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经常会听到“仪式感”三个字,情人节、妇女节、生日,人们经常会收到爱人的鲜花或者礼物,再来个烛光晚餐什么的,这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如果再往前推个四五十年,仪式感这个词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是中国的老一辈人过春节可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 所以今天想通过几个片段,来聊聊小时候我家过春节的仪式感,其实大部分片段也是跟我同龄人共同的回忆。</p><p class="ql-block">片段一: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我是出生在包头的东北人,不太清楚南方过年都是怎么过的,可能都差不多,只是在做的食物上有区别吧。打我记事起,每年一到年三十,大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要做好多好吃的。我印象很深的有两种美食,令我至今难忘。一个是奶奶炸的年糕,可不是现在韩式的那种年糕,皮儿是黄米面做的,粘粘的,红豆沙做馅儿,放在油锅里炸一炸,外酥里嫩,好吃极了,喜欢甜的,还可以蘸着白糖吃。另一个是压轴大菜,大骨头炖酸菜,年夜饭吃到最后,每人必会盛上一碗酸菜,大骨头的油被酸菜吸走了,酸菜就特别好吃,说到这,我已经流口水了。那时候,每到冬天,我们家都会积酸菜,积酸菜的缸好大,差不多有一米多高。还记得我大姑喜欢吃生酸菜,切酸菜的时候总会吃上几口。还有就是青椒炒肉,在那个年代,这个菜可是我们家年夜饭里一定会出现的一道菜,刚炒出来,我还不太喜欢吃,总觉得青椒水水的没味儿,不好吃,可是我喜欢吃第二天热过的青椒,入味了。</p><p class="ql-block"> 在吃年夜饭前还有两件事要做,一个是爷爷要贴对联,贴对联的浆子,是用面糊打成的,找一个大刷子,往墙上一抹,我们小孩给看着,端端正正,不能贴歪了。另一个就是在对联贴好后,要放一挂200响的鞭炮,再加几个二踢脚(现在的孩子肯定不知道这是啥),中午的时候听到谁家放鞭炮了,就知道谁家该吃年夜饭了。中国人吃团圆饭,当然离不开酒,我们家喝酒跟别家不同,我太爷爷,我爷,我爸都是滴酒不沾,倒是我奶,我妈,我大姑都能喝点白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喝香槟,只有12度,说喝了不会醉,就让爸爸喝点,爸爸只喝了一杯,就醉了,倒头就睡。看来在喝酒这方面,我们家真是阴盛阳衰啊。</p> <p class="ql-block">酸菜炖五花肉</p> <p class="ql-block">年糕</p> <p class="ql-block">2022年我家的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片段二:包饺子看春晚</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过年夜饭,年轻人聚在一起开始打扑克,(小时候北方的气候特别冷,只能窝在家里,不方便出去转。)或者用扑克牌算一算来年的运势。老人们还得继续干活,准备饺子馅儿,揉面。等到晚上8点看春晚,那些年,除夕夜看春晚是我们感到特别快乐的事儿,春晚把十几亿中国人的心连在了一起。爷爷奶奶妈妈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也有专职看春晚的,最喜欢姜昆马季还有后来的赵本山等一些语言类节目,节目形式虽然简单,但是感到快乐而温馨。如今的春晚形式多样,上台表演的明星也多,可是让我能记住的却不多,也许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的欣赏水平提升的比较快吧。当然,我包饺子的技术也是在除夕夜边看春晚边学会的。奶奶总说,先学gu li(不知道这两个字咋写)后学快,意思就是说,先学好了,再要求速度。奶奶小时候家境挺好,上过私塾,能识文断字,会珠算。奶奶没事的时候就给我背诵在私塾里先生教过的,“从小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谢能有几年红”,很多,可是我都忘了。奶奶还说过“两好尬一好”,意思是说,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爱是相互的,这样才能好上加好。有点说远了。</p> <p class="ql-block">我妈擀皮</p> <p class="ql-block">我和的饺子馅儿</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包的饺子</p> <p class="ql-block">片段三:接神放烟花</p><p class="ql-block"> 临近除夕零点钟声敲响之时,家家就开始放鞭炮了,有的人家提前半个小时就开始了。我们东北人管这叫接神。爸爸会用烟头儿点燃一挂500或者1000响的钢鞭(生活越来越好,钢鞭的数目就越来越多),小孩子们都用手捂住耳朵,眼睛紧紧盯住鞭炮的念儿,生怕熄灭,接神第一挂鞭炮,念儿不灭,而且没有哑炮,预示着来年有好运气。