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来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师承陈瑜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家传功夫架第四代传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发科,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第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长兴的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1928年带幼子陈照奎进京传拳并定居北京。从陈发科算起,其子陈照奎,其孙陈瑜,曾孙陈世武,玄孙陈龙暄,至今在京已经是五代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发科到北京传拳,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当时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开始在北平传拳。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的局面,使得有史以来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对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发科技艺高超,教学有方,从学者众多,经过艰辛耕耘,在北京培养出了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李经梧、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和弟子,开创了北京陈氏太极拳的新纪元。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们又将陈氏太极拳逐渐的传向了全国。现在,陈氏太极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群众运动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4年1月8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国家体委准备整理推出《简化太极拳》,全套共有24个动作,又称24式太极拳。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民间太极拳代表和武术工作者,集体编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第一个简易太极拳套路,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拥护和积极参与习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发科,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民间传统太极拳代表和弟子李经悟参加了《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工作,这是值得我们后辈尊敬和纪念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家推出的简化太极拳来自民间,属于推广普及类型的简单的太极拳套路。后来,随着人们的认识和追求不断提高,在弘扬传统优良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有条件接触到传统陈氏太极拳的人,慢慢开始转入到传统拳法的习练中,这也是近年来习练陈氏太极拳的人数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10月1日,陈发科铜像在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学校举行落成仪式,陈小旺、陈小星和陈瑜先生各率众弟子参加庆祝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发科铜像落成仪式</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自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小旺、陈小星和陈瑜先生率领各自的众弟子参加祭祖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水不忘挖井人,练拳不忘先辈们。特别是,他在晚年将家传陈氏太极拳又进行了整理,把以前有拳势无名称的拳势动作补充到陈氏太极拳的套路中,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陈氏太极拳一路83式和二路71式炮捶,以及我们现在习练的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一路89式和二路72式炮捶等系列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是陈氏太极拳大架发展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人称“太极一人”。如果没有他,陈氏太极拳正宗拳法可能会出现断层,因此他在近百年以来的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卓越的贡献,当今流传的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和功夫架出现的繁荣景象,都与他的丰功伟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对陈氏太极拳大架的卓越贡献和丰功伟绩,可以看我撰写的美篇《太极一人陈发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世武领读太极拳要领和领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极拳的主要流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极拳由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几个大的太极拳流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各流派都是以创始人或重要贡献者的姓氏来命名太极拳的。包括现在民间对各派太极拳的称呼,多以“氏”来命名,如“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官方对各个流派的太极拳采用“式”来称呼,比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等。而称太极拳为某某流派的,往往是指太极拳的一种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也是现在流传较广的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几个大的太极拳流派的总根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之后,历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代表,如陈长兴、陈鑫、陈发科等等。陈长兴把陈氏太极拳传给杨露禅,造就了杨氏太极拳等新的流派。陈鑫在太极拳理论上,比较系统的进行了阐述,贡献突出。陈发科在1928年把陈氏太极拳带到北京,并且在北京公开传授,使陈氏太极拳从此全面的走向了社会,具有里程碑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氏太极拳以松柔为本,刚柔相济。练拳速度上并不是完全均匀的,有快慢相间的变化,有一定的内在开合、虚实转换的旋律和节奏。发劲的时候很快,蓄劲的时候就慢一些,蓄发有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动如抽丝,运用缠丝劲。缠丝劲顾名思义就是动作运作起来像缠丝一样,有环绕,有抽丝,大圈套小圈,连绵不断。你一看有缠丝劲和发力动作,就是陈氏太极拳了。陈氏太极拳在发力的时候富于弹抖性,不是直来直去的刚猛劲,松活弹抖中带有螺旋劲。陈氏太极拳很注重内功,要练好内气,要求丹田内转,行拳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身法和拳势动作等等,这也是它健身效果比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身形上要求立身中正,气宇轩昂,下盘轻盈而稳固,浑身的运动形态强调,神、意、气、力,稳、准、猛、快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节在秋风园练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秋风园雪景练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体育中心凌波湖边练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谢谢大家看我的文章和点赞!想了解更多文章信息,欢迎关注或者进入到我的太极堂美篇中来。今天是正月初六,虎年的春天又是一个练拳的好季节,让我们行动起来练拳去。虎年也希望疫情早早过去,两年没有参加师父组织的线下弟子班集训了,盼望今年能相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