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立春”这天,我与家人们一同去了重庆璧山大圆祥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可以说鲜有人知,当我进入展厅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就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震惊、感动、感慨。断代的历史记忆在这里被找回。</p><p class="ql-block"> 一、先说震惊。场馆面积约5万平方米,古建藏品分别在7个大厅陈列展示,海量信息,可算是7部巴蜀古建编年史。所收藏品的时间跨度可以从汉代延续至民国,有以清代居多的门窗、匾额、古床、神龛;有石像、石墩、石狮;还有木雕、石雕等古建筑构件、陈设和器具等,共计10余万件,其数量和价值,西南罕见,中国罕见。据专家评估,这些收藏品可恢复上百座古宅大院,是巴蜀古建筑构件收藏最为丰富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民间博物馆</b>,被称之为山城人的“祖屋”,乡野中的“巴渝文化基因库”。所以,馆内的藏品之多、规模之大让人震惊。</p><p class="ql-block"> 二、再说感动。馆长叫刘健,是房地产行业老板,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耗费巨资陆陆续续收集了这些精美的、散落在民间的、可能随时都会被毁掉的建筑文物。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它们遭受毁损。作为企业家,用资本逐利,用钱生钱,他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让自己的财富增值,让自己过得更好,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收藏遗失的文物。我只能说这个馆长胸有千古情怀:一旦相遇,一生相守、相惜;又亦或是一种巨大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驱使他,这令我感动。此时,我想到了另一位民间收藏家,那就是《建川博物馆》的主人樊建川。樊建川的人生历程,从一名普通的军人到一名军校教师,再从一名政府官员成为一名房地产开发商,最后成为了一位博物馆馆长。可以说,樊建川每次人生角色的转换都是一种责任、使命和人文情怀的使然,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向前推进让他作出的选择。2005,他在中国四川安仁镇创建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馆目的——为了和平,收藏战争(抗战);为了未来,收藏教训(“文革”);为了民族,收藏传统(民俗)。</p><p class="ql-block"> 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倾其一生的资本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历史的变迁悄然汇聚;这些幸存下来的文物积淀的是文化、民俗、智慧,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动着社会进步并走向文明。这就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他们选择的价值,这种价值终将回馈社会。在我心里,我敬佩他们,他们应该被称之为民族的脊梁。独守高洁,暗香留久。</p><p class="ql-block"> 三、说说感慨。刘健的女儿刘炜是一位海归美女,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花旗银行就职,在工作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却毅然选择了辞职,成为大圆祥博物馆执行馆长,她说:“我不希望父亲辛苦保护起来的文物就这样一年一年加速老去,想做更好的保护,让这些文物在今天有尊严的活下去”。</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博物馆里,眼前景象还是让人感慨万千:这是一条艰辛路,终究要有人去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间馆藏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span>但仅靠一已之力或民间的力量终究是难以为继的。这些文物后续的保管、维护、修缮、整理、价值挖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参与,同时,现有场地也存在着火灾、潮湿、蚁害、盗窃等威胁,随时有损毁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义务宣传,广而告之:重庆大圆祥博物馆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健龙镇龙江新石村5社(原璧山天福碗厂),成立于2013年4月,2014年正式入驻。</p><p class="ql-block"> 开车导航,输入博物馆名称“<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重庆大圆祥博物馆</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即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我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是“门窗匾馆”。此馆可谓是“木头上的敦煌、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来到门窗匾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宋代石雕三世佛造像。 右边是代表过去的燃灯佛,中间是代表现世今生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代表未来的弥勒菩萨未来佛。</p> <p class="ql-block">门窗匾馆总面积约2500㎡,佛像四周才是这里的主要馆藏,包括明清时期的门神门、隔扇雕花门、匾额等。