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是我国农历的壬寅年,也是我们常说的虎年。在虎年之际。我就以虎为题说说虎文化。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己丑牛下,壬寅虎上,我们迎来又一个寅虎之年。十二年一轮回自然规律,老牛下台,福虎登场。打开话匣说说老虎.话说千年前凶猛的兽王是狮子,没有老虎的什么事,老虎名不见经传很平常,后来拜猫学艺,学得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战胜了狮子,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味道,从此雄霸山林,老虎的视觉异常敏锐,喜欢夜间活动,在黑暗中它的目光炯炯,亮如车灯,捕食时博击迅猛,挟风雷之势,爆发速度举世无双,奔跑速度更是迅速每小时可达80公里,老虎的飞奔,跳跃,慢动作潜行,伺机出击,一整套猎食技巧极富机智与节奏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虎的雅号很多。虎,俗称老虎,又名大虫,《水浒传》中就是这种叫法。虎,又称文虎,这是指虎的毛皮有纹,“文通“纹”;又称雕虎,那是因为纹如雕饰;又因为足斑纹,虎又称斑子、斑奴;又因为斑纹是黄色,虎又称作黄斑,明代高启的《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诗可作证:“铁冠先生有道者,往往人见骑黄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虎因为额头有白毛,又作白额虎,请看唐代王维《老将行》:“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水浒传》里那只吊晴白额大虫也,是威名赫赫。由表及里,虎因为性情暴戾,又称戾虫;虎因为《易.乾》有“云从龙,虎从风”之语,又称啸风子;虎因为十二生肖中属寅,又生出寅系列的别称---寅兽、寅客、斑寅将军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虎的能量很大。虎,体型硕大,娇健敏捷,能以每秒20多米的速度奔跑、前肢一挥可达1000多公斤的力量、一次跳跃可达6米的距离,它集速度力量敏捷于一身,是自然界食物链中最为凶残的捕食者,且胃口很大,一年要吃掉的肉食多达5吨左右。虎啸的声音能传到2公里以外,犬齿丶爪子均有9厘米之长,张牙舞爪时,谁见了都会吓得魂不附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虎是一种属于“猫科”的哺乳类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斑纹,且力大而性凶猛。它们曾经在世界上广大地区生活过,我们诸暨,也同样曾经是猛虎出没的地方,甚至屡屡出现于诸暨的大街之上。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元大德十一年(1307)丁未,虎暴入城市,三日死城隍庙后”(引自《光绪诸暨县志·灾异志》卷18第3页)。《光绪诸暨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秋,有虎暴入城”(《光绪诸暨县志·灾异志》卷18第6页)。“暴”为“患,祸害”之意。可见当时曾是虎多为患的。直到50年代,诸暨有关报刊还常有“打虎除害”的报道。但由于近现代以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气候或地理等条件的变化,老虎的活动范围正在急遽缩小,以至大多数人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它们的尊容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俗话说“猛虎雄威借山林,啸吼如雷惊鬼神。据资料记载:一只老虎的生存空间至少需要65平方公里的森林,还必须配有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和150只野猪或其它食物链。虎,那雄健身躯漫步山林的雄姿,透出的是威武独尊、天下无敌的傲视神态。虎,那气吞山河的嘶鸣吼叫,透出的是无比威严、无往不胜的气势。正因为虎的这种特征,不仅成为刚勇威猛、驱凶避邪、镇鬼禳灾、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带来、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不畏强暴,顽强抗争,勇于奋斗的民族气节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习惯上往往会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待老虎。虎因其具有强健勇猛的体魄、优美动人的体态,以及特有的瑰丽斑纹和毛色,而为世人所称赏。百兽之中,虎的凶猛成了威武的象征,人们常把威仪雄健的将军称作“虎将”,把骁勇善战的武士称为“虎贲”,而形容武臣之哭为“虎目含泪”。还习惯把虎奉为镇妖辟邪之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画家把虎作为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诗人把虎作为诗赋的重要咏叹诗料,人们喜欢把“虎”取作人名、地名、动植物名,乃至器具什物名等,都体现了对“虎”的敬畏和珍视。人们在说到“虎”或写到“虎”时,一大串耳熟能详的“虎”字成语也会自然地流露,如:虎口拔牙、虎口馀生、虎咽狼餐、虎略龙韬、虎视眈眈、虎穴龙潭、虎踞龙盘、虎头虎脑、虎啸风生、虎啸龙吟、虎声虎气、虎跃龙骧等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喜欢老虎,多半是要借借虎威,祛邪扶正树正义,除恶打鬼保平安。最近看到徐悲鸿在1943年作的一幅画,画的是财神爷赵公元帅骑在老虎背上,依仗着虎威,为人间迎春送福。此画虽然滑稽,但也扎实反了民间大众的心理期盼与精神寄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