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极具诗意的倒计时设计、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浪漫唯美的雪花火炬台、璀璨夺目的数字光影、独具创意的环保点火......绘就恢宏壮美的视听盛宴。</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p><p class="ql-block"> 鸟巢上空现“立春SPRING”焰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冬奥会开幕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倒计时表演以《立春》为题,孩子吹散蒲公英,白色的种子飞向空中,鸟巢上空出现“蒲公英”焰火和中英文“立春”“SPRING”焰火。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8年奥运会,震撼人心的29个焰火大脚印,壮观的击缶倒计时,让无数国人记忆犹新。而这次,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同样彰显中国风。“开幕式当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是完美巧合,寓意万物生长、新的开始。”谈及创意来源,张艺谋说,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在展现方式上,我们将每个节气选取一种代表性意象,配以或唯美、或动感的冬奥和冰雪画面,与奥运主题紧密契合,实现古今相通、耳目一新。”开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举例说,“提到清明,大家都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与运动员训练时挥汗如雨有某种相通之处,节气的风物意象与冬奥紧密相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二十四节气能否为外国观众所理解,张艺谋坦言,他也曾有忐忑。“我们反复斟酌,尽量用外国人看得懂的方式阐释节气的意义。艺术是共通的,要坚持文化自信,相信外国观众能够感受到我们想传递的唯美意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倒计时短片结束时,一段以“立春”为主题的表演璀璨登场,数百名演员手持发光杆营造光影互动的美感,寓意春天的花朵在纯净的地屏“冰面”上绽放。“每一根发光杆在‘冰面’映射出层层绽放的花朵纹理,象征春的勃勃生机。天空中出现绿色的‘立春’字样焰火,让‘春来到、万物苏’的振奋和力量直冲云霄。窗格内柳条摇曳,在裸眼3D的立体效果中,观众如同置身绿意盎然的江南园林。”王志鸥详解道,该节末尾,一朵蒲公英缓缓飘扬在场中,场地一侧的儿童轻轻一吹,种子随风飘散,逐渐升空,幻化成璀璨焰火,完成了由裸眼视效到物理空间再到实境表演三者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联动焰火表演,实现了由“地”到“人”再到“天”的观念延续。</p> <p class="ql-block"> 国旗在普通中国人手中相传</p><p class="ql-block"> 这个瞬间最直抵人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旗入场时,传递国旗的人包括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人员、56个民族的代表。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用手手相传的方式表达人民和国旗之间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上传递国旗的人,包括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和56个民族的代表。他们用手手相传的方式,表达人民和国旗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与此同时,一名儿童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艺谋说,国际奥委会允许举办国在国旗入场的重要环节有一些精心设计。“普通百姓手手相传,看似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表演,但最直抵人心——人民的伟大,我们的国家就是由我们的人民构成的。”</p> <p class="ql-block"> 升国旗奏国歌</p><p class="ql-block"> 点赞伟大的祖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普通中国人手手相传,国旗被传递到国旗班手里。现场响起嘹亮的国歌声,国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此刻,点赞伟大的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场开幕式由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志愿者和运动员共同完成,共约3000人参与。”张艺谋说,“开幕式重在提高大众的参与度,把当今中国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全世界面前。”</p> <p class="ql-block"> 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p><p class="ql-block"> 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画面的意境来自古老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中国人对母亲河的浪漫想象和赞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冰雪五环”展示环节,一滴墨从天而降,逐渐幻化为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在场地上奔流。“山水画”与“黄河水”的观念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图景。飞流直下,奔汇成“冰”,场地中央“一方水”从“冰面”中升起,凝固成冰。当其升至最高点时,由激光点亮为冰立方。水墨动画风格的运动人形和冬奥会历届举办地名称在冰立方中变换闪烁。随着冰球运动员的挥杆,冰球冲出,冰立方在激光雕刻效果下渐渐碎裂,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在冰立方中逐渐显现,缓缓升空……张艺谋对该环节的创意设计这样评价:“有科技含量、有文化韵味、又有炫酷的现代感。数字光影的‘冰雪五环’与‘巨型雪花’交相辉映,这是人类文明与奥运精神的交流与对话。”</p> <p class="ql-block"> 冰立方渐渐碎裂</p><p class="ql-block"> 雕刻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个冰球运动员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冰球在视频空间中反复撞击后整块冰立方渐渐碎裂。雕刻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这也是“破冰”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破冰”代表打破隔阂、化解矛盾、走近对方、互相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忆该环节设计过程,王志鸥感叹“太曲折、太艰难”。“创意中,大到‘黄河之水’的视觉图案设计、‘冰雪五环’的屏幕拼接,小到如何使‘冰立方’撞击形成的碎冰‘跳跃’更为灵动,都需要细致的数字设计和研究。”王志鸥举例说,“团队先形成以项目管理、视觉设计、多媒体设计、装置设计等工种为构架的研究小组,对该环节的动态演绎制作80余版,设计效果图400多版,完成动态视效内容3000多秒。屏幕中的水流图像,是经过图像处理算法,机器‘学习’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我们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满足创意更新需求,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p> <p class="ql-block"> 敞开“中国门”迎客</p><p class="ql-block"> “打开窗口看中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取材于中国各地经典传统门窗图案。运动员走过的“中国门”,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运动员脚下的“中国窗”,窗外是中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表达“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意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50分钟的奥运会入场式环节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巧思,观众势必感到冗长乏味。”王志鸥介绍,为此视效团队在竖屏的“中国门”和地屏上运动员的行进路线上特别设计冰雕中式门窗纹样,寓意开门迎客,地屏窗外则轮播中国一年四季的大好河山。张艺谋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致敬人民的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76名年轻人,同向同行、并肩向前,他们走过之处,形成一条由照片组成的影像长河,展现全世界休戚与共、共克疫情的画卷以及运动员为梦想拼搏的激情瞬间。“这是向全世界人民致敬,舞台两边的中国结象征着团结,而他们走过舞台后,又幻化为‘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张艺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场开幕式中,表演者的舞台是一块巨型光影地屏,营造出超大“冰面”的视效,每一秒地屏画面都在根据节目的调整而变化,或空灵或浪漫,呈现独特美学。“2008年奥运会,我曾想用这种方式,但当时的技术尚不成熟。”王志鸥说,“如今这块地屏成为奥运史上最大的‘冰面’,也是开幕式最大亮点之一,展现出中国科技和演艺技术的迅猛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队,来了!</p><p class="ql-block"> 五星红旗和冰雪五环同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东道主中国队入场了。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达387人,规模为历届之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五环形状的焰火亮起,观众又回忆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个充满激情的夏天。”蔡国强说,“但与2008年单线卧式五环不同的是,本次开幕式闪耀的是双线立式五环,有‘双奥之城’之意,颜色更好看,造型也更饱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焰火表演秉持简约理念,时长总计仅约3分钟。环保弹药虽只有1800发,用量仅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10%,但更需精益求精。”蔡国强介绍,这次不再过多使用氛围焰火,而为冬奥会专门开发“雪花”“冰花”等多种造型的焰火品种,营造空中的“北国风光”。“同时,这次使用的特效烟花主要产自湖南、河北等地,均是高科技环保微烟化焰火,力求环保、安全。经过对发射药成分的改进,焰火药剂无毒、微烟,大大减少了烟花燃放时对环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构建一朵雪花</p><p class="ql-block"> 寓意“协和万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引导员高举各参赛国家(地区)名的雪花引导牌,通过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让所有雪花聚合共同构建成一朵大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艺谋介绍说,本次开幕式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不再过多呈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因为2008年奥运会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而这次希望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情感,描绘今天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开幕式最大伏笔是什么,我回答‘是一朵雪花的故事’。”他举例说,最开始观众得到的礼包、倒计时短片、参赛国家和地区引导牌、演员服装、部分表演的背景、主火炬,都有“一朵雪花”贯穿始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艺谋用了一中一西两句话形容——李白的诗“燕山雪花大如席”和西方俗语“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这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种贯穿,每一朵雪花、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汇聚在北京,就会成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屏幕中,AR(增强现实)雪花在地球的映衬下同步下落汇聚,象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雪花遨游天际,最终飞回地屏中心。在万众瞩目下,一个含有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长约15米的雪花形火种装置缓缓升起,浪漫纯洁、熠熠生辉,闪耀‘鸟巢’中央、直击观众内心,象征全世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阐释道,“特别是在疫情下举办的本届冬奥会,这朵雪花讲述的不仅是‘我’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昭示全世界必须团结互助,才能战胜困难。”</p> <p class="ql-block"> 空中呈现“迎客松” </p><p class="ql-block"> 欢迎全世界来宾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棵松树生长在高山的岩石缝隙中,至少有1300年的树龄。它一侧的枝杈伸出,非常像一个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北京冬奥会开幕焰火第一次在空中呈现“迎客松”,欢迎全世界来宾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期间,盆景状的‘迎客松’焰火在‘鸟巢’上空绽放,场馆与焰火巧妙结合,既寓意欢迎全球运动员和观众,又为新春佳节增添绿意点缀。”开幕式焰火执行设计及技术总监蔡灿煌介绍,“迎客松”燃放虽然只有十几秒,但它是所有焰火品种中试验次数最多的。“烟花炸开时本来呈立体四散喷射状,但‘迎客松’造型要求焰火只能向上喷射形成松针形状。对此我们根据‘树干’和‘树杈’的比例、造型高度,安排弹药发射和炸开时间点等要素,对传统焰火产品加以改造,并历经多次试验,最终获得成功,体现出较高的焰火设计水平。”</p> <p class="ql-block"> 火炬是“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微火”百年未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童声合唱《雪花》的歌声中,“大雪花”再次升起。最后一棒的手持火炬转化为北京冬奥会主火炬,这是百年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微火”,注定会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瞬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开幕式最大的创新是点火方式和火炬台设计,可谓百年奥运史上前所未有: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介绍,奥运火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随着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他坚信以往熊熊大火的形态总有一天要改变,而北京冬奥会恰好抓住机遇。“这种改变是颠覆性的,有时我甚至问自己是不是离经叛道了。最终,这一方案获得国际奥委会支持,说明无论火焰大小,只要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圣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前,历届开幕式的点火方式都是在如何“点”上做文章,而此次,最大的变化就是“不点”,把最后一棒火炬直接放在主火炬台上。“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非常意外,观众有疑问其实挺好,相信这种点火方式能很好地普及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说。</p>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完美举行。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盘桓鸟巢,每个创意都让人拍案叫绝;从普通中国人手手相传国旗,到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交相辉映,每种情怀都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