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达忆父亲郭清文

山河里客栈

<p class="ql-block">转自本栈《益阳那些人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清文之子郭少达给作山河里的回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您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写的回忆文章,我转发给姐姐和母亲了,我们看了,十分感动。20 年前这段往事的清晰记载,使我们更加怀念父亲当年的音容笑貌。您的文章, 是给我们的最好礼物,非常感谢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如梭,我们之间联系不多,但感觉您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对您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非常尊崇与佩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今年 47 岁,您大我十多岁,今后就称我名字少达吧。我从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在湖南与广东的新闻单位从事了 20 多年的新闻工作,现已离职出来自己创业,正在艰苦的二次创业中。正如您所说得那样, 在人生和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我还需要重新学习与磨练,希望能不断得到您的指点。20 年前您就已下海创业,在这一点上,您是我的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正是由于不甘于平庸的人生,渴求新的人生挑战,我们从原有相对较稳定的单位上走出来,只是由于年龄差异,时间上有先后而已。所不同的是,我走得更远,全脱钩了。过河小卒,离弦之箭,没法回头了,也算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益阳,郭清文是级别最高的老领导,但他从没半点“架子”。在他眼里,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一点,在熟悉他的干部与百姓中是有口皆碑的。这与他幼年作为一个孤儿,在北京香山慈幼院里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密不可分,他在那里度过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香慈”由益阳安化人熊希龄先生创办。熊希龄民国初年曾出任过国务总理,其儿女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学校中灌输平等博爱、自由民主的人生观念,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在那贫弱不堪的旧中国,“香慈”拯救并培养出了很多后来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如国家铁道部长刘建章等。1987 年,他与刘建章等人一起来到香山,共同缅怀当年师长们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年的郭清文,生活简朴,为人慈祥,心地特别纯净。经历了大半世纪的暴风骤雨,他更加淡雅从容。在我母亲出版的回忆录《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她写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特别是经历了文革烈火的锤炼,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胸怀也越来越宽广,更能体谅别人,对人民越来越慈爱,对自己、名誉地位、个人得失已非常淡泊。他事事处处总想着别人,心地越来越光明纯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父亲在益阳很少题字,他总是谢绝这类请求。他为人谦逊,在他眼里, 题字是一件非常令人崇敬的事,他不敢当,不愿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家中收藏的珍贵照片中,有一张是父亲抗战时题写、至今仍刻在山西阳城烈士陵园高高的纪念塔上的亲笔题词:“光荣的历史血迹,永远的照耀着我们。”1993 年 11 月 30 日,父亲应山西省党史部门要求,对这件事亲笔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了一段注释:“这是我们从 1942 年到 1947 年开辟太岳区南部或者说是晋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历史痕迹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向您提及此事,只是想说明,不宜将火花收集活动的题词说成是他的唯一题字。文中说到,我姐姐小宇提及我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不题词”一说也不妥当,建议改一下。另外,我父亲不是老红军,也没住在老红军宿舍。益阳另有一处老红军宿舍,那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的干休所。红军时期,父亲在北平从事地下斗争,后坐牢,直至 1938 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七卢沟桥事变”才出狱,根据党的指示,直奔太行山,进入八路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他所在的部队是赫赫有名的“陈庚、谢富治兵团”。文中关于提及他是老红军的情节建议修改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您。问候您的老伴及家人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少达 2006 年 9 月 6 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续编:2009-12-30《广州行之六》看望郭老的夫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要追溯到 24 年前,1985 年我留职停薪“下海”创办一家专营火柴盒商标贴画(俗称火花)的小店,在十分偶然的机遇下,时任益阳行署专员、益阳地委副书记的郭清文题词“关心青少年成长,提倡收集火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任湖南日报益阳记者站长的郭少达(郭清文之子) 在湖南日报发了专稿。使我的小店迅速在全国走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后,仅在通讯中得知,郭清文于 1998 年逝世。郭清文的夫人罗菲、女儿郭凌宇、儿子郭少达均在广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北京到广州的第三天,我带着儿子一起,自驾车到郭家拜访, 见到了罗菲老人和凌宇女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老 88 岁高龄,思维敏捷,言谈锐智。她谈到了她的丈夫和儿女,也谈到了社会和人生。她很高兴我们的到访,一再地说“我一生喜欢交朋友, 你们也是我的好朋友”。我请老人照了相,老人送给我一本她写的回忆录《波澜壮阔的一生》。遗憾的是,郭少达不在广州,未能会面。不过来日方长, 心底的感谢是永存的。</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www.meipian.cn/40wnsnb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与郭清文的一段交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