放完鞭炮,我们就开始放烟花,记忆深的有大地开花,有窜天猴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考虑,这些烟花大都是由大人们点燃的,记得有一次爸爸点燃了窜天猴儿,快速交到我手里,然后抱起我,让我使劲往天空举,我当时还有点害怕,铳的一声,一个猴儿带着烟儿飞上了天,爆开了,烟花四射,漂亮极了,我好高兴。小时候住平房,街坊邻居一户一户都挨着,一栋房从一号到七号,都知根知底,我家是五号,七号是焦爷爷家,焦爷爷是老干部,经济条件好,而且儿子多,所以放的烟花也多,我们家的都放完了,他们家还在放。想再多看一会儿,大人们就喊着进屋煮饺子拜年了。接完神,我们就开始拜年了。拜年前我们得先用饺子和白酒祭拜一下故去的老人,然后先是爸爸妈妈小姑(小姑还没出嫁时)给爷爷奶奶拜年,最后是我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姑拜年,标准的90度,深鞠一躬,然后长辈们就开始发压岁钱了(那时候还不叫红包),钱不多,从最少的五元开始,到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生活好了,压岁钱也多了。不管给多少,作为小孩子,总是很高兴很满足的。行礼拜年后,我们就回自己家收拾去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放烟花的样子(网图)</p> <p class="ql-block">片段四:铺床单摆糖果</p><p class="ql-block"> 我家和奶奶家就隔着一个胡同,很近。我帮妈妈铺上新床单,摆好瓜子花生糖果,妈妈还要再拖一遍地,因为初一一整天都不能扫地,怕把福气财气扫走。折腾到快到两点才睡觉。早上七点多就得起床,不能睡懒觉,因为一会儿就有人来拜年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爱吃的两种糖(网图)</p> <p class="ql-block">片段五:穿新衣去拜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逢春节,妈妈都会给我买新衣服,从里到外都是新的,大年初一起床的时候就会换上。那时候还没有羽绒服,我穿的是妈妈亲手给我缝制的花棉衣,都说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妈妈做的棉衣更温暖,外面再套上好看的外衣,有一件红色的外衣,圆领,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小时候穿的毛衣都是妈妈亲手打的,都特别好看,有一件非常漂亮的毛衣,挂在门口被人偷走了,我伤心了好久。)邻居的小朋友找我拜年了。我们从一号开始,一家一家的给拜年,当然,我们也不会空着手出来,会有邻居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给的糖果,口袋里装的满满的回家了,心满意足。平时家里人很少给我们小孩子买糖果,过年才能痛快地吃一些,对糖果皮也很珍惜,漂亮的就留下夹在书里。穿新衣,得压岁钱,吃糖果,真的就是我们那个年代过年最开心的事了。如果邻居家有老年人,大人们是必须去给拜年的。邻居三号焦叔叔每逢过年都会来我奶家给拜年,坐好久,唠家常。还有爷爷的同事朋友都会来,他们的样子我现在还能记起来。从初一到十五都是年,十五之前碰到长辈都得问过年好。我奶奶家的瓜子花生糖备的足,能吃到正月十五。</p> <p class="ql-block">穿新衣去拜年(网图)</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过年,才是真正的过年,有趣,有盼,有温暖,能放鞭炮,能亲自给离的近的亲朋好友拜年。现在的生活好了,物质极大丰富,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对吃的渴望不是那么强烈了,打个电话视个频,在朋友圈发一个祝福语就算拜年了。社会在进步,过年的仪式好多都给省了,为了不污染环境鞭炮也不能放了。邻居几年了也不知道里面住的谁,更不知道人家姓啥了,在邻居的微信群里,发消息说过话的,见面了依然是陌路。</p><p class="ql-block"> 我聊的是现在过年的仪式感,淡了。不涉及其他事情,请大家不要套用啊。虽然过年的仪式感淡了,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得常回家看看父母。像我这种把家安在外省的,见父母的次数太少了,对亲情太渴望了。表姐在家庭聚会的开场白里说到,“祝老年人身体健康,长寿……”爸爸连忙说,“谁是老年人?我是中年人。”听到爸爸这么说,大家都笑了,爸爸太可爱了。爸爸一向热爱运动,身体棒,心态好。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健康长寿,也祝天底下的父母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大舅妈和我的爸爸妈妈</p> <p class="ql-block">我舅舅家的小哥和大哥家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我舅舅家的大表姐</p> <p class="ql-block">我姑姑家的两个妹妹</p> <p class="ql-block"> 2022.2.4黄静写于返西安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