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们感恩母校……

朦梦Seiichi

王晓明 <p class="ql-block">  1994年金秋硕果累累的季节,浙江省首届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在西子湖畔隆重召开。我作为代表应邀参加,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那个时候我已经在金华市文化局工作十余年,坚持业余文艺创作,中短篇小说《西路军魂》《至死无悔》等连续荣获两年一届的“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并被《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一篇作品还入选“92年全国短篇小说佳作选”,正处于文艺创作鼎盛时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后全省首次召开的青年作家代表会,约有来自全省的近百人参加,代表都是来自省直与各地市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人才济济,青春勃发。乍入会场,我心想认识的人肯定不会太多。谁知刚跨入会议大厅,就惊奇地发现眼前闪过一张张熟悉的脸庞,而且其中几位还是自己在师大中文系783班读书时的同班同学。看,那是来自省文学院的盛子潮(后任省文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那是来自浙大人文学院的徐剑艺教授,而那一位,则是来自江山市的何蔚萍(后任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怎么回事?不会是看错了眼吧?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同班同学? </p><p class="ql-block"> 再仔细看看,才发现代表当中还有更多来自师大的同学,看,那是来自同届784班的王彪,中文系师弟洪治纲,以及来自师大分校的王国夫等人。会议近百名代表中,来自师大的差不多近10人,正好占了代表的1/10。而在大会作典型发言的十二人,其中三个是师大的毕业生,除我之外,还有洪治纲和王国夫。最有意思的,是我们783一个班就来了4位代表,据说能够与此相提并论的,还有来自浙大人文学院78届的一个班,他们也有4位代表同时出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刹那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我和盛子潮等同学一起,又回到了那片处于金华黄土地上的美丽校园,正在走进那间位于中文系主楼东侧的阶梯大教室。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瘦瘦高高的蒋风教授、金永汉教授、陈兰村等老师……正要走上讲台,耳边又将响起他们那些熟悉亲切的讲课声……</span></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心底里泛起的,是对有师大母校一股深深的感恩与感激之情。我们78届的学生是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改革之后国家招收的第二届大学生。在此之前,我们都亲身经历了“文化革命”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都分别在社会上闯荡历炼了几年,入学前的身份不是工人,就是农民与知青,只有个别年龄略小的是应届毕业生。是改革开放强劲的春风让我们重新享有上大学的机会,是师大母校敞开宽阔的胸怀,把我们揽进她温暖的怀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当时全国的大专学院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但身处黄土地上的母校条件却似乎显得更加艰苦一些。那些陈旧的教室,简陋的宿舍,校园内那些不时前来做客,赶也赶不走的老黄牛,那些下雨之后格外泥泞的黄泥山背……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当中,母校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尽其所能给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他们兢兢业业授课,尤其是针对当时学校资讯相对闭塞的情况,努力延请外地高层次人才前来给我们开办讲座,利用各种办法,努力让我们开阔眼界,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工作能力。而我们也从自己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时代遭际当中,体会到了进校学习的宝贵与不易,争分夺秒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条件,如饥似渴一般地吸取知识养分。我至今还记得子夜时分,那些教室里、寝室里熄灯之后,仍然闪烁着的昏黄蜡烛光和手电筒光焰,那些在灯光下孜孜不倦彻夜苦读的同学……正是因为母校,才让我们这么多的代表,能够在省首届青年作家盛会上快乐地聚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比时间过得更快的了,转眼之间我们已经到了鬓发皆白的退休年纪。不过我却依然清晰地记得母校给予我们的那些恩典、那些荣誉、那些智慧,那些让我们能为母校争光的宝贵时刻。正是由于师大母校,我们才能够取得这辈子所能够争取到的一切。时至今日,我依然深深怀念当年黄土地上的那段青葱岁月。那些老师们亲切的笑脸,以及他们语重心长的教诲与叮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