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楼的红色印记

水映历山

<p class="ql-block">  安丘兴安曹家楼,是鲁中丘陵地区一个普通的村落。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述,那就是:古槐、官道、老龙湾和它的红色印记。</p><p class="ql-block"> 古槐,历经35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顽强地活着。官道,原来弯弯曲曲北通坊子南达诸城的沙石路已被宽阔的潍安路取代。老龙湾,已被澎润土矿的残渣淤塞。红色印记,却弥久愈新,越来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在安丘曹家楼曹星海故居里,有一封红色墨水书写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红色墨水书写家书,隐约暗示着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同时,也表明了作者视死如归慷慨赴死的英雄气魄。</p> <p class="ql-block">  “官不官的都不甚要紧,只要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能力就算了,能在社会上作一点有益的事、大多数人有利的事(就)完了,不必然去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去设想,这就是为人的最大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曹星海红色家书里的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曹星海(1901-1928),名奎章,字星海。1901年生于安丘市兴安街道曹家楼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蒙学私塾,青年时期负笈求学,先是游学于京都、后在青州松林书院读书学习。1923年秋,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文学专修科。期间深受校友、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影响,经常接触本校共产党员师生,与臧克家、李广田、庄龙甲、孙韵梨等同学好友一起,成立了“书报介绍社”。1926年秋,南下武汉,与同学臧克家等投身革命,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分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信中可以看到,他是随着队伍步行三个月到达广州的。一路上,他克服了体弱多病等困难,体格越来越健壮,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他参加了叶剑英澎湃领导的广州起义。在随后的果垄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是可以追溯,可以回忆的。</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臧克家先生数次夜宿曹家楼车马店,与同学曹星海骑着毛驴经坊子转乘火车到济南求学的。臧先生在建国初期的数篇回忆录里,多次描写与同学曹星海一起求学、郊游、畅饮的情景。臧先生晚年还写下了“儿时景芝美名扬,长辈贪杯我闻香,佳酿声高人亦老,沾唇不禁思故乡”的著名诗篇,表达了他对安丘人安丘酒深沉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也是沿着这条沙石路艰难跋涉,到济南求学,开展革命工作……</p> <p class="ql-block">  曹家楼,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不仅留下过先烈的足迹,也曾撒下过先烈的鲜血。在村西边角公墓林,有一座无名烈士墓,那里埋葬着解放安丘县城时牺牲的无名烈士。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曹家楼小学的同学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夕,都会在曹卓汉曹明启等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沉重的步伐,来缅怀先烈。</p> <p class="ql-block">  曹家楼,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也曾是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县委刘永森书记曾在汽油灯下召开村民大会。全县农业学大寨现场会曾在这里召开。1974年兴建的曹家楼扬水站曾是全县重点水利工程。这里曾经红旗飘飘歌声阵阵,城里的小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来参加义务劳动,用稚嫩的小手帮着砸石子。</p> <p class="ql-block">  曹家楼,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曾经是全县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安丘膨润土矿、安丘錄化钡厂、曹家楼面粉厂、曹家楼姜糖厂风生水起风风火火。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挽起泥腿子,争先恐后跳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p> <p class="ql-block">  曹家楼,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正奋力前行,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村里所有街路胡同全部硬化绿化,家家户户旱厕改水厕。乡村旅游正在破题,梅苑竹苑正在建设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