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肯堂(1549-1613)</b>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郁冈斋主。明代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氏,所以一般医家又尊称他为王金坛。</p><p class="ql-block"> 王肯堂与利玛窦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除医学外,内容除医学外,还涉及中外文化、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宗教等。由此可知,王肯堂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善于交流的医家。</p> <p class="ql-block"> 王肯堂走上医学道路的过程颇具戏剧性。他原本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王樵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右都御史等职。</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出身决定了王肯堂必须像父辈一样走上科举之路。少年及青年时期,他刻苦攻读文史经典。但是,母亲的一次重病彻底改变了王肯堂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尚未考中举人之前,王肯堂的母亲罹患重病,家人连忙请镇江、常州两府许多名医前来医治,但这些医生所讲病理各不相同,都是杂药乱投,服用后毫不见效。后来幸得高手挽救,其母才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次切身经历,王肯堂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医书。4年后,医术渐渐精湛。当时恰逢妹妹患乳痈,病情危重,经多个外科名手医治都未见好转,最终王肯堂治愈了妹妹的病。</p> <p class="ql-block"> 随着王肯堂为妹妹治愈疾病事迹的传开,每天都有许多患者慕名到王家求医。王肯堂的父亲本来就非常反对他习医,认为从事医学会妨碍日后考科举。见到每日病患不断上门,王樵严禁儿子再从事医业。于是,王肯堂不得不暂停学医专攻读举子业。</p><p class="ql-block"> 即使他亲自为父亲制作药丸,并治愈了父亲的病,也没有改变父亲坚持要求他参加科考的想法。终于,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肯堂考中进士,同年被选为翰林检讨(从七品官员,掌修国史),后为备员史馆(即入史馆修史)。</p><p class="ql-block">为官期间,王肯堂为人刚正,敢于直言。王肯堂43岁时,日本首领秀吉平先侵略朝鲜,后扬言出兵中国。中国将领仓皇招兵买马,但却不予训练。王肯堂看不过去,讥其无能,并疏陈十议,表示愿辞去本职,假御史的名义来练兵。</p><p class="ql-block"> 不料,此举却受到明政府“浮躁从事”的批评,王肯堂愤而辞官。官场失意之后,他重新将兴趣的重心转移到岐黄之术上,致力于研习医理,并大量整理医籍,并撰写医书,同时为病人治病。</p><p class="ql-block">数年后,经吏部侍郎杨时乔荐举,王肯堂才再次出山,任南京行人司副(明代掌传旨、册封事宜的从九品官员),后再任福建参政(明代从三品官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肯堂辞官期间潜心医学,从事诊疗实践之余一直埋头著述,其所辑撰的医籍多达十余种,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郁冈斋笔塵》《灵兰要览》《胤产全书》《肯堂医论》《医镜》《药镜》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两部大型医学丛书:即《证治准绳》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p> <p class="ql-block"> 《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内容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6种,全书共44卷,约450万字。该书书名突出“准绳”二字。何为“准绳”?王肯堂认为:“大匠之所取,平与直者,准绳也,而其能用准绳者,心目明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王肯堂对论著的学术要求很高,要达到明示后世学者,使之成为规范与标准。在历代医学丛书中,《证治准绳》全书以“证治”为特色,每证博引《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旁采后世医家学术见解,又结合自己的临床见解加以论述,条理清晰,持论平允,选方妥切,更偏重于临床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简称《医统正脉》,共100卷。这套书是王肯堂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斟酌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典籍44种集结而成。通过集结历代古医籍的精华之作,王肯堂不仅对这些著作进行了整理与校勘,更希望这套书能避开门户之见,为医学的发展起到“正脉”的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在编辑之初,王肯堂就本着“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于寒温攻补无所偏主”的指导思想展开工作,因此,书中参考引用的历代医家诸说以及各家方剂均无所偏倚,具有不流于门户之见的特点。近代中医学家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称《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医家丛刻,网罗最博者”。</p> <p class="ql-block"> 中国虽然最早发现了色盲症,但从现存古文献看,最早具体记载此症状的是王肯堂,他在《证治准绳·杂病》中记载:“视白如赤症,谓视物却非本色也。”书中还列出不同类型的色盲患者:“或观太阳若冰轮,或睹灯火反粉色,或视粉墙如红如碧,或看黄纸似蓝等。”</p><p class="ql-block"> 王肯堂详细记载了当时多种外科手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例如,他详细记载了气管切开后的吻合术,主张需分层缝合;对于耳郭受伤的修复,王肯堂提醒要注意使两耳对称;对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症开通术的记载最为详细,还强调必须在婴儿出生后的7天之内施行,术后还以苏合香丸塞入肛门以止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肯堂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在医书中专门写了“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为从医者制定了行医守则。王肯堂强调习医的目的是济世救人,而非为了一己私利,他认为“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孙小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而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见,王肯堂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倡导者,也是行医济世思想的力行者。他还提出,医家对病家应不分贵贱贫富,一心救治,对一些束手无策的重病患者,不能为了一己的名利而拒之门外,凡来求诊者均应一视同仁,积极救治,不能产生厌烦之心。</p><p class="ql-block"> 王肯堂以其博闻广识、兼容并收的治学特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成为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一代“医学宗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