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见心理听书馆,</p><p class="ql-block">陪伴你,成为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教养的迷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朱迪斯·哈里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解读者:朱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时长:53分44秒(共5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来源:武志红讲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听书时间:2022.2.5 下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稿摘录:2022.2.5 下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节:孩子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养假设的含义是:<b>家长的教育能够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为遗传学家发现人格特质主要有两个必然因素,其中一半可以用先天基因来解释,而另一半则归因于后天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定俗成的观念中,把归因为“环境”的一半假设为“教养”,认为除了基因之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位行动遗传学家大卫·罗指出,父母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孩子还有其他的生活环境,这些环境对孩子来说,可能更重要。而其他人,似乎仍然只是在家庭内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父母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呢?作者认为当然会有影响,但是,父母对孩子最大、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基因的遗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对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的观点持有反对态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节:人的本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养假设”认为,语言是由父母传给孩子的。然而,在许多文化中,父母并没有用语言教导孩子,语言不是成功教养孩子的必备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养假设暗示,孩子生下来时脑袋里空空如也,父母的责任是把它填满。显然,孩子的确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东西,但他们并不仅仅从父母那里学习。虽然很多东西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学到的,但有足够的演化证据显示,不能让父母垄断孩子的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狩猎采集社会中,还是发达社会中,孩子都是在群体中得到社会化。对孩子来说,群体具有“心理学意义”,他们还从群体中学到规范行为的规则、标准和信念等。作者把自己的理论叫做“群体社会化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节:代替“教养假设”的“群体社会化理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孩子往往对同类有兴趣,“同类”主要指年龄相同的人,灵长类动物也是如此。当小猴子学会走路后,就会离开妈妈去找其他的小猴子玩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中心问题是:<b>孩子是怎么社会化的</b>。对孩子来说,社会化包括学习在他人面前如何表现,而成年人的人格本来就包括在别人面前如何表现。对于人类这种群居动物来说,大多数行为都是社会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必须学会所处社会中被人们所接受的行为,但问题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并不相同。在每一个社会中,人们因各自不同的身份而有不同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孩要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属于哪一个社会类别。然后,他们开始学习这个社会类别中其他成员的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很小开始,孩子学会依据群体其他“像我”的成员的行为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话,那么其他成员的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案是孩子群体的游戏规则“多数裁定原则”:<b>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行为不一致时,那么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社会化是个不自觉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朱迪斯的理论是关于儿童如何社会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人格是如何得到完善的,她把这个理论称为“<b>群体社会化理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知道必须通过群体认同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表现,该群体的态度、行为、话语就是他的行为准则。他们大多数是自觉自愿这么做的,他们希望跟自己的朋友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有证据显示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群体意识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很明显了,但人类群体是在童年中期才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作者朱迪斯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童年中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实现了社会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七岁左右,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智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已达成共识。在童年中期,儿童的行为越来越像同性别的小伙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公众人格是孩子在家庭以外表现出来的一种人格,正是这种人格逐渐发展为成年人人格。</b>但是同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分化。孩子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自己的同伴,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则越来越不像他们的同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认为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b>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并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童中期是孩子角色模式化的重要时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的角色是他们自行选择的,有的是其他人强加给他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分裂成更小的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学期间,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孩子之间的友谊逐渐减少。学习好的孩子与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孩子与调皮捣蛋的孩子为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形成三到九人不等的圈子,圈内的人越来越相似,而与其他圈子的人的差别则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些小圈子还没有定型,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孩子作出不同的决定后,对待功课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某一个孩子进入学习好的圈子,他对待功课的态度会有所进步。当他离开这个圈子的时候,他对功课的态度就会变差。也就是孩子对待学业的态度受他所在群体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节: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为遗传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人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遗传的。有些人比另一些人脾气暴躁一些或外向一些,这些差异是遗传以及后天的经验所致。这里面各占多少比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遗传是不容忽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天生就是坏人吗?更好的表述应该是这些人生下来就不适合做大多数社会中诚实的工作。他们是人类演化史上的牺牲品。没有任何一个过程是完美无缺的,演化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天生罪犯”的特征,只要微微淡化一下,就是狩猎采集社会中男子和他的群体所需要的。他的无畏、冲动是他战胜敌人最强大的武器,他的进攻性、力量和铁石心肠使他能够在群体中占据支配地位,并在狩猎采集中捷足先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不像成功的狩猎采集者,职业罪犯通常智商低于常人。而那些生下来具有罪犯潜质、但智商又高于常人的人,他们很聪明,足以发现犯罪是不值得的,他们会发现其他的途径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父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通常的原因是患有精神病,或者某种人格特质。精神病部分是遗传的,在家庭成员、主要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遗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人格特质的话,主要是那些攻击性、冲动、易怒、容易感到厌倦、对其他人的情感不敏感,多半也不擅长管理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节:父母到底能做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格方面,孩子与父母相像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另一个是因为同属于一种文化或子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一直在告诉我们父母的教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但作者表示父母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那么父母到底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将来自己组建家庭后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父母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相处方式,对孩子将来的家庭幸福有积极的作用。孩子把在家里学到的东西带到同辈群体中去,如果这些东西跟其他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孩子就会将它保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父母选择孩子同辈的权利。这是他们决定孩子未来生活的方式之一。至少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可以决定孩子的同伴是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总体而言,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点,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惹事生非。但是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水平,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收到同伴的排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还有一种情况,即你的孩子总是被人欺负时,家长应该考虑搬家。如果孩子在一个群体里地位最低,地位高的孩子总在打他,作者认为一定要让他脱离这个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受害者总是受害,因为好欺负的名声一旦形成就很难更改,而在同辈群体中持续的低地位,不仅会给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蒙上阴影,还会在孩子的人格上留下永久的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般来说,搬家对孩子不利,因为他失去了同辈群体。但如果同辈群体让他过得很痛苦,并且在群体中没有任何地位,搬家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坏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自尊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都会以貌取人(其实成人也是一样),所以,父母可以做一些事情,避免孩子因为外表而受到群体的排斥和贬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孩子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在群体中,与别人不一样,不是一种赞美。即使你给孩子起一个很土或者很奇怪的名字也会害了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功可以带来自尊升高,因此,如果希望帮助孩子提高自尊,那就要想办法协助他取得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你可以帮助孩子在家里是否快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人类演化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婴儿应该和父母一起睡,这是天性使然,他们会感到如释重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跳级的)神童并不可取,因为这些孩子会错过与其他同龄孩子建立正常关系的机会,从而影响其人格形成,乃至一生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寄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交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放轻松点,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的更加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b></p><p class="ql-block"><br></p>