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随着梅雨季节的如期而至,古城南京就走进了雨季。或大雨滂沱,或阴雨连绵,持续一周地下着。即使稍有歇息,可那空气都是湿漉漉的。今天早上是我们小学同学相约共游芥子园的日子,掌管行云布雨的龙王,也许是爱怜我们这跨越约半个世纪的同窗情谊,驱云逐雨,让久违的太阳露出了笑靥。我们相约在中华门城堡,在刻着岁月痕迹的城墙下,在古色古香的老门东屋宇旁,在清幽的小巷里,都留下了同学们美丽的身姿和欢乐的笑语。一路谈笑风生,我们来到了芥子园。</h3> <h3>芥子园地处老门东三条营,是明末清初大文学家大戏曲家李渔的私家林园。在我国众多的私家林园中,占地几十亩的不在少数。苏州的拙政园占地约80亩,其它占地逾百亩的也非凤毛麟角。而芥子园占地面积不足3亩,相形之下芥子园太小,小得有点寒碜了。但李渔是大家,园名芥子,意境顿开,虽小亦大。</h3> <h3>芥子园取意来自佛教语,“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草之籽。须弥,古印度佛教圣山。译白了就是,须弥山藏有芥子,芥子也能纳得下须弥。</h3> <h3>小小的林园,因这禅意无穷的名字,让人有了多多的遐想。别处的私家林园,再大再美再气派,总透露着财富或权势的气息,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芥子园彰显的是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h3> <h3> 康熙初年,李渔在金陵建芥子园,并举家从杭州迁居于此。在芥子园近20年的日子里,李渔度过了他人生最惬意的时光,他的艺术生涯在此达到了顶峰。在此,李渔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撰写了戏曲理论《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的鼻祖。他的《芥子园画谱》,在中国画坛上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孕育了近现代大量的画家。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等著名的画家,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和良师益友。</h3> <h3>在芥子园还建有书铺,在出版李渔自己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刊印了了大量的包括《古今史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您家若有古版书籍,说不定就是芥子园书铺刊印的呢。在这里,李渔相约了众多的社会贤达文化巨擘。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等,正所谓往来无白丁,笑谈有鸿儒。</h3> <h3> 走进芥子园,就走进了让人接应不暇的小巧而精致的景观地。水榭美轮,月门美奂。长廊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皆错落有致。绿荫掩映下的粉墙黛瓦,透着古色古香。真是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点缀其间的还有修竹滴翠,果树飘香。假山不高,皆怪石嶙峋。池塘不大,但池边有一尊林园主人李渔悠然持杆垂钓的塑像,让这汪池水多了一份灵气和一份生活情趣。女同学们更是换上了霓裳,撑起花伞,香扇轻摇。几位男同学忙着定格美丽,让快乐长久留在我们的记忆里。</h3> <h3>李渔的收入,只有他的戏班子演出和出版著作的稿费所得,故他的财力有限。芥子园虽然精致,但即使与相邻不远的胡家花园占地36亩相比 ,面积还是太小。布局难免逼仄,更遑论阔朗了。但正如园内一楹联所云:人仰笠翁如北斗,园名芥子可纳须弥。(李渔号笠翁)</h3> <h3>出芥子园,我又观读大门的楹联:“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这是李渔亲自撰写的,典雅而又低调。孙楚楼,古金陵酒楼。孝侯,晋人周处的封号。此联是说,在古都金陵,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处,在周处读书台不远的地方,有我李渔的芥子园。李渔“头衔”不少,但他更愿意以读书人自谓。</h3> <h3>我早就知道南京老门东不远处,有晋人周处的读书台。《世说新语 自新》上有记载,是说(周处)浪子回头的故事。周处从一个被家乡人称作祸害的少年,脱胎换骨,成长为国之栋梁。当他战死沙场后,晋惠帝下诏,追赠他为平西大将军,谥号孝侯。是一个经典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由于读书台地处偏僻,想去但一直未能成行,今天我定要一睹尊容了。可我问了芥子园的工作人员,想了半天,不知我所云。再问问左右商家,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h3> <h3>午餐过后,同学们又叙长话短,热情不减。我心里记挂着读书台,抱歉地向同学们打了招呼,提前离开了。读书台还真难找,说是离芥子园不远,可我转了一大圈,问了近10人,皆云里雾里的,好像这读书台就不存在似的。正午的太阳高悬,照在身上已灼热难忍。正所谓“一晴方觉盛夏”,我想放弃了吧。</h3> <h3>路边有一小店,我买了一瓶矿泉水。看看店家一大小伙,好像有点文化,随口一问,哇!他还真的知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原路返回,在一座小山脚下,在周围都是破旧的民房边,一座写着“周处读书台”字样的门楼,赫然而立。后面是南京市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门楼斑驳陆离,字迹漫漶不清。</h3> <h3>门楼后面有施工单位用蓝色铁皮遮挡着,能看见铁皮后面有十来间属于读书台的颓败的屋宇。据记载,有一间屋里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记载着那个时期周处读书台的前世今生。</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读书台,虽然疲惫不堪,但我仍觉得不虚此行。又路过那家小店,我向那大小伙子道了谢,并笑着说,不是南京人吧。那大小伙子爽快地答到:江苏淮阴人。 在回家的出租车上,我想,一个在异乡谋生的人还能关注文化,实属不易,让人欣慰。我又想起了芥子园,想起了芥子园大门的楹联: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0年六月,抗疫不可松懈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读书台旧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