投机取巧得不到,妄想他人给你,更是得不到。学练太极拳,没有捷径,必须是正确理论指导下,或者说明师指导下的千万次重复、实践。这种重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遍又一遍,而是心静体松,身体力行,心悟身悟,层层递增。太极拳的功夫应该是正确的重复,是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和体悟体验,如果不正确,重复的越多跑的越远。太极拳的这种重复,也是很复杂的,人体有两百多块骨头,组合起来运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是因人而异的。那么多动作,手眼身法步必须符合规矩、拳理。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套路会了并不代表动作正确,需要把每一个动作从套路中拆卸下来,一遍遍地过筛子,进行千锤百炼,然后再在套路中体悟磨合熟练,让正确的动作随心意运转,心到意到形到。这个路径,是我现在的认知,也在一点一滴的反复学习实践。</p><p class="ql-block"> 牛年已过,虎头生威。零零碎碎,乱七八糟的写了这么多,算是个人的一点浮浅认知。我学拳练拳,纯粹为了练好身体,修身养性,没有目标,沒有功利,就这么平平常常,静下心来找感觉,有时和熟悉的谈的拢的拳友交流心得,在认知的老师那里得到教导。自己水平有限,拳龄短,只是个小学生,除了切磋,怕误人而从不给别人教拳,仅仅只与几个好拳友互相指点一二,不对任何人指手画脚。虎年伊始,把自己的一点感悟随意写来,一是做为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对太极拳中杨八五套路的认知怎么样了,从中感悟体会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希望老师拳友批评指正,大家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高。</p><p class="ql-block"> 今天壬寅年大年初六,祝福老师拳友们六六大顺,吉祥安康,拳技精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