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三五"考古展

陈茶老酒

<p class="ql-block">  “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1月29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此次展出2016年至2020年出土文物387件(套),展示了“十三五”山西考古的新突破。通过一件件器物和展陈,观众与考古工作、考古人近在咫尺,直观感受到考古过程的繁琐细致,“品尝”考古成果的丰盛。</p> <p class="ql-block">  展览由山西考古博物馆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山西博物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云冈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临汾市博物馆等多家科研机构协办。</p> <p class="ql-block">  南北大通道上的社会生活。北朝至明清的两次民族融合高潮,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山西作为承接中原与北方过渡区,发挥了重要纽带作用,是多元文化和时代风貌的集中展示地,平城东西汇流,大唐河东富庶,宋室忠孝节义,金元瓷耀千秋,明清藩镇空前,呈现了一幕幕鲜活的地方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中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帝国演进中的山西实践。商周秦汉时期,山西经历了晚商方国对峙、晋国霸业的辉煌,再到秦皇汉武的天下一统,这些考古发现,完整阐释了山西全境中原化历程。</p> <p class="ql-block">  石灯•平城区鸿雁路墓地•北魏</p> <p class="ql-block">  从4个单元串起了山西5年考古的“成绩单”。人类起源研究的山西新突破,涵盖将山西早期人类历史向前延伸至240万年的西侯度研究成果,以丁村为代表的早期智人生活场景探索,在大同李汪涧发现的东亚现代人本土起源新证据。</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的“时光之门”,有象征意义,像穿越古今的窥视;</p> <p class="ql-block">  距今7000年至3300年的早期文明之路,涉及对缫丝养蚕、谷物酿酒技术的讨论成果,彩陶艺术巅峰、黄土高原建筑传统、采铜冶炼技术的新认识等。</p> <p class="ql-block">  西侯度遗址年代学研究显示,早在243万年前山西已有早期人类生活,这一结果比原先的认识提早了60多万年,极大地延伸了东亚地区人类起源的时间轴线。</p> <p class="ql-block">铜鼓座</p><p class="ql-block">襄汾陶寺北·春秋</p><p class="ql-block">由三条盘龙相互缠绕,龙首昂起口衔承接鼓柱的圆筒,是目前所见东周时期最大的铜鼓座。彰显了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极有可能是晋国手握实权的重臣。</p> <p class="ql-block">  三条盘龙的身上也是由精美的小龙形纹组成。</p> <p class="ql-block">  底座周边也是由祥云纹与龙形纹组成,非常规整漂亮。</p> <p class="ql-block">  10余万年前,远古丁村人活跃在汾河两岸,以角页岩砾石为毛坯生产石片石器;使用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石球等猎取象、鹿作为食物;使用火来进行御寒和熟食。研究人员通过石器拼合,复原了10万年前丁村人石器制作、加工的操作链,还原了一幅10万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还有一个“神器”,就是数字多媒体展示。技术支持程虎伟介绍,这项特别展示,借助文物三维数字化和沉浸式交互展示技术,对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的一座贵族墓葬进行还原展示。公众可以通过触屏互动,“亲临”当时的考古现场,回溯墓葬发掘过程,了解墓葬结构特点,还能通过热点按钮,对比观看文物出土时的原始形态和经修复后的完整面貌,深入了解考古工作和历史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文物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土与石是黄河文化的根基,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先民,创造了窑洞和石构两大建筑形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临汾桃园、离石德岗发现的大型五边形房址,是部族举行重要仪式的公共空间。偏关天峰坪发现了国内较早的石城遗址,具有显著的防御特征,被称为早期长城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建筑传统</p> <p class="ql-block">  由木质结构发展为石材结构。</p> <p class="ql-block">史前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仰韶时代彩陶广泛使用连续和对称的图案,流行红黑反衬的表现手法,题材多样,将史前艺术推向高潮。晋陕豫交汇地区盛行的花瓣纹彩陶,以成组的花、蕾、叶等形式呈现,被称为“华夏之花”。 </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彩陶中大量鱼纹的出现,反映了古人祈求家族繁衍兴旺的愿望,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西阴纹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图案,形似连续的牛角,因李济1926年发现于夏县西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中条山地区盛产的盐铜是早期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为夏商王朝在中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闻喜千金耙、绛县西吴壁等铜矿采冶及铜器铸造遗址的发现,是中原夏商王朝铜矿资源控制和利用的直接证据。</p> <p class="ql-block">  闻喜酒务头发掘了殷墟时期“甲”字形大墓5座,墓主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国首领,出土大量带“匿”字铭文铜器。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晋南晚商遗存的空白,确认了一处新的殷商方国“匿”族所在。</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展示,配以全形拓和素描,增强空间观感,提升表达效果;</p> <p class="ql-block">  晋霸中原</p><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叔虞子燮父改唐为晋,“晋居深山,戎狄与之邻”,绛县横水、翼城大河口实证了文献失载的倗、霸等国与晋并存。两周之际,晋文侯护佑平王东迁,从此晋国迅速崛起。春秋中期,晋文公败楚师、盟诸侯,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p><p class="ql-block">玉组佩 曲沃 西周</p> <p class="ql-block">  阳泉平坦垴发掘出土了两口木构古井,一大一小,北距平坦垴战国古城北城墙570米,应是供应古城的水源地之一。现场展示的是其中的小井原物。</p> <p class="ql-block"> 以复原的方式呈现考古背景,展品“阳泉平坦垴战国古井”,就是原物复原。</p><p class="ql-block"> 年代为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p><p class="ql-block"> 井壁采用原始的榫卯结构,将柏木两端削平后相互搭接,闭合为四边形,逐层更替垒砌。</p> <p class="ql-block">  拥抱葬•平城区永泰南路墓地•北魏 </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为平民,下葬时被摆放成相拥姿态。“拥抱葬”在北魏平城时期多有发现,反映了古人“生同衾、死同穴”的爱情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代河东道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同时,盐、瓷、麻布等手工业发达。《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山西有44种地方产品被列为“土贡”。新绛窑头唐墓出土三彩骆驼、马、天王、镇墓兽等题材的陶俑,既是墓主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社会安定、物阜民丰的现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金下颌托 北魏</p> <p class="ql-block">  唐至元时期山西制瓷手工业空前发展,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榆次新付墓地出土唐三彩,应为太原本地生产。兴县西磁窑沟北宋窑址出土釉下柿色彩瓷器,独树一帜。河津窑金代瓷枕,装饰题材丰富多样,集多元艺术于一体,特色鲜明,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解读文物的说明牌,直接丝印在展陈柜上,样式与考古标签一样,既有考古特色,又增强展陈的秩序性和简洁感;</p> <p class="ql-block">  山西考古发端于西阴遗址的发掘,是我国近代考古的重要起步地,山西考古人秉持中国考古传统,为中国考古事业付出艰辛努力,吕梁中,太行山下,汾河湾旁,桑干河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此次展览名称“考古的温度”,展示了山西考古前行的力量与考古人纯真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编 摄: 陈茶老酒</p><p class="ql-block">时 间:2022.2.2</p><p class="ql-block">埸 景:太原文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