</p> <p class="ql-block">门神除了常见的各种武门神还有文门神、财神、关公、童子、钟馗等,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门神作为民间信仰守卫门户的神灵,一直深受欢迎。这里展出的1000多道门神门,全是清代产物。我很惊讶,这些门神门,虽历经岁月的沧桑,但“门”还完整,“神”的色彩也还绚丽,感觉“力量”还在。</p> <p class="ql-block">看着四周密密麻麻的藏品,身处其中的震撼与感动无以复加。眼前所看到的不止是普通的门,每一扇门都代表了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有多少道门就有多少个家和关于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门窗匾馆”的是“寻根堂”。在百家姓氏里,寻根堂收集到了近百个姓氏的神龛。这里收藏的就是曾经安放于各个家族祠堂里的祖宗姓氏牌位(神位),我寻到自己的姓氏后,虔诚凝望,叩首敬拜。这是家族传承的氏族文化,是亲情相守的内聚力,有一种归属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寻根堂最里面的房间是“祖母厅”,坐落着一尊明代红木祖母像。 门梁的间隙里投进一缕阳光,端坐在上方的祖母眉眼间带着温柔静静地望向远方,等候着儿孙们的归来。</p> <p class="ql-block">石雕艺术馆、精品典藏馆。馆内藏品年代上至唐宋、下抵民国,各个时期的石雕作品都有呈现,各类民间佛像、道教石雕造像题材众多,除佛祖外还有道教各神官像、福禄寿、关公等。</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像叫“谛听”,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的瑞兽: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狮非狮、似犬非犬、似麒麟非麒麟。独角表公断力,龙身表吉祥,虎头表示智勇,犬耳表示善听,狮尾表示有耐心,麒麟足表示四平八稳。是人们想象中的吉祥物,民间又称之为“九不像”。</p> <p class="ql-block">古人设想这么一个“九不像”的吉祥物,仿佛在提示,相处过程中怎么“听”才能四平八稳、求得一生平安。一直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听”都是很有讲究的。</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门当户对?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图片就是门当户对中的“门当”。</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形态各异的柱础石,因南方潮湿,早年许多房屋都由木头搭建,而木头直接接触地面容易浸湿,所以会用柱础石来隔开。</p> <p class="ql-block">石雕图案刻画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的故事片段。</p> <p class="ql-block">这个水缸用整石雕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方的车轱辘。看着这高大的车轮,可以想像,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男人命丧黄泉,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缅怀历史,滚滚车轮碾压出来的道路应该是和平的、进步的、文明的。让我们远离战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被戏称为“傲娇狮”的雕像。狮子嘴角上扬,憨萌中带有一点小傲娇,而它最迷人之处在于经由巴渝匠人之手所传递出的坚韧与乐观。也显示出匠人的个人风格。</p> <p class="ql-block">木雕撑拱。这四根撑拱来自乾隆时期的一个戏台,上面雕刻着古代戏曲人物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将诗句化成娟丽的图案刻入窗花。</p> <p class="ql-block">这是家具展馆最齐全的居家摆设</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见过的最豪华的床。床楣共6层,非常华丽。</p> <p class="ql-block">这是床楣的雕花工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用收藏的文物复原的“天福坊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福坊街”的路边广告语,平静中引人向善,静待花开。</p> <p class="ql-block"> 在大圆祥博物馆精品厅内,明清时期的门、窗、撑拱、门楣、吞口、砚台等藏品,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价值。因为,这些藏品组合起来就是一部历史的演变史。</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看到了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一辈子钻研做好一件事情的坚韧耐力。如能传承,则是我国家、民族走向强大的实力和资本。</p><p class="ql-block"> “知根脉,行方远”。在这里,探寻巴渝文化与祖先的智慧,感受先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循循善诱的引导力量,不破不立的推动时代的进步。这是民族文化凝聚人心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 依托众多藏品,大圆祥博物馆还专门设立了家风馆,在家风馆里,有被完整雕刻在门上的《朱子家训》;有劝后人“晨则醒、昏则定”,“惜粮食、少饮酒”的家训。可以看出,古人对家风家规建设的重视,注重教育子孙后代严格自律,这是社会风尚形成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这里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即使在今天也非常有意义。这些藏品,不仅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兴衰演变,那么,几百年的兴衰沉浮又怎能说得